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荆州网站>专题资讯
仁爱,让他迈开希望的腿
2018-01-21 10:27:15   来源:今日湖北网

——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精准扶贫救治土家族“象皮腿”青年纪实

 

    今日湖北网讯(记者刘英 通讯员熊细平)这是一个公益医疗救助的感人故事;这是一项开创荆州临床医疗先河的超显微外科技术;这是一段跨越民族的汉、土情谊;这是一次运用先进医疗技术助力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索……

   

土家小伙遭遇多舛人生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晚春时节的卸甲坪层林尽染,碧水蜿蜒,润饰着一个温馨的季节。

松滋市卸甲坪土家族乡位于湘鄂边界,山地崎岖,沟壑纵横,形成不同于周边平原的丘陵环境。该乡90%以上村民是土家族,是荆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落。

卸甲坪乡杨树坪村是荆州市委统战部和荆州二医精准扶贫的对口村。由于缺医少药,就医路远,村里34户贫困村民中超过半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其中大多久受病痛折磨,有的身染沉疴,痛不欲生。

提起杨金鹏、杨日明父子,村民们无不叹息。“他们虽然不是亲生父子,却胜似亲生。23年前,杨日明是被引产下来的弃婴,但却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这是一条人命呐!老杨不忍心看着这顽强的小生命再次遭罪,好心将他抱了回家,当自己的亲生儿子看待,并至今未娶妻生子。”村支书陈俊说起杨氏父子的往事,依然唏嘘不已。

父子俩相依为命,彼此扶持。然而,好景不长,杨日明8岁那年,便患上了一种怪病——“象皮腿”。他右下肢莫名地水肿,久不消退,每3年发一次高烧,发烧时患肢通红。近年来,其水肿状况逐步向大腿蔓延,如今,右腿最粗的地方将近左腿的两倍,被村民们称为“象皮腿”。杨金鹏曾带着儿子到武汉求医,但因病情复杂、家境困窘等原因,不得不终止治疗。现年22岁的小杨,连走路都迈不开腿,已基本丧失了劳动力。

“看了好多年、也看过好多地方,就是治不好。有时候,我就在想,或许当年自己是不是错了,不该抱回这个孩子,白白让他经受15年的病痛折磨……”谈到儿子的怪病,杨金鹏不禁老泪纵横,杨日明也只能以泪洗面。

父子俩常常抱头痛哭,往后的日子,哪里看得到一丝希望之光?!   

 

精准扶贫带来希望之光

    2015年,立秋时节,暑气未消。杨金鹏父子心有块垒,更加焦躁。本就贫病交加的家庭,眼看着生活将难以为继。

金秋九月,杨树坪村却刮起一阵春风。一块“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醒目标牌,被荆州市委统战部和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竖在村口。标牌一人来高,标语鲜亮璀璨,照亮了乡亲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也映红了杨氏父子的愁眉苦脸。一场史无前例的扶贫行动席卷而来。

几番入户走访,几轮精准识别,杨树坪村3461位贫困村民,被定位在脱贫台账上。杨金鹏与杨日明名列其中。他们与全村大多数贫困户一样,同属于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也与全村所有贫困户一样,迎来了绝望中的转机。

事实上,摆在荆州市委统战部、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面前的对口援助困难中,除了路途遥远、贫困户病人多、病情严重以外,还有让不少医疗机构都曾经束手无策的疑难顽症,比如杨日明的“象皮腿”怪病。

201512月,荆州二医党委书记吴国栋一行,率领该院的医疗专家义诊团,提着第一笔带着一千多位员工体温的5万多元募捐现金,走进杨树坪村。

此时已是寒风凛冽,但扶贫的热潮早就温暖了杨树坪村。就在这雪中送炭的义诊氛围中,杨金鹏父子走进了吴国栋的视野。

“吴书记,快来看看这位病人!”吴国栋循声望去,看见正在卷起裤腿的杨日明,以及他肿胀得极其夸张的“象皮腿”,还有那茫然无助的眼神。这一对“结亲式帮扶”的对子,就此不期而遇并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大型医疗仪器不便带入山村,吴国栋为杨日明初步诊断“疑似丝虫病”,并嘱咐他:“小伙子,先不要着急,我们日后会将你和父亲接到医院,做免费的详细诊疗,争取让你们早日康复,彻底脱贫。”

20161月,猴年春节前夕。实在放心不下贫困村民的病情,吴国栋再次率队来到杨树坪村,并代表医院又送上7万多元慰问金。

在当日召开的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现场会上,他主动与杨金鹏和杨日明父子正式建立“1+1”帮扶结对,并与之相约,春节过后,就将他们接到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全面检查、诊疗,对杨日明的经年顽症抽丝剥茧,精准确诊。

 

抽丝剥茧终于精准确诊

春天的杨树坪村,油菜花金灿灿地开得正艳。阳春三月的一天,在村主任何元兵的家门口,一辆挂着“精准扶贫,不落一人”、“医疗救助,真情帮扶”标语的大客车,已在这里等候很久。

首批19位村民被热情地接上前往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的大客车。

汽车停稳,车门打开,阵阵欢迎的掌声响起。杨金鹏和杨日明父子下车后,正不知所措时,看见荆州二医党委书记吴国栋径直朝他们走过来。四手紧握,声声问候,吴国栋带着杨金鹏父子,走进对于他们来说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医院。

“你的病情比较复杂,我们先安排专家为你会诊。”吴国栋带着杨日明走向了门诊二楼。

肝病科、放射介入科、超声影像科、检验科、普外科、手足外科等专业的专家们早已等候在此多时。会诊中,吴国栋卷起杨日明的裤腿,让患肢露出来后,就请他开始陈述病史……

了解病情后,专家们皱起了眉头——病情实在复杂罕见。大家初步认为病因疑似荆州早已灭绝的“丝虫病”。

随后,杨日明被引导入院,逐步安排完善进一步的全面检查。

几天后,吴国栋再次召集专家会诊。超声影像、生化检验、放射介入等一项项检查结果,被汇总到了专家会诊室。首次参加过杨日明会诊的专家们全数在列,一场更加客观、精细的会诊仍在科学、激烈地继续着。

“患者的症状,疑似丝虫病,但经过反复血液和淋巴液的病源学检查,患者体内找不到曾经被感染的证据。”吴国栋是医学硕士生导师、省内知名感染病学专家,他认为,诊断为丝虫病,依据不充分。

 

放射介入科主任汪建成博士表示:“通过DSA检查证明,患者的静脉通畅,患者下肢的水肿与血管无关,可能是淋巴回流障碍所致。”

“超声检查发现,患者静脉通畅;患者腿部腘窝B超显示有51.0---1.5毫米管腔聚集,经超声引导穿刺出1毫升米汤样液体。进一步通过细胞学和生化检查,液体中只有淋巴细胞,说明米汤样液体是淋巴液,从而证时5个管腔聚集是扩张的淋巴管。超声科主任夏洪波指出,患者的“象皮腿”可能与淋巴水肿有关,与静脉血管无关。“我认为患者下肢水肿可能是淋巴管的堵塞堵塞所致,先天性因素较大。”吴书记综合分析后表示了自己的看法。

……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抽丝剥茧、反复论证,专家们终于达成了一致的共识:杨日明所患的“象皮腿”病为先天性下肢淋巴水肿。随后,吴国栋组织专家制订治疗方案——超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

这将是荆州市首例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是一项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20倍才能开展的复杂显微外科手术,将由该院手足外科主任李平华主刀完成。

当护士长轻轻推开病房的门,告诉杨金鹏和杨日明父子“小杨的病情终于确诊了,医院准备为他免费进行‘史无前例的’手术治疗”,父子俩百感交集、无以言表的同时,担心这次能否彻底解除病痛的忐忑,一下子袭上心头。

 

技术攻关技术创新助力扶贫建功

人的身体里有无数结构与静脉相似的淋巴管,淋巴液在淋巴管内循环,最后流入静脉。如果淋巴液回流受阻,就容易滞留在组织中引起淋巴水肿。淋巴水肿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疾病,淋巴液在下肢皮下组织积聚而引起纤维增生、脂肪硬化,后期肢体肿胀,而且皮肤增厚、粗糙、坚如象皮,故又称作“象皮腿”。

吴国栋这样解释为小杨实施淋巴管静脉吻合术的原因:淋巴管与静脉就就像两条并行不悖的河流,一条河堵塞淤积了,就需要另辟蹊径,搭建一条水渠,将水直接引到另一条通畅的河道中,从而解决问题。

手术将淋巴管与微小静脉吻合,通过“搭桥”,将淋巴液直接引流到静脉中,进行淋巴管回流机能的重建,改善水肿。淋巴管道直径只有1.5mm非常细小,所以需要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只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手术操作非常熟练的显微外科医生才能够完成这样的手术,这在荆州市确实史无前例。

虽说是史无前例,但荆州二医手足外科自2009年建科以来,断肢(指、趾)再植手术年手术量近千台,成功率近96%。有68%的病例基本恢复功能,基本恢复劳动力;另有30%部分恢复功能,部分恢复劳动力。此前已成功开展的无数例断指(趾)、断肢再植、多指畸形矫正等显微外科手术,精细显微外科技术成熟的案例,为杨日明成功开展淋巴静脉吻合术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为确保万无一失,手术前,李平华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咨询多位显微外科权威专家,并与院内各科室专家一起反复推敲、研判,制订了详细的手术计划。

2016年3月31日上午9时。曾辗转松滋、荆州、武汉等多地求医未果的杨日明抱着最后的希望,紧闭着双眼,躺到荆州二医的无影灯下。

麻醉师为小杨进行局部麻醉后,李平华和他的助手在小杨右下肢切开约8cm切口,应用20倍显微镜,在皮下寻找淋巴管和静脉。淋巴管管径只有1毫米左右细,管壁薄且透明,肉眼观察极其困难。 “找到了,找到了!”借助显微镜,“火眼金睛”的李平华找到第一根淋巴管,

眼看着吻合后的管道变得充盈,淋巴液被成功引流进血管。接下来,第二根、第三根……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历经12个小时,李平华成功将患者4根淋巴管与静脉吻合。“象皮腿”渐渐地消肿!

“手术非常成功,可以说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手术过程中一直在旁观察指导的吴国栋难掩兴奋。他激动地表示,接下来将继续为小杨实施康复理疗,巩固手术治疗效果。

手术后,小杨的右腿看起来和左腿没什么两样。入院时右大腿周围是47.5厘米,小腿周围为38.8厘米;出院时右大腿周围是37厘米,小腿周围为32厘米。折磨了他整整15年的“象皮腿”终于在荆州二医的手术台上被一刀卸下。

看着15年来儿子第一次恢复正常的右腿,守候在手术室外的杨金鹏喜出望外,几度哽咽。他将信将疑、情不自禁地伸手碰碰儿子的腿,又抚抚他睡梦中皱起的眉心,喃喃地说,孩子,你不用再紧皱眉头了,医生用爱心治好了你的大病!

 

医疗解困播洒仁心博爱

精准扶贫奋力攻坚,扶贫扶志任重道远。横在贫困户脱贫、致富路上的几大“拦路虎”中,疾病累积、缺医少药就是其中之一,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普遍存在。如何驱疾脱贫、祛病扶志?荆州二医的领导透过杨树坪村看到了端倪,引发了思索,做出了决策,付诸了行动。

在全党全国扶贫攻坚的头等大事面前,作为一家自身尚不“宽裕”、自身亟待发展的医疗机构,荆州二医做了许多别的行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实事、难事、好事、善事。这些看似普通的医疗帮扶的琐事,改变了许多贫困人群的命运。

为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服务水平低下现状,从2015年9月至今,荆州市委统战部、荆州二医精准扶贫工作队已为杨树坪村提供10万元左右帮扶资金,以及若干医疗物资;帮助该村修建新村委会和标准化村卫生室。卫生室建成后,医院还将为其捐赠一批医疗设备,并对基层医务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定期选派医院专家提供定点医疗服务。

要惠及更多因病致贫的百姓,就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做后盾。在荆州首开淋巴管静脉吻合术先河,精心治愈杨日明的“象皮腿”,是精准扶贫派生出的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而这项新技术可以应用到因寄生虫、手术、外伤等各种原因引起的淋巴水肿治疗上,能够为更多患者带来治愈的希望。

无独有偶,3月15日,由市扶贫办、荆州二医联合举办的“春风送暖·荆州二医椎间孔镜惠民工程”启动,旨在以该院椎间孔镜治疗腰椎病这一领先技术为切入点,结合相关专科医疗资源,为荆州市各个地区贫困户患者举行义诊。活动开始仅仅数日,荆州二医办公室的电话铃声不断,各地扶贫工作队纷纷来电相询:“我们这里好需要你们的帮助,能不能也到我们这儿举办一次义诊?”

同样,荆州二医近期爱心救治“六指男童”小冲的事迹,经各大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如潮好评。不少同类患者纷纷联系二医,争相求助。

仁术医疾,博爱结缘。努力彰显行业优势,不断创新救助模式,积极助推精准扶贫,主动肩负社会担当,荆州二医已经成为众多贫困患者在斩穷根、奔小康的路上最贴心的帮手和靠山。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指示,更为扶贫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荆州二医努力践行“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的号召,尽心竭力地在杨树坪这片幸福初绽的土地上谱写精准扶贫、医疗救助的崭新篇章。

 

 

 

 

手记:

医疗帮扶是一剂脱贫良方

 

一提到脱贫致富,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水电路三通”、“移民式搬迁”、“产业化推进”等等。的确,“水电路三通”是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的第一需求;“移民式搬迁”是传统就地扶贫方式的路径突破;产业化推进是加快脱贫致富的坚实支撑。

然而如今,扶贫的难度愈来愈大,扶贫的标准也愈来愈高。脱贫致富已悄然从传统的救济性扶贫、开发性扶贫转变为参与式扶贫。因此,在“输血”、“造血”之外,我们还应当有新的视角和新的思维。

参与式扶贫的核心,是以贫困人群为主体,激发其自主意识,提升向上流动的能力,搭建社会合作的网络。靠什么提升向上流动的能力?必须靠健康!靠知识!靠能力!因此,新时期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心,便是帮助贫困群众提高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努力阻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打开孩子们通过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多渠道就业改变命运的宽广通道,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健康是贫困人群最重要的资产。一场疾病袭来,就是一场灾难降临,沉重的治疗费用会压垮一个家庭。这里有疾病预防普查的大片盲区,有医疗保健质量的城乡鸿沟。虽然绝大多数贫困群众都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但由于一些偏远山区就医困难,这一政策福利有时还难以阳光普照。于是,积极输送医疗资源,成为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充分发挥医院优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医疗帮扶是一剂脱贫致富的良方,久病缠身会殆尽志气。我们既然担起了医疗帮扶的重任,就要情真意切地办实事,最大程度地帮助他们战胜疾病,重返健康,重拾信心!”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创新的不仅是扶贫模式,而且创新了扶贫手段。为了惠及更多因病致贫的百姓,就需要更强大的技术实力做后盾。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首开先河,在全市率先开展了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杨日明的“象皮腿”,从本质上而言就是精准扶贫派生出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无独有偶,他们还运用先进的椎间孔镜技术免费救治贫困的腰椎疾病患者等等。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结合行业优势,不断创新救助模式,以实际行动助力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不落一人。”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杨日明”,能通过医疗扶贫,祛病扶志,迎来新生!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