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传承千年的文化;一篇谱写文明的华章;这是一场演绎历史与永恒的文化盛宴!四道茶--以恩施待客礼仪为背景,融合恩施千年历史与精神的人文风情。土家人的茶俗独具特色,蕴含丰富,且随着形势发展在不断创新,增加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恩施州的文化人把土家人在不同情形下的茶俗加以归纳提炼,定型为“土家四道茶”,并形成了土家人迎客待宾的一种隆重礼仪。
整个茶艺过程就是一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漂亮的土家妹子,每每为客人捧上一道茶的时候,主持人都会在民族音乐的伴奏下,对这道茶的来历和涵义向客人作出解释。然后,客人们一边细细品茶,一边欣赏文艺表演。
我细细品味着每一道茶,思绪在音乐舞蹈中随着茶的清香翩翩翻飞。
一道茶叫白鹤茶,这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名字。在碗口处氤氲起一层淡淡的白色雾气,在水中慢慢展开的茶叶则形似白鹤展翅,闻之香气扑鼻,品之清纯爽口。白鹤茶的得来,跟一个传说有关。相传很久以前,一只仙鹤去大巴山衔取仙丹,返回途中,经过容美土司(今鹤峰县)时,看到那里正在遭受大旱,土司城后面观音坡上的茶树枯萎了,城里府衙旁那口水井干涸了,一位土家小伙子昏倒在枯井旁边,见此情形,仙鹤毅然吐出仙丹,救活了小伙子,并使枯井溢满了甘甜的泉水,泉水滋润了枯萎的茶树,但仙鹤却因没了仙丹而化为一道清影飘然而逝。土家人为了纪念那只仙鹤,便把她驻足过的那座山峰叫做鹤峰,把那口井叫做白鹤井,把用白鹤井的水泡制成的茶叫做白鹤茶。这个传说我很小就听过,现在跟一道茶联系起来,便觉得更有味道了。
二道茶是泡儿茶。泡儿就是用糯米制成阴米。土家山寨水田不多,产米很少,糯米因为产量低更显得稀罕,往往只有稀客临门,才会捧上这道茶。在土家人的生活里,茶这个概念是很宽泛的。泡儿茶就是白糖加阴米,再用开水冲泡而成。即是吃的也是喝的,既止饿,又解渴,所以也就叫茶了。喝泡儿茶有个讲究,不用汤匙,要用筷子,而且是一只筷子。这是沿袭了土家人“咂酒”的习俗,那一只筷子其实象征的是咂酒的吸管。可见在土家人的生活中,茶跟酒往往是相通的。
三道茶是油茶汤。油茶汤是土家人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经过恩施当地人的讲解我因此得以了解到油茶汤的制作方法——先将核桃仁、花生米、芝麻、晒干的嫩包谷籽、豆腐等食品,用烧开的茶油炸脆捞起,再将上好的绿茶丢到翻开的油锅里一闹,茶叶眨眼就变白变泡变酥了,然后加水烧开,并放入食盐、姜末、香葱等佐料,调制成汤,将开汤盛到碗里,再将备好的核桃仁、花生米、芝麻、嫩包谷籽、炸豆腐等放进去,油茶汤就做成了。油茶汤吃起来清香四溢,回味无穷。
第四道茶叫鸡蛋茶。其实也不是茶,而是糖水泡鸡蛋。蛋是煮蛋,糖是红糖。这道茶讲究是最多的。在土家人的风俗里,媳妇进门了要吃一碗鸡蛋茶,以示团团圆圆、和和满满。鸡蛋茶在四道茶中被安排在最后一道,带有“压轴”的意思。因了喜庆的缘故,吃过这道茶,吃的人要给来接碗的人给打发钱。这个风俗也被引进到仪式中来,每个客人在吃了这第四道茶后,也要象征性地放点儿钱到端碗的托盘里去,放多放少随人定,出得你的手就是了。
传承了千年的风俗礼仪,这次有幸在鹤峰鑫农公司吃到了其中的三道茶,传承者不仅传承了文化与风俗,更传承着土家族人不屈的毅力与精神。
在恩施的鹤峰县走马镇有一座闻名遐迩的茶山--木耳山,是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的生态有机茶叶基地,有“世界茶谷”的美称。然而,在26年前,木耳山竟是一块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方圆十公里没有人烟,水电路三不通,流传着“荒山野岭无人行,只因毒蛇凶又狠”的歌谣。然而鹤峰县人民为了走出深山不再被大山困住,鹤峰人民开始开荒、建园、移民的战略布局。
1992年,鑫农公司周吉然带领300多名农民像改造南泥湾一样,历时2年修通了出山的简易公路,开垦了万余亩荒山,种上了优良的茶和林木果树。经过26年的发展,现在的木耳山已变成万亩“茶海”,发展成了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的生态有机茶叶基地,山上风景如画、游人如织,2016年被评为“中国30座最美茶园”之一。在木耳山基地规模效应的带动下,鹤峰县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建成了36万亩茶园,被誉为“湖北茶叶第一县”,茶叶已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生命产业。
或许只有千千万万象周吉然这样踏踏实实,以愚公移山的毅力才能在丛山峻岭中种出这样的一抹绿。(厉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