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杏坛网事
华容道之谜
2019-01-15 16:31:02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何为华容道?指赤壁之战曹操败退的行军路线。由于历史的变迁,特别是行政区划的变更,以及地名重复的原因,华容道总喜欢与古华容县和今华容县联在一起。于是出现了石首华容道、鄂州华容道、潜江华容道、监利华容道、华容华容道之说。说穿了华容道只是一个地方并不确切的地名而已。自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问世以来,它丰富多彩的情节内容,为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故事远起汉灵帝年间刘、关、张桃园结义,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随着新、旧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播放,对曹操败退的路线华容道出现了多个版本,多条路线的争议,谁也确定不了当年的华容道究在何处。

《三国演义》是作者根据三国时期的史实和民间传说创作而成的优秀历史小说。所以,喜欢看《三国演义》的读者总喜欢把《三国志》对照起来读,由此产生出一些错觉和误解不足为奇,何况历史经历了近两千年,你能还原历史吗?当然尽可能用历史的态度写真历史是再好不过了。

在弄清华容道到底在何处之前,首先必须明确当时古华容与石首、监利、华容、潜江的建置自治关系,有利于读者对历史背景的了解。古华容县城在现监利县城以北约60里的周老咀与现潜江接壤的附近,是春秋时的容邑,那时没有洪湖县。其东北辖今监利新沟、网市;其正北辖今潜江白露湖、老新镇、渔洋镇;其西北辖今江陵沙岗镇、普济镇、秦市乡、滩桥镇一部;其正西辖今公安县斗湖堤镇、麻豪口镇、黄山头镇;中间辖今石首、华容全部;其正南辖今南县牧鹿湖、北河口、麻河口、游港、中鱼口、大通湖、河坝、北洲子,可谓“古者华容地广,跨江东西,皆其境土。” 潜江建置公元前206年(西汉建立),是赤壁之战的参与者也是见证者。监利建置公元222年,孙权称帝,从古华容县划出一小块地方设立监利县。发生赤壁之战时监利尚未建置。华容县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分汉孱陵县置县置南安县(据《水经注》、《旧唐书》),治所在华容河东赵家湖侧,南安县是华容县的前生(真正更名华容为公元598年)。与古华容县并不相干,发生赤壁之战时华容尚未建置。石首建置西晋太康五年(公元284)。发生赤壁之战时石首尚未建置。也就是说石首、华容、监利统属古华容县管辖,尚未分治。

赤壁之战的战略地位:公元208年,曹操已占据了中国北部的半壁江山,企图称霸天下。当时,刘表占据西南,孙权占据江东,曹操挥军南下,刘表吓得吐血身亡。曹操轻而易举得到了襄阳,挥军东进。从江陵乘船起航,飞流直下,经过巴丘(今岳阳、城陵矶一带),很快就到达了赤壁。在赤壁遇到了周瑜水兵的阻止,只好将部队驻扎在赤壁北岸,也就是长江北岸的乌林一带,在这里休整部队,训练水兵,连锁战船,准备一举歼灭东吴,完成统一大业。

刘孙联合的成功战役:三国形成时期,刘备、孙权联军于建安十三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赤壁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惨烈的一场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协同作战的成功战例,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赤壁之战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双方亦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土地而结束战斗。从此,华容道成为了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的议论话题。

议论之一:曹操中了庞统的连环计和周瑜的苦肉计,相信了黄盖的诈降,被黄盖的大火烧得晕头转向。曹操不知所措,怆惶逃命,返回许昌从鄂城的华容退逃不现实,因为孙刘联军主力大部分部署在这里。曹操败退经过鄂城的华容根本不存在。

议论之二:如果曹操直奔西北,经沔阳和潜江,逃往汉水河渡江往许昌,走这条路线可否?当时潜江属古华容还在云梦泽中,尽是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到那里去只是自投罗网,走向绝路。所以说,曹操败退时经过古华容(潜江)一说也不存在。

议论之三:那么曹操只好决定往西,朝江陵方向逃窜。因为江陵有他留守的部队和一个筑有围城城墙可以防守的大城镇,这才是他的万全之策。但若溯江而上原路返回,有两条路可选择:一是从监利走,那时监利是大片沼泽和零星湖泊,此路极其艰难。

议论之四:最后只剩下通往西古华容方向一条叫华容道的小路(位于今石首市与华容县之间),往山里跑,万一遇险有可能找到避难之所,走这条路会有一线生存的希望。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中写道:正行时,军士禀曰:“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哪条路去?”操问:“哪条路近?”军士曰:“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诸将曰:“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曰:“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曰:“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稀泥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回报曰:“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曰:“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分拨已定,遂上马引众奔回许昌。荆州原降文武各官,依旧带回许昌调用。曹仁自遣曹洪据守彝陵、南郡,以防周瑜。

从曹军败退路线结合当时的人物个性,地理特征和《三国演义》、《三国志》以及一些重要历史遗迹认真分析,曹操应该怎样选择撤退路线?

《资治通鉴》记载: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汉末《英雄记》记载:曹公赤壁之败,至云梦大泽,遇大雾,迷道。如果这两个记载吻合,那么“华容道”和“云梦大泽”应该是一个地方。三国时的华容道应是在江汉平原上潜江以南。但是从长江干堤的形成在明未清初,那时基本没有水利堤防设施,江水泛滥,湖泊纵横,选此路到江陵乃为死路。

《三国志·郭嘉传》中有:“太祖征荆州还,於巴丘遇疾疫,烧船”。曹操从乌林途经华容,虽然中间路难行甚至迷路,但最终他们到达巴丘,并退到江陵。《通典》记载:“洞庭湖中三江口有曹由州,曹公兵败之处。”《括地志》记载:“巴丘湖中有曹由州,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历史上巴丘有两处:一个是今天的岳阳,另一个在今天的江西崇仁。曹操烧船的巴丘应该是岳阳巴丘;《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的那个“还定豫章、庐陵,留镇巴丘”的巴丘应为江西崇仁。由此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曹操从出征到战败的全部行程:许昌—新野(樊)—襄阳—当阳(长阪追击战)—江陵—巴丘—赤壁(败)—华容道(云梦大泽)—巴丘(烧船)—南郡—许昌。另从《三国演义》描述中写道:“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潜江至监利到江陵之间无山无岭,只有今华容与石首之间有山绵连,山不在高也有天险。尽管如此,目前关于华容道五处之争的范围逐步缩小,集中在三处。

主华容道在今石首市和华容县的专家、学者说:华容道实际上是在今日桃花山。桃花山,山东属湖南属华容县,山西属石首市。因此,山东湖南华容县有一个桃花乡,山西湖北石首也有一个桃花镇。从山东湖南华容的桃花乡到山西湖北石首的桃花乡是同一条路(昂顶山和望夫山之间的路岭子)。关云长的埋伏圈是设在山东面的桃花山。曹操是从山的东边进入关云长的埋伏圈,在倒马岩遇到关云长,被释放后下山经湖北石首桃花山的青竹沟,西行逃往江陵的必经之路,三国时期云梦泽水系复杂,荆江河道的水流十分紊乱,曹操在赤壁吃了败仗,往哪里走?只能从陆地走山路才是他唯一的一条活路,岂华容与石首在历史上时分时合,两处多处传说实为一地。

在石首桃花山镇青竹沟四组(纸棚湾),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传说和实物至今仍可辨证:倒马崖,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时,马失前蹄倒地,故名倒马崖;关羽伏前见刀柄松动,合力在石头上嘭、嘭、嘭牢实三下的把柄印,故名关羽迹。从湖南华容大旺厂通往湖北石首纸棚湾非要从昂顶山和望夫山之间经过路岭子口的一条羊肠小路,据上年纪的村民介绍,路岭子口以前是条小路,容得两人侧身而过,当年曹操战败撤退于此地,见路窄小,人马难以通过,命令士兵搬青石垫基铺路,从山顶铺到山脚约一公里长。这就是历史上传说的华容道,从此成为湘鄂两县群众的交通道、生命道。实地与《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吻合:“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

《石首县志》只有一些关于反映以三国时期为故事留下的地名,如:问食岗、屯子山、马鞍山、走马岭、落马湾、披甲湖、武相庙、刘郎浦、三义寺,有关华容道之说在民间流传甚广,尤其是青竹沟的纸棚湾,也许是修路的原因,传说中的华容道己面目全非,若干年后恐怕连蛛丝马迹也难找到。好在主华容道在华容县的学者、专家一直在鼓与呼。

看华容道周边的地形。华容县位于洞庭湖凹陷北缘,地势北高南低,中部丘岗隆起,东北部为低山丘陵区,最高峰雷打岩海拔382.9米,相间有山溪谷地,中南部为丘岗区。现代华容地区的地形地貌受到燕山运动过程中“华容隆起”的强烈影响。所谓“华容隆起”,是地理学科上的名称,意思是在古华容县域境内形成的洞庭湖与江汉平原之间的隆起高地。在东北部低山丘陵区,有两座低山并列自东北往西南,其中北部的桃花山,长22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山中部的路岭子口是山口,穿过山口的华容小道自古以来就是湘鄂往来的交通要道。南部的天井山,长20公里左右,平均宽约2公里,山中部有3个可以通行的平坦路口,各相距2~5公里,西边的是南坎山,东边的叫佛寺凹,中间的称苏家冲。苏家冲道路平夷,南通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外的古巴丘湖即今洞庭湖,北接华容小道。从古巴丘即今岳阳的位置判断,曹操从洞庭湖上岸后走苏家冲的可能性最大。桃花山和天井山之间是一山谷盆地,宽约8公里,自塔市驿至华容县城的大道就从这个谷地间穿过。曹操无论从天井山的哪个山口通过,都可进入山谷盆地,然后从路岭子口走倒马崖撤退。

《华容县志》(明万历四年即公元1612年版)载:“倒马崖俗称曹操赤壁战败,从华容奔荆州,道经兹崖,马坠,因以名。按史,操败于乌林,由华容道走。乌林在今临湘乌黎口。而倒马崖,石首南界;石首亦古华容地。”

县志是地方历史地理书,不可能凭空捏造事实,一定是根据更远久的史料编印的。而倒马崖虽不知何时命名,但现存的几个不同时期出版的《华容县志》的舆图上都有倒马崖地址。当地还有人说倒马崖边有战马所踏脚印和曹操顿刀之孔。这些虽然早已不见痕迹,但也不排除当地人为了纪念倒马的历史事件,刻石为记的可能性。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既然千百年代代相传的故事,也就不得不由人相信。

由于今华容与今石首接壤,从两县的辖区分析,曹操从洞庭湖的任何地方回江陵,必须经过今华容县的境地。何况,倒马崖是华容与石首的界口。其理由有三:一是曹操从巴丘湖上岸后往江陵,选择近100公里的“华容隆起”便于具有骑兵优势的曹军通行;二是华容道的位置在巴陵至江陵的直线上,不走弯路,也不走冤枉路;三是这里的地形与《三国演义》中的描述十分接近。

其实华容道是古华容县境内的一条小道,是个很不起眼的地名,或者说有人问:曹军往哪里跑了?有人答:往华容道上跑了。当然这就是曹军从赤壁败退时经巴丘退往江陵的一条“长征”之路。因此,如果今华容县境内没有古华容县境内的辖地,那就可以排除今华容县境内有华容道的可能。相反,如果今华容县境内有古华容县境内的辖地,那就不能排除今华容县境内有华容道的可能。进而,如果巴丘与古华容县境和今华容县境重合的辖地接壤,那就增加了曹军从巴丘经今华容县境内退军的可能性。更有,因为今石首于公元284年从古华容县划出,今监利于公元222年均从古华容县划出,且都与今华容县境接壤,有的史书认可华容道在今石首,或在今监利,这就不但与华容道在今华容县境不矛盾,而且可更进一步佐证就在今华容县境。

主华容道在华容县和石首的似乎得以认同,遗憾的是石首人对华容道今在何处,表现尤为冷静,几乎不闻不问。但史书上倒记载的不少,胡三省《资治通鉴》引《武昌志》说:“曹操自江陵追刘备至巴丘,遂至赤壁,遇周瑜兵,大败,取华容道归。巴丘,今巴陵;华容,今石首也。”认为华容道在今石首。胡三省是宋末元初人,1285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此说以今石首属汉晋华容县境为依据,而且真正狭义的华容道在石首与华容交界之处,与华容县史书上记载的华容道不矛盾。在华容道周边有很多三国遗址和以倒马崖为中心的三国故事,如孙夫人遥祭夫君的望夫山、娘娘庙,关羽挥刀砍断的斩龙石和亲手种植的白果树,还有以张飞杀猪飨将的地名杀猪港。

主华容道在监利的专家、学者说:《监利县志·大事记》载:“建安十三年,曹操兵败赤壁,引残部从华容道(今上车镇曹桥村至毛家口)步归。《监利县志》还收集了关于曹操败走华容道的诸多传说。位于周老嘴镇鲁桥村一带的“仓库垸”,说的是赤壁之战时,曹操的儿子曹植曾押运粮草时在此修仓屯粮;位于白螺杨林山的“子龙岗”,说的是赵子龙三千人马阻击曹军的地方;白螺镇白螺矶的“狮子山葫芦口”,说的是张飞三千人马伏击曹军的地方;南起汴河镇的曹桥村,北止毛市镇(毛家口)长达10公里的“华容道”和“放曹坡”;当地人传说曹操饥渴时在一丘田里扯了萝卜吃的地方,今有一丘地叫“救曹田”。为此,县政府并在曹桥村立了一块“华容道”石碑以此为证。监利县在魏晋时代与今华容县河东共为一县并无长江之隔,连为一体。曹操几十万大军进、退不排除到了今监利县境(当时属古华容县)。曹操败走监利华容道之说有占上风之理。

主华容道在潜江观点的专家、学者说:郭沫若先生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于1996年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该集《赤壁之战》地图将曹军的水军进、退军和孙刘联军的水军进军路线标在自赤壁至江陵今荆江段,将曹军步骑的进、退军路线和孙刘联军的进军路线标在从乌林横贯云梦泽经古华容县治(图上县治位于今潜江县城南偏东,但《监利县志》载明在今县城西,《辞源》解释在今监利县城东)至江陵之间。水军与陆军的行军路线相距百里,且步骑要穿越近200里的沼泽地,往北绕道较多。两处出处有点自相矛盾。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谭其骧教授的《云梦和云梦泽》和张修桂教授的《赤壁古战场与华容道》中力主华客道在潜江。谭教授在《泽》文中写道:曹操撤退时“遇泥泞”“正可以说明云梦泽在华容道中。”张教授在《赤》文中写道:“可以肯定:潜江县龙湾遗址,就是章华台及华容县故址。确定了华容县故址,华容道的具体走向就清晰可辨。华容道横贯今江汉平原中部,东南端起自今洪湖县乌林,中经今潜江县龙湾华容县故址,西北直抵南郡治所的今江陵县,全长150公里。”《辞海》解释:“华容:古县名。西汉置。治所在今湖北潜江县西南。南朝梁废。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赤壁战败后北归,取道于此。”整个解释分成5个自然句。每句都是针对“华容”一词解释的,并没有把“县治”与“华容道” 连起来,第五句无疑是指“华容道”过“华容”境而已。《辞海》解释:“华容:春秋许容城地。汉置华容县,属南郡。后周废。故城在今湖北监利县东。汉末赤壁之战曹操兵败从华容道北走,即此。参阅《读史方舆纪要》七八《荆州府》。”同样,第五句“即此”应指“华容”县境而非华容“故城”。因此史文界的专家、学者认为以古华容“县治”为“华容道”,尚缺有力的历史证据,时间一久主华容道在潜江观点学者的意识慢慢淡化。

主华容道在鄂州观点的专家、学者说:《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有来自全国的史地专家、学者的31篇论文是针对黄州赤壁说和鄂州华容道说的观点进行反论的。可见在这之前黄州赤壁说和鄂州华容道说大有人在。但毕竟因史料不足和地理位置有误难以自圆其说。《读史方舆纪要稿本》载:“赤壁山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所以黄州赤壁渐渐被誉为苏东坡作赋的"文赤壁"了。“赤壁”不存,“华容道”焉附?所以鄂州市西北50里自宋建华容镇(10年前这里又设置了鄂州市华容区)的地方有华容道一说便不攻自破。但鄂州人和文史官员都认为“华容道在今湖南华容县东山乡大旺厂的路岭子口”。

笔者之掘见主华容道在今石首与华容。笔者引经据典,旁征博引,道他人之理念,其本意立场如何,只是表明观点,力主华容道在今石首与华容之间。其掘见理由如下:

其一,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三年九月份间曹操收复了荆州,占领江陵以后,收编了刘表的水军,必须使其与北方来的将士进行训练整合,使不懂水性的北方人快速熟悉水性,适应水战。那么在十月、十一月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曹操在干什么?曹操的军队在干什么?曹操是在利用这两个多月时间,把曹军全部分解到刘表水军营地,进行适应性整合训练。刘表的水军营地就在江南,在华容县东南部的巴丘湖,即今东洞庭湖北部。《通典》和《括地志》载有“巴丘湖中有曹由洲,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船处”,曹由洲就是曹操训练水军的大本营。这个曹由洲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可以肯定,曹由洲这块巴丘湖的湖中高地,也许被长江改道而不存在了。假设曹由洲就是现在的广兴洲,其意义就深远了。广兴洲离赤壁不远靠近洞庭湖,既可练兵,又可探视军情,可攻可守,可进可退是水兵征战之圣地。由此可见,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从出发地点做退军路线就不奇怪了,首先肯定的是都经过江南,而不是江北,还可以根据当时长江的河道走势进行分析和判断。当时的长江自江陵以下,就分为南江和北江。这南江北江之说,古代文献早有记载。郦道元《水经注》有“(江水)又南过江陵县南,江有洲,曰枚回洲,江水自此两分而为南北江也。”的记载。南北朝盛弘之《荆州记》,有“南江上有龙洲,下有宠洲”的记载。北江就是现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江水处于泛流状态,江岸边没有大堤,沿途与众多湖泊相连,舟船行进路程较远,且不利于水陆并进。

关于江南与江东的说法,《三国志》十分明确。《魏武帝纪》有赤壁战败后“备遂有荆州、江南诸郡”的记载,可知江南之所指。《周瑜传》有“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之语,可证江东之所在。汉时的江南,与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之江南是有区别的,乾隆皇帝所游江南主要是指江浙一带。东汉时的江南主要是指荆江以南地区,赤壁大战特指湖北江南赤壁无疑。

其二,赤壁大战时,正值长江枯水季节无法通行船舰,监利从汴河镇的曹桥村到毛市镇(毛家口)长达10公里的“华容道”地势低洼,一片沼泽,根本无法行走。周秦两汉时期,上荆江江水分流呈“扇形”汇注云梦泽。因此,这里尚为湖泊,曹军应不得通过。此时的“下荆江地区则尚处在高度湖沼阶段”,只有“洪水季节主泓横穿湖沼”,那么冬枯季节则应无水,且为沼泽,曹军的水陆两路怎么能从此通过?魏晋时期,监利东境的荆江河段,则依旧横穿云梦泽,向东南方向漫流。长委水利专家周凤琴在《荆江历史变迁的阶段性特征》中写道:云梦泽“随着淤积发展至唐宋时消亡,荆江水位加快上升,已达2.5米左右。后来人为筑堤,口穴被堵,尤其明嘉靖二十一年后,因荆堤连线,通江的荆北口穴全被堵塞,从而促使荆江水位急剧上升……自南宋距今约800年来,洪水水位线上升量约达11.1米之多。”

其三,有学者根据近期从白螺镇境内两次出土的东汉兵器,再次断定曹操兵败赤壁,引残部行走约是监利华容道,白螺离赤壁主战场近离咫尺,在战场边沿地带找出几件兵器不算稀罕;又有人说曹操两渡长江损兵折将去江陵为哪般,而今以长江为障碍否定曹军走今华容县的人们可谓是“今人不见古时江,错把今江当古江。”今荆江在当时既然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曹操过江的问题,纵然曹军要过江江陵,江陵有他驻军接应,也无可非议!

历史上的监利叉港湖泊纵横,木船是当地群众的主要交通工具,如果把时间穿越到公元208年,那时的交通状况会比现在好么?



作者:湘客



(编辑:陈斯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