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荆州网站>专题资讯
农民为啥烧秸杆?
2018-01-21 10:27:08   来源:未知

每年这个时节,荆楚大地到处“星火燎原”,PM2.5指数又要升高了,很多人把目光聚焦在庄稼地的油菜秸秆上,由此引来很多争议。农民偷烧秸杆的事件屡禁不止,层出不穷,是件让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犯愁的事情。每年都出动了大量的民警和专干巡逻值勤,甚至罚款拘留个别肇事者,但其结果还是:明着不烧,暗着烧,晴天不烧,阴天烧,如果真是烧不了,就将其秸杆临时推往路沟内,等到“风头”过后再去烧。这秸杆究竟给土地带来多大“危害”,为啥农民非要焚烧秸杆呢?

或许你可以听听农民的声音

笔者来到了松滋市杨林市几处农家,询问并聆听了一位村民罗某的声音:“现在,我们乡下也都用上了液化气。做饭是不用秸秆了。喂猪的人也少了。沼气池多年前就埋掉不用了。化肥比秸秆沤的肥料有劲多了。所以秸秆在我们这基本失去了意思,现在就相当于农业垃圾。再者我们这农村的实际,就是丘陵地带,田地被分割成很多块,机械设备也没有办法统一收割,我们的青壮劳动力都出去打工了,没有劳力把秸秆收割集中家用燃烧,没有办法,只好原地处理进行燃烧,烧了几千年了,都是这个习惯!”

寻找深层次答案

1978~1990年,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生产责任制的初级阶段。由于那时的柴油农机,化肥、农药相对偏少,为了耕地、施肥,平均每户都饲养几头牛或驴马。因此别说烧秸杆,就连路沟内的草叶也都充当了饲料。忆昔日的农民:相对粮草多、牛马多、厩肥多、但钱币少,1斤牛肉仅能兑换2元钱。

1990~至今,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农民逐渐意识到:仅靠人均二亩地,只能解决吃的问题,但很难解决钱的问题,广大中、青年劳动力开始走向“打工”路,奔向“城市”。那么,家里的二亩地怎么种呢?又不舍得丢,还想着种粮补贴和将来的生活问题,将其责任田流转给他人,不是租金难兑现就是承包商“亏本”赶紧跑。想来思去,干脆抛弃牛马,租佣柴油农机,没有农家肥,高价买化肥,图个麦茬豆,上下季落个千把元,至于秸杆打碎埋在地下既挡耧,又不利幼苗生长,再说收割秸秆卖不值钱,一亩地的秸杆最多能卖几十元,耽误一天打工就损失百十元,不如就地烧掉省事。

标本兼治实现循环发展

政府主导,尽快出台禁烧补贴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农业行政等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对秸秆、落叶等进行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工业原料化、食用菌基料化等综合利用,加大对秸秆还田、收集一体化农业机械的财政补贴力度。采用财政补贴等措施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等开展秸秆收集、贮存、运输和综合利用服务。”

社会动员,集中人力做好秸秆归仓处置。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前提下,动员官兵、民警、行政事业单位部分人员、三万工作队等人员下农村划片区承包、指挥和帮助农民将粮食归仓,将秸杆归处。将其秸秆粉碎,分别用于工业原料、养殖饲料或通过快速发酵,及时还田。否则仅靠出台法规、罚款拘留,只能起到不敢烧,不能烧,但不能起到不想烧,不会烧的目的。

支持基层,完善农村田地承包制度。完善村民各尽所能,责任分工制度,有村民自治委员会担保,在保证青年人、老年人粮油补贴前提下,将全村的责任田承包或流转给一部分人。 大力推广绿色循环农业,逐步采用牛马或电机耕作 ,分季套种五谷杂粮,瓜果蔬菜,牧草药料等,生产出的五谷、秸秆供人或畜禽食用,其粪便及时发酵还田长庄稼,以此确保种养结合,绿色循环利用。

 “(作者:荆州市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执法局办公室)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