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杏坛网事
文字在笔端雀跃 ——新加坡依林访谈录
2019-02-28 14:33:40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陈勇(中国作协会员,小小说作家网特约评论家,以下简称陈):女作家在多数人心里都是“激情的化身”:日本女作家天藤湘子姿色中等,但褪去衣衫后,她就显出与众不同来,通体纹身,从胸到背雕了龙凤以及叼着一把刀的日本艺伎;美国作家路易莎·奥尔科特《小妇人》里的四姐妹,只有乔泼辣直爽不扭捏,而她的理想是当作家;电影《求爱上上签》里,朱茵的角色尖酸刻薄,周旋于许绍雄、陈冠希父子间,她的身份是专栏作家。你的创作激情来自哪里?

  

  依林(新加坡文艺协会理事、新加坡文艺协会网站创建人、《美华文学》编辑,以下简称依):我是个敏感并注重生活细节的人,我喜欢观察并思考生活中的细节.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眼睛可以看到,耳朵可以听到的,心灵可以感触到的,都有格外吸引我抒写的地方,有的时候,越是细致越是微不足道的事,越令我感动。当我被打动,文字就开始在笔端雀跃。

  

  陈:你爱好相当广泛:文学欣赏和创作、工笔国画、书法、背包自由行、摄影、古典音乐、水上运动。这些爱好对你的写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依:这些爱好对我来说,无一不是灵感和激情的丰富源泉,随时随地涌现惊喜,令我写作的笔保持着新鲜的兴奋和持久的勤力。

  

  陈:《感恩结》抒写了浓浓的人性与人情之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谈一下此文创作过程。

  

  依:无论是自己生活中,还是身边人们的生活中的小事总能引起我的注意,我常常会从这些琐碎而安静的小事中,甚至是人们不经意,或者根本没有在意的事情中看到温暖、善良、柔软和美丽,并且深深感动。移居美国几年中,和很多普普通通的美国人成了好朋友,入乡随俗地日子里,才明白感恩节没有火鸡,仿佛中秋节没有月饼、端午节没有粽子一样。几乎每个节日都有聚会,感恩节是我最喜欢的美国节日,我喜欢这个节日的名字和涵义。我甚至已经觉得感恩节一定要有火鸡大餐。然而当我的越来越多朋友加入到各种动物保护协会中,开始素食,他们信念的坚定和行动的果断令我惊讶:这些平日随随便便,似乎什么事情都不太在乎的美国人有的甚至在一夜之间就全家食素了。我尤其无法相信那些家庭成员不是动物保护协会会员,并且习惯了无肉不欢的人们的捻指之间的转变。我曾留意过他们一段时间,以为他们心血来潮坚持不久的,想不到他们都是快乐地坚持着,有一对夫妇已经快乐地坚持了七年。我想找出支持他们的动力,就开始深入这些家庭,好像有计划地做采访一样,结果是每一次“采访”我都获得十分感人的故事。最后我忍不住写下这篇小小说,以此来分享我心中的感动。

  

  陈: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你小说语言很有特色,尤其是动词运用极为鲜活。在生活中,你是如何积累语言的?在写作中,你又是如何运用语言的?

  

  依:阅读文学作品和欣赏音乐、美术以及摄影艺术是我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欣赏文学作品优美的文词,是比较直接的;而我惊叹的音乐和美术以及摄影作品,往往都会令我痴迷,同时也会激发我要运用语言文字去努力描述、表述我通过这些艺术作品所感受的美,音乐家、画家和摄影家运用音乐、画笔和镜头来表达所捕捉到的美和感受,当我感同身受的时候,则是忍不住要用我所最熟悉最亲切的文字把这种美和感受表达出来。

  

  陈:网络文艺有很多新的审美特征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研究和论说。它和高科技密切结合,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而快速发展和变化。它在创作、传播、阅读、存储等方面,都有和传统纸质文学作品不同的审美特点和审美作用。它有超强的传播力,有数字巨大的审美创作者和接受者,而且是在快速变化和快速发展着,审美感染力和影响力巨大得惊人。据统计,中国网民总数已达4亿,其中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到1.62亿,占网民总数的40%多。作为新加坡文艺协会网站创建人、资讯网络技术部主管、网站总编及系统主管,你认为网络是否会取代传统文学与纸质文学?网络给人的精神会带来哪些影响?

  

  依:我首先不认为网络能够取代纸质文学。用电脑浏览网络文学和捧书读纸上文学是两种很不相同的感觉和体验。我个人认为纸质文学更能够满足读者要充分享受深度阅读,反复摩挲一本书的阅读体验(是不是可以称为“慢读”?);网络文学在阅读数量上能够达到的速度是纸质文学较为逊色的,我个人对网络阅读有“快餐式阅读”的感觉。我也不认为网络文学会完全取代传统文学,网络总是和“时尚、流行”等概念联系在一起,我认为确实如此,网络对于不追赶新潮的人来说,最大的益处是非常快捷地获取极为丰富信息以及迅速地联络,但却无法替代纸质文学阅读的体验,我在闲暇时间喜欢手捧一本书慢慢地咀嚼字字句句,同时还在阅读过的地方圈圈写写,记录下当时的阅读感受,这样充裕的感受我很难在网络阅读中找到,网络阅读对我来说,感觉是注重速度和数量的效率阅读,尤其是面对太过丰富的阅读资料时,会令我感到紧张、紧迫。从我的观察来看,我感到担忧,网络给人带来很多利益的同时,也促成了一种囫囵吞枣的阅读习惯,这样的阅读习惯对于文学作品和读者来说,是一种浪费,不仅仅是内涵、时间、精力上的浪费,也是生命里的一次又一次浪费,很可惜。而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读者这种“快餐阅读”习惯的养成,无形中就极大地减少了倾心创作的作家们获得文字知己的机会,那种写读之间的精神上的和心灵上的互动变得越来越浅表和薄弱,令人无奈。更令我忧虑的是这种阅读方式,促使一些写作人的创作不再以内容的丰实、内涵的深刻为主,而转向或者一味追求华丽词藻,或者以故弄玄虚、低俗粗糙提升被“注目”的数字,或者把速度和数量作为首要目的等等,这会令文学作品数量和质量不成比例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不得不说,我感到这对于作家和读者来说,都是件称得上悲哀的事情。(载中国作家网2011年8月2日)

  


【作者介绍】:陈勇,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六届金麻雀提名奖获得者,监利县作家协会执行主席。


(编辑:陈斯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