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杏坛网事
发出自己的声音——中国大陆秦俑访谈录
2019-03-06 14:52:13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2002年初,你创建了个人主页“空房子——秦俑小小说空间”,后又改造为小小说作家网。请问,你为什么将自己的个人主页起名叫“空房子”?后来又怎么改造成现在的小小说作家网?是否准备将这个网站一直办下去?

  

  秦俑(百花园杂志社副总编辑,《小小说选刊》执行主编,小小说作家网站长,以下简称秦):2002年6月,我正好大学毕业。大四下学期的时候,课基本上都上完了,同学们都在实习或找工作。我是2001年底就已经定好了工作单位,所以这个学期就显得特别无聊。那个时候,大学里刚开始流行建网站(不像现在有博客,有个人空间,那时都是做那种简单的HTML的静态网页),我也跟风学了一下,就这样,将自己的作品及一些照片什么的放到了网上。至于为什么叫“空房子”,我也记不太清了,可能是因为感觉东西太少,或者是追求一种什么感觉吧。后来,通过这个个人主页,有十来个国内知名的小小说作家与我取得了联系,有人还提出要将他们的作品也放到网上,我就在自己的个人主页上开了个“文友作品”的栏目,再后来人越来越多,就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了小小说作家网,原来是以作品展示为主,到2005年的样子,才定位到了现在的以论坛交流平台为主的状态。网站一直是我业余在管理,也多亏有一帮热心的文友做版主,我很感谢他们,能不能一直办下去我也说不好,但是我会尽力吧,因为到现在,这个网站已经不是我一个人的主页了。

  

  陈: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指出:“现在文坛已经一分为三,一是以传统文学期刊为阵地的传统文学写作在坚守;一个是依托市场运作的文学出版在壮大;一个是以网络等新媒体为平台的新的文学力量在崛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面对着的是三个文坛:我所置身的传统文坛、市场所体现的流行文坛,还有媒全所显现的新潮文坛,包括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你是否同意白烨的观点?你认为网络文学能否最终取代传统文学而占据主流文学地位?

  

  秦:他的观点就是他的观点,我认同或不认同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也只有咱们国家才会有这么多的评论家,才会研究出这么多的这个“主义”那个“主义”,才会派生出这么多的流派和新名词。一个“文坛”都已经够乱了,还要一分为三,真不知道这么折腾下去,中国的文学会被引向一个怎样的歧途。至于你说的网络文学是否能取代传统文学,我是这么理解的,传统文学也罢,网络文学也罢,只是给文学的传播提供了不同的途径,究其实质,这两种所谓的文学形态,更多的只是创作风格的不同、作者看待世界的观念不同(因为作者年龄不同,社会阅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造成的),我们不能因为平台不同,流传度不同,就厚此非彼,便你若是将“网络文学”理解为在网络上传播的文学,那么,我可以毫不夸张地告诉你,若干年之后,所有的信息和文字都会在“网络”(可能不只是现在我们用到的互联网与手机网络)上传播,但那个时候,文学的本质还是不会改变,所以就算是“取代”,也无非跟原来的诗歌题在墙上,后来有了纸,印成了诗集,是一样的道理。

  

  陈:你的小说一类描写校园及网络生活,一类描绘乡村生活,相对来说,我更欣赏后一类小说,《八爷的六十大寿》、《回家》等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如何评价自己的作品?你最喜欢自己的哪一篇作品?

  

  秦:非常感谢,我从来都不奢求所有的读者会喜欢我所有的作品,这是不可能的,也很没有必要。但是,我很希望能做到让大部分的读者都能从我的创作中找到他喜欢的某一类或者某一篇作品,这样就足够了。我的创作题材与风格比较多变,但这种变化也不是杂乱无章的,如果仔细梳理一下,还是有一个大体的轨迹可循的,从题材上来讲,从最初的“Q村”系列(乡土),再到“平凡人物李四”系列(机关、官场),再到“欲望都市”系列和“心灵花园”系列(都市、情感、网络、成长),这一方面与我的生活经历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我的某些情绪相关。如果从风格上讲,变化也比较清晰,例如同样是“Q村”系列,之前的《八爷的六十大寿》与后来创作的《金保反腐败》就很不一样,就我个人来讲,我可能更喜欢后者,因为它的思考是立体的,而且更接近于我心目中的文学的状态。至于对自己作品的评价,还是那句话:我一直在努力,我很认真,我也很真诚。我一直将作品都当成是自己的孩子,它们中的一些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但它们终归是我“亲生”的,你们可以都不喜欢或者只喜欢其中的一部分,我对每一篇作品都很珍惜,因为它们记录下了我在创作它时的那种生活状态和情绪状态。等到哪天我若老了,我会一个个地打量它们,就像在打量我的过去。

  

  陈:米兰·昆德拉说:“所谓真正的小说家都聆听过超自然的声音。因此,伟大的小说里蕴藏的智慧比它的创作者多。小说的智慧,就是上帝的声音。”你今后的小说中,如何发出“上帝的声音”?

  

  秦:我应该不属于或还没有达到“真正的小说家”这个级别,我的作品中估计也产生不了“伟大的小说”,所以很遗憾,我没有聆听到过“超自然的声音”,从我的作品里,也不会发出“上帝的声音”。但是,我会偶尔“发傻”,对着镜子里的另一个我自言自语,有时还扮演自己作品的某个角色,有一些这样虚拟的场景后来就变成了我小说中的某个部分。这可能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创作习惯。至于我的作品,我希望它们发出的都是我自己的声音,我不是上帝,我也不需要上帝。如果你想要,那么,你去找米兰·昆德拉吧。

  

  陈:我在我的第五部小小说集《紫砂壶》后记《我的文学梦》中写道:“精品不是说出来的,也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此观点得到了日本汉学家和评论家渡边晴夫,中国小小说作家白小易和评论家李利君的赞赏。也有人说:精品可遇而不可求。你如何看待精品?你认为一个作家怎样才能创作出精品?

  

  秦:“精品”这个概念其实比较模糊,没法去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读者对象,不同的时间段,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精品。所以,大部分的所谓“精品”,只能是从属于某一个时间段内的精品,或者只是从属于某部分读者的精品,甚至只是某一年在某位评论家或者是某个读者眼中的精品。衡量真正的精品只能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时间。这个时间有多长比较合适呢?我认为至少是100年。100年之后,如果我们现在称之为精品的作品还被人推崇为精品,那就可能是真正可以传世的精品了。从这个意义上讲,作家的创作没有必要去过分追求“精品意识”,因为能不能成精品不是作家自己可以决定的,我们能决定的,只是我们所创作的作品是否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是否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凭良心创作,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可能是我对自己的小小说创作提出的两点最基本的要求吧。

  

  陈:2011年6月15日传来捷报:你光荣加入中国作协,向你表示热烈祝贺!你加盟中国作协,对你的创作与评论,对小小说作家网更进一部繁荣,对以郑州为中心的小小说作用的更进一部发挥,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秦:要感谢小小说,这是小小说对我的馈赠。加入作协,对来我说,是一种安慰,或者说,是一种鼓励,但我更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点儿压力。我在创作上向来比较随性,有一点儿压力,肯定是好事。至于对小小说作家网甚至对郑州小小说的影响,可能不如对我个人的影响来得更现实也更直接吧。不过,从近几年中国作协吸引新会员的情况来看,中国作协对小小说文体和创作队伍的关注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中国作协会员中,以小小说创作为主或以小小说为主要创作方向的作家已逾百名,这应该中国当代文坛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

  


【作者介绍】:陈勇,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六届金麻雀提名奖获得者,监利县作家协会执行主席。


(编辑:陈斯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