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松滋市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赵承亚
脚步,为何这般匆匆,因为他心中载满了对人民群众的无限牵挂;信念,为何这般坚定,因为他立志干好计生协事业的奉献情怀。那一行行蹒跚的脚印,见证了他为了事业而尽心竭力;那一宗宗首创的举措,展现了他为了毕生信念而矢志不移。他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在计生协事业的田地间默默耕耘,忘我工作,用激情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的奉献之歌。他,就是松滋市计划生育协会专职副会长赵承亚!
计生协会事业,是他无悔的选择
年过半百的他,参加工作32个年头,担任副科职务已有23年。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无怨无悔,任劳任怨。他经常讲,有为才有位,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要把分管的事做像,把分工的事做好,把分配的事做实。 2013年,卫生计生机构合并,组织上安排他担任市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他欣然接受。“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协会工作政策性、业务性都很强。新的岗位需要重新学习。他潜心钻研计生协工作相关业务知识,虚心向同事们请教,积极参加省里组织的业务培训,便很快进入了角色,迅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开展协会工作,组织建设是保障。他响亮地提出了“四抓”的工作思路,即市级抓入序、乡镇抓调整、村居抓换届和在流动人口和非公企业中抓延伸,强力推进协会组织建设。
特殊困难家庭,是他最大的牵挂
有人说,每个女孩都是上天派下来的天使。然而,在我们的身边,却有这样一群女孩,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她们或者因为家庭贫寒面临辍学失学,或者因为失去双亲无枝可依,或者因为身患重病无钱医治-----在她们迷茫的眼里,泪光闪烁。这是他亲自为专题片《泪光中的天使》写的一段话!这样一群女孩,也是他的牵挂!他与电视台记者一道深入贫困女孩家中进行采访拍摄,亲自撰写专题片解说词和捐助倡议书;他还四处奔走,到白云边、金犀牛等企业和真爱妇科等多家民营医院上门拜访,做起了劝募工作。他还联系《松滋人》网站,将专题片通过网站发布,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在京11名松滋籍爱心人士两天时间捐款15000元,通过市计生协会送到10名贫困女孩手中;一名在美留学生看到视频后非常感动,回松探亲期间,通过市计生协为一名贫困女孩捐出了自己的实习工资……。
“他是党的好干部,是我们钱家的好亲戚!”玉岭社区的钱大姐对他赞不绝口。几年前,她的儿子被害,凶手一直在逃。她于是成了上访的常客。市里组织开展“结亲友”活动,钱大姐一家成了他的联系户。他在走访中发现,钱大姐一家四世同堂,全家8口人挤在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内,上有80多岁的老母亲,下有上学的孙子,靠夫妻俩的低保和钱月林在镇上一家面馆做零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生活的压力和腰椎间盘突出使钱大姐变得更加沧桑。钱家的困难,他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多次跑社保、民政等部门,还经常与社区联系,终于解决了钱大姐的养老保险、老母亲的低保,儿媳小家庭的廉租房问题,思想情绪得到了稳定。
帮扶群众致富,是他毕生的追求
协会组织实施的“三阳三关”工程也算得上是一大特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三留守”人员是外出务工人员最不放心、最为牵挂的。“群众所需,政府所急,协会所能”。他认为,协会的生命力在于活动,凝聚力在于服务。帮助解决好“三留守”问题,是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标志着协会工作抓在点子上。2014年下半年,在斯家场镇旗林村先期开始试点,着手实施“三阳三关”(朝阳关爱留守儿童、暖阳关怀留守妇女、夕阳关照留守老人)工程,以协会会员为主体组建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关爱活动。旗林村“三阳三关”的经验在全市得到了推广。
他还连续参加了四轮“三万”活动,并担任驻洈水镇工作队副队长、驻仙女洞村工作组副组长,与同志们一道深入农户走访民情,竭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受到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驻村工作组连续两次受到松滋市委、市政府表的彰。他积极争取供电部门的支持,投资20万元新增供电台区、更换变压器,解决了电力不足、供不应求的问题;争取水利部门的支持,多方筹资55万元为彭家棚片装上了自来水,解决了210户、840人饮水难的问题;多方争取资金,投资16万元完成了该村小学教学楼维修和教学区的铺砖硬化工程,改善了留守儿童的教学条件;配合广电部门开展了有线电视网络整改建设,顺利地将590户的模拟信号整转为数字信号,并协助对村级广播室进行了维修,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村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质量;争取资金200多万元完成了杨家溶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多方筹资90多万元整治塘堰25口,新增蓄水量14.2万方,解决了99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他常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他始终没有停止过攀登的步伐,而是在努力做更好的自己,在计生协事业的舞台上释放更加动人的生命魅力!(狄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