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杏坛网事
伟大的军垦
2019-08-28 11:02:02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师范毕业那年,我差一点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但最终却是擦肩而过。从那时起,迷一样的兵团、边境,总会时不时地挑动我的某处神经。

  

  屯垦戍边,史书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实施,而且为其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成为治理西域行之有效的重要政策。

  

  1949年底,新疆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的二、六两军在王震将军的带领下进驻新疆,并成功与新疆起义军、三区革命民族军会合,由中央军委整编为国防部队和生产部队,其中生产部队共计55万人,担负起屯垦戍边的历史使命。1954年10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生产部队集体转业,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60多年来,兵团对开发新疆、建设新疆、稳定边疆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历史的考验下和实践的检验中,“兵团模式”成为新中国建设道路探索的成功典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独一无二的:她不是现役部队但却保持着部队师、团、连的建制,兵团团场的职工既是农民,担负着新疆每年20%的粮食产量,36%的棉花产量;又是工人,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更是军人,肩负着镇守边关的神圣义务,兵团58个边境农场戍守着与三个国家接壤的2019公里边防线。

  

  在83团的团史馆里,我们从图片、实物、图表中详细地了解那段神秘的历史。1950年,毛泽东命令驻疆战士“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依靠屯垦来戍守边陲。“生产建设的武器”(生产工具)要自己制造,居住的房子也是自己解决。看着地窝子的图片,我担心地问:“怎么解决通风问题?”“那时哪懂呀,因为不通风,真的有人就闭死在里面了!那时苦呀!”团里有人陪着讲解,也不时回答我们的问题。师里一个领导指着合影照中第一排中间的一个人介绍说:这就是我的老丈人。我端详许久,那是一个浓眉大眼的军人,明显有着跨越枪林弹雨养成的那股杀气。再看集体照上其他的人,以及别的照片,从他们的脸上,我并没有发现“苦”的踪影,看到的只有“从容”与“坚毅”。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志士、豪杰,为国家民族的安危慷慨赴义,然而,无论哪朝哪代,都不曾有过革命军人的众志成城,不曾有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宏大气势。

  

  “真的非常感谢黄冈,你们的对口支援,让团场的后代能受到更好的教育,有了更好的发展机会!”团长反复表达谢意。我看着展室最后列出的人员名单,心里也有了自己的判断:黄冈对口83团,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前因——历年加入83团的人员中,湖北籍就是规模较大的一部分;而且83团人员名单的排列顺序,首先将“知识分子”突出地摆在第一部分,这与黄冈“崇文重教”的文化特色相通。


  作者:徐风,黄冈市学生社会实践管理办公室主任。


  

(编辑:卜居)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