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遗视点
一个传承百年的金漆木梅花故事——警营艺人李四清的夙愿
2019-04-26 15:45:59   来源:今日湖北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初,我曾拜读过应城籍著名作家邓寄平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两岸情仇》,作家围绕“金漆木梅花”这一漆艺作品,叙述了家仇国恨的辛酸往事,书中跌宕起伏的故事在我脑海久久不能释然,从此,金漆木梅花在我心中一直是个待解之谜。然而,时隔二十余年后,我终于探得了这一百年漆艺从创作到辉煌,从封杀到失传,再到重放异彩的坎坷经历,更让我想不到的是这一得到周恩来总理引以为荣的国之瑰宝,竟是我的同事李四清曾祖父的遗世杰作,如今,他经过刻苦钻研,在传承祖辈技艺的基础上,不仅赋予了“金漆木梅花”这一作品新的创意,而且向我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家史,也让我领略了这个传承百年的真实故事。

  

一个传承百年的金漆木梅花故事.jpg


  一技香飘海外的金漆梅花

  

  一个春寒料峭的早晨,为了寻觅“金漆木梅花”的由来和那个与之相关的“李正顺油漆铺”,我漫步蒲阳城,伫立解放街,万缕遐思让我浮想联翩,一个古色古香的油漆铺影子仿佛就在我的眼前。

  

  在一百多年前,一个叫李正顺的异乡人流落应城后,在应城北正街中段的黄金地带开了一家小小的油漆店铺,因为技艺高超、诚信经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特别是仗义疏才的掌柜李树人,不仅乐施好善,而且多才多艺,笔墨更是无与伦比,字画堪称蒲阳一绝。

  

  据传当时的李树人在应城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此人生于清朝末年(公元1877年一1958年),浓眉大眼,1米78的魁梧身材,虽是一个地道的油漆匠,但却喜欢饮酒吟诗、挥毫泼墨,闲暇之余还在铺子里制作一些手工艺术品,在其众多的作品中尤以金漆梅花见长,出自他之手的金漆木梅花手工艺品,都形同神似,栩栩如生,其作品愈做愈精、名气越来越大,不仅走出了应城,跨入了省城,甚至送进了京城,“飘”到了海外,并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了银质奖章。

  

  金漆木梅花当时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银质奖,实为应城的一大喜事、一大奇事,其获奖的经历、经过流传至今,有不同版本的说法,笔者在撰写此文时,仔细查阅了1917年2月由当时中国巴拿马赛会筹备局长兼监督陈淇主持编撰、郑孝胥题写书名的《我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纪实》-书及相关资料,详细了解了中国当时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的经过,解密了一段长达百余年的历史真相,当时博览会的地点不是在巴拿马,而是在美国的旧金山,那是在1912年2月,美国政府宣布,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即将开通,美国定于1915年2月,在位于太平洋西海岸的旧金山市举办“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 欢迎各国踊跃参加,1913年5月2日,美国政府作为西方列强者之一,率先承认了北京袁世凯政府,并比较重视中美贸易关系,于1914年3月特派劝导员爱旦穆到中国游说组团参展,当年3月26曰,爱旦穆抵达上海,4月4日受到袁世凯召见,尽管当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但北京袁世凯政府还是将此事作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件大事,并确立由当时的民国农商部全权办理此事,还专门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事务局,随之,各省也相应成立了筹备巴拿马赛会出口协会,制定章程,征集物品,征集范围从机关、企业、学校、工矿直到普通农民,征集物品分为教育、工矿、农业、食品、工艺美术、园艺等,1914年6月160,农商部派人分三路前往各省巡查,由于措施得力,共征集参赛作品10多万件,两个月之内陆续送达北京,当时,民国应城县政府在全县公开征集一批手工艺术品参与次年的万国博览会,李树人获此消息后决定按照征集范围和规定制作一批以国漆为本色的梅花盆景参赛供展。

  

  拿定主意后,他便放下手中的一切活计,将店铺的所有营生交给长子李少庭和自己的几个得力学徒去打理,声称去汉口打理一件要事,约需一二个月才能回来,次日凌晨二三点钟,当整个蒲阳城还在睡梦中时,李树人便背着一个灰白布的包袱,带着几件简单的行头,便悄悄出了门,此时,他走出城门后并没有朝去往汉口方向的长江埠乘船而下,而是迈着矫捷的步伐朝着郊外的一片梅林而去,他想去梅林写生,他要在那里安营扎寨,与梅为伴……"

  

  为了弄清梅花树疏密的长势,了解梅花从含苞到盛开的型态,掌握梅枝的均匀分布,观察梅茎、梅叶、梅苞的天然特型……他栖身于梅林中的茅棚,白天在梅林培土、浇水、施肥、剪枝,晚上在棚内挑灯夜战,翻书籍、查资料、绘图纸,当他回到家中时,妻儿望着骨瘦如柴的李树人,衣衫滥褛、胡子拉碴,简直变了一个人儿……

  

  经过两个多月的梅林生活体验,既丰富了他的感性认识,更增添了他对梅花手工作品的理性思考,他从绘制的梅花图案中精选了9幅,并按照图样组织材料,起初他准备用梅树原木涂上桐油和生漆做梅枝、梅茎,用铁皮、铜皮做花瓣、花蕊,但做出来的作品效果都不理想,经过反复思考,摸索试验,最终确立姓漆、铁丝、油纸等材料舰枝干,以应城团山主峰上的“铁泥巴”和金范、细铜丝做花瓣、花蕊,采用塑型、雕刻、烧制、刷漆、描金等手工技法分別做出梅枝和梅花,然后进行拼接成型。

  

  据李树人的后人回忆说,在他家油漆店铺后院那个4米见方的作坊里,他带着长子李少庭、次子李先庭在昏暗的油灯下挑灯夜战,用铁丝扭成枝干,用桐油刷在宣纸上做成油纸,然后用油纸包裹好枝干,再往上面涂刷国漆,置于房间阴干,经过45天、45次的反复涂刷以达到最佳的色调效果,而梅花的制作更难、工艺流程更复杂,需先将选好的上等“铁泥巴”调和揉捏成泥团,用凿刀在石板上雕出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梅花模子,再将泥团嵌入模子之中,待晾干以后从模子中取出半成品的花瓣置入铁罐中,放在木炭炉上低温逐步焙制,然后用不同颜色的金箔粘贴成花瓣,用细如头发的铜丝穿在花瓣中间做成花蕊, 最后将梅花成品粘绑在成型的梅杆上,经过修剪、造型、收拾后将主干相嵌在方型木座上,成型后的金漆木梅花主茎斜插,枝干弯曲,错落有致,梅花点点,疏密得体,远观苍翠养眼,金灿夺目;近窗做工精细,百赏不厌,堪称工艺绝技。

  

一个传承百年的金漆木梅花故事2.jpg


  1914年末,民国应城县政府从李树人亲手设计制作的金漆木梅花作品中精选了“傲雪梅”和“迎宾梅”等工艺作品,差人与作者李树人一道送往巴拿马赛会汉口华商赛马场分会参展,受到了专家评委和参观者的一致好评,同年由分赛组织者将“迎宾梅”等作品选送到北平(现北京)后,与其它参展物品一道集中运往美国旧金山,博览会从1915年2月20日开馆到12月4日闭幕,展期长达9个半月,总参观人数达1800万余人,其中中国馆的参观人数达200万人之多,此次博览会共有31个国家参加,开创了世界史上博览会历时最长,参加人数最多的先河,中国作为国际博览会的初次参赛者,第一次在世界舞台上公开露面,并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出于对古老中国神秘好奇感的驱使,开馆当天,到中国馆参观的人数达8万人之多,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副总獅前总统,以及各部门的高级官员,中国参展作品达10余万种,重1500余吨,展品出自全国各地4172个出品人和单位,共获奖章1218枚,为参展国之首。据记载,当年5月份博览会进入高潮之时,大会成立高级评审委员会,由来自世界各国科学、艺术、工商界的500人组成强大的评审团,中国有16人参与评审团,评审结果出炉后,李树人的金漆木梅花为银质奖章,并颁发了奖獅证书,可惜的是都在“文革”中遗失,(注:1.李树人制作的金漆木梅花作品进入法国巴黎博物馆的来龙去脉无法考证,2.现在社会上流传是在法国举办的此次博会而留下的一盆金漆木梅花纯属误传,缺乏史料佐证,笔者认为应该是被人购买收藏所至), 40年后的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在法国巴黎进行国事访问时,热情好客的巴黎博物馆馆长向周恩来总理介绍了李树人的“迎宾梅”手工作品,当周总理看到那标有 “中国湖北应城对——李树人”中、英两种文字的作者时,十分高兴,在总理心中,李树人成了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手工艺人的杰出代表,为袓国争得了荣誉,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回到国内后便让相关部门致电湖北省人民政府通知李树人进京出席当年的全国劳模表彰大会,可惜进入耄耋之年的他此时已病卧在榻,未能赴会……

  

  一条坎坷不平的漆艺路径

  

  金漆木梅花在巴拿马博览会获得银质奖后,更加纖了對对人的创作热瞳,时年38岁的李树人正值风华正茂之年,他废寝忘食地沿着这条艺术道路不断完善工艺流程,逐步扩大作品范围,力图开发其商业价值,并决定将这种技艺总结出一套系统的制作方法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最初跟随他学习制作金漆木梅花工艺的是其长子李少庭和次子李先庭,二人当时都只有十四五岁,自1916年起,李树人就在正顺油漆铺内设立专柜售卖金漆木梅花盆景,并逐步形成了蒲阳城内独家经营工艺梅花的专卖店铺,此外,他还在店内兼做一些风筝、灯笼等手工艺术品,可是当时的中国因清朝政府的无能,导致八国联军的侵入;国民政府的腐败,军阀的政治倾轧和袁世凯的称帝更使中国积弱积贫病入膏肓,第_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攻击范围,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了鲸吞中国的°二十_条”不平等条约,1931年9月18日,日本又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北三省,1937年7月7曰“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骑又紧逼北平,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可谓国无宁日,家无宁日,致使蒲阳城内的李正顺油漆铺和李树人的金漆木梅花也受到了灭顶之灾。为了躲避战争,李树人只得携全家老幼逃往杨岭的幽冥店山林中避难。其间,除了性格刚烈的三子李芳考入军校参军报效袓国之外,一家人靠肩挑小贩维持生活。1949年4月,应城解放,李树人全家返回城关后,他想重操旧业恢复自己的油漆铺,但因年岁已高,无能为力。1955年,当78岁的李树人躺在病床上,获知总理周恩来点名邀请自己参加全国劳模大会时,他悲喜交加、泪如泉涌,他欣慰自己的金漆木梅花作品再次受到了崇高的礼遇,他又悲恨自己已风烛残年,不能见到自己敬仰的总理;他老泪纵横,徒有伤悲,不能将自己的鸿愿带到北京,此刻,他唯一能做的是躺在床上向长子李少庭、次子李先庭、四子李珍口述一些制作金漆木梅花的手工技艺和流程……


  1958年9月,人民大会堂动工修建,省人民政府决定在湖北厅展示李树人的金漆木梅花,然而,当省政府派专人专车来到家中接请这位已负盛名的民间艺人李树人时,没想到老人刚刚离世。同年11月份,周恩来、贺龙陪同朝鲜首相金日成来应城视察红旗人民公社,当周恩来抵达应城想见一见李树人时,李树人却已带着满腹的遗怨于当年6月离开了人世,然而,更让大家想不到的是,李树人的长子,金漆木梅花第二代嫡系传人李少庭先生,也随后为金漆木梅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那是1959年7月人民大会堂即将竣工时,省人民政府派人专程来到应城李树人家中,将其长子李少庭接到了武汉,让他和其他艺术专家一道,共商人民大会堂湖^匕厅的艺术设计和金漆木梅花的制作布展工作,然而,当设计方案和准备工作刚刚就绪时,一场飞来的横祸将这一计划击得粉碎,一天傍晚,已经连续工作了10多天的李少庭忙完当天的工作后,在回宿舍的途中,被武汉红旗钢铁厂一名骑自行车的工人撞倒,时年60岁的李少庭因头部着地而形成重度颅脑外伤昏迷不醒,经过几天几夜的抢救治疗仍然回天无术,客死在省城。不仅导致了金漆木梅花供展人民大会堂的计划受到天折,也使金漆木梅花的传承受到了致命的一击。

  

  从1958年的反右运动到“三面红旗”再到“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18年时间里,金漆木梅花在那个特定的政治年代里也几经波折,甚至被扼杀失传,特別是在“文化大革命”的狂热政治运动中,不仅这个当今被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工工艺品受到冲击,而且李树人的嫡系子孙也受到了牵连,更要命的是,李树人的第三个儿子李芳当年还是一名国民党的高级军官,全家人因此受到了牵连和打击,金漆木梅花的获奖证书被红卫兵抄家拿走至今没有下落,连应城艺工社根据其长子李少庭、次子李先庭指导复制的金漆木梅花也砸得粉碎,现在我们能见到的只是一张幸存的照片资料,李树人当年写字的抓笔及制作金漆木梅花用过的油漆木桶,油漆刷子和铁锤子……

  

  当历史的年轮进入2003年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特别是2011年2 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峨!质文化遗产法》颁布之后,为金漆木梅花的新生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李树人的曾孙李四清,根据父亲李炳发的口述和指导,并经过多方考证、摸索,艰难地完成了金漆木梅花的复制工作,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部门的认可。

  

  一部李氐家族的百年秘史

  

  初春的蒲阳城,和风习习,暖阳煦照,经过数次预约,我终于见到了李树人的长孙一第三代金漆木梅花的嫡系传人李炳发老人,在工农路一间低矮潮湿的居室内,我与这位瘫痪在床的长者进行了面对面的长谈,无论是金漆木梅花的传承,还是李氏家族香火的绵延,及其子祠繁衍的诸多辛酸,以及李炳发老人平凡而又曲折的一生,都让人听后为之感动,使我在访谈过程中几度哽咽,潸然泪下。

  

  据老人讲述,早在清朝末年,他的袓父李正顺从咸宁的蒲圻逃荒来到应城落籍后,在老城关的北正街开了一间油漆铺子养家糊口,1877年出生的李树人从小天资聪颖,勤奋好学,19岁成家立业后便子承父业以李油漆铺为营生, 并逐步成为蒲阳城内远近有名的漆匠,尤以擅长国漆而受人青睐,在李炳发老人的印象中,其爷爷一生除了做油漆活外,还爱好饮酒、习字、斗蟋摔,老人还回忆说:"小的时候,他常带我到义生餐馆和天知道餐馆喝酒,要我们到城墙脚下为他捉蛐蛐,他还帮人写条幅,为当铺题写斗大的‘当’字”,在老人的记忆中,爷爷李树人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跟別人题字是不收钱的,但可换来一壶“温”酒,二碟下酒菜的款待。1896年,李树人娶罗氏为妻,共生育李少庭、李先庭、李芳、李珍四个儿子,其三子李芳投笔从戎后与家人失联,至今都无后人音讯。在四个儿子中,除李少庭子嗣在应城繁衍下来外,二子、四子均无子女,三子李芳在弟兄四人中秉性刚烈,按现在时髻的话说从小就比较“叛逆”,但他却最有“出息”,“他性格暴躁,敢跟我爹爹(李树人)吵架, 他穿着二杠四颗星的军服回来过,之后就没有再见到了。”老人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然对自己三叔李芳的印象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一个传承百年的金漆木梅花故事3.jpg


  李少庭生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8年),与陈氐共养育了四女长女李锡珍,婚后离世,次女李焕珍1999年去逝,三女李福珍,2014年病逝,四女李祥珍过继在二叔李先庭、二婶范氏名下,退休后现居住在应城城关颐养天年,儿子李炳发出生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与妻子李运秀养育了二子一女,长子李双、次子李四清、女儿李沪宁。

  

  作为金漆木梅花的第三代传承人,李炳发老人也有着历尽坎坷,饱经风霜的沧桑人生,老人家的童年和少年共经历了十年内战,八年抗战和三年的解放战争,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和祖父李树人、父亲李少庭等家人,多次冒着枪林弹雨从城关逃往潘家集_ 带的山林中避难。10岁左右便随父亲挑贩私盐、摆地摊、叫卖香烟、肥皂等曰杂小商品,有一年冬天,大约十四五岁的李炳发赤足穿着草鞋,从巡检司_ 带挑着几十个灯笼回城时,途中下起大雪,当走到城北赵家畈一带时,天色已晚,突然从树林中闪出几个打劫的,不仅搜走了他藏在身上的货款,抢走了一担灯笼,还把他打得鼻青脸肿,回忆起这些悲凉的往事,老人家无不伤感。

  

  李氏漆艺的中落衰败,既缘于曰本帝国主义的战争侵害,也毁于国内三年的战乱,期间,还经历了_场天灾。1941年的秋天,一把无情的大火将李家的袓业烧为灰烬,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6岁的李炳发才恢复学业。1952年,年满19岁的李炳发因品学兼优,从当时的西河中学被保送到武昌农

  

  业学校学习,1955年毕业回应城后,被安置在农业局上班,从此便在这个工作岗位无怨无悔、兢兢业业一生。虽然没有亲历亲为地传承金漆木梅花的手艺,但凭着早年的记忆,凭着对祖宗家业的精神守候,也因为被儿子的一种执著感动,晚年的李炳发老人,不仅从反对他做到支持他做,而且常常是拖着病弱的身体,指导儿子李四清制作金漆木梅花的一些技艺和流程。在他垂暮之年,为复兴祖辈留下的这份文化遗产发挥了传承作用。

  

  一名交通警察的精神夙愿

  

  从19世纪末李正顺来应城谋生至今,李氏家族在蒲阳城已生活了约150余年,李四清是李树人的曾孙,也可说是金漆木梅花的第四代嫡传人。这个从军营再到警营的交通民警,或许是袓上把漆艺的细胞传到了他的骨髓,可以说,他对金漆木梅花这份祖业的传承追随,几乎到了痴迷。不仅历尽艰辛利用闲遐的时间亲手做出了很多造形各异的金漆木梅花,其作品也非常精致传神,很有金漆木梅的骨风、家风,用他父亲一句赞赏的话说:“儿子的手艺有李家的嫡传”。1985年,李四清从部队复员回来后,在当时的交通局车站派出所当了一名警察,1986年随编到市彼局交通警察大PAX 作,在这个特殊的群体里,他受警营文化的熏陶,从习字学画起步,不仅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遭到“文革B封杀的袓业——金漆木梅花的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渐渐地,他把兴趣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使命,把祖辈独创的金漆木梅花手工技艺看作是一种文化传承,他要责无旁贷担当起传承人的角色,然而,当個$这_;®法付诸实践时,却遇到了方方面面的困难和助。

  

  自2014年10月份起,笔者先后多次前往应城盛滩、汤池、杨岭、工农路、解放街及“正顺油漆铺”旧址,对李四清复制金漆木梅花的过程作了详细的跟踪调查和采访,我被他的执着精神深深打动,我也因亲历目睹他的酸楚痛苦而动容,我更为他的艺术作品所欣慰、敬佩。

  

  2010年初,李四清便开始着手金漆木梅花的制作准备工作,从选材备料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从动手制作到首件作品出炉用了整整10个月,从着手准备到作品获奖整整用了4年的时间,其腿的辛苦,制作的酿,跨越的时长,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执着的追求是无法坚持的,因为李树人的金漆木梅花是纯手工艺作品,所以制作的材料和工具,都必须以纯天然或传统的材质并用手工制作而成,为了找到又光又亮又坚硬的“铁泥巴”,他几乎跑遍了应城辖区所有的乡镇,最终在八角碑附近的一片深耕过的田地里找到了自己需要的“铁泥巴”,他一下子用编织袋装回了10袋,为了找到纯天然的生漆,他又上武汉、跑恩施、走云南,最终还是在湖湖北唯一的一家国漆专卖店买到了所需的天然国漆,为了挑选到适用的传统油纸,他先后跑了几十家专卖店,为了找到所需的金铂,他三下南京才买到可用的金铂纸,殊不知,备材料竟如此艰难,而动手制作起来更是难上加难了,他说:“制作梅花是最难的一道工序”,梅枝上的梅花有单瓣、多瓣、复瓣、花蕾和含苞待放等形态,梅花的制作首先需将选好的“铁泥巴”筛选过滤,然后用水浸泡三四个小时,再调和揉捏成比面团还软的泥团,将泥团塞入雕好的石模里凉干取出,又用温火炉烧制成坯胎,并要在组装前将花蕊和金铂在坯胎上成型,为了雕模,他掌握了水磨石、砚台石、青石、大理石、花岗岩的物麵性。为了学习雕刻技艺,他先后赴浙江东阳和湖北京山拜师学习了木雕和碑刻的手工技艺,为了获得梅花造型的灵感,他先后拜访应城书画界名人刘应宁、陈冰学习书法和画梅花。他说,在动手做的过程中虽然付出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从2011年初动手制作,一直到当年的10月份,他才拿出自己的处女作品。这株看似简单的金漆梅花,只有他自己和亲眼目睹他制作的人,才知其中的艰辛、艰难过程,因为,在制作中,所使用的手工工具就达40多种,而且很多传统的工具市场上没有卖的,他要到废旧市场、废旧回收店去“淘宝”。在制作的过程中,一个很小的细节他却要花几天或十天半月才能完成,他的妻子刘迎对我说道:“他有时通宵达旦,有时来了灵感,哪怕深更半夜都会翻身下床折腾一番,我看他简直到了走的酿。”而对刊也的这种痴迷,最初,除了因为爱而不得不全力支持他的妻子外,几乎是遭到了全家人还有朋友们的廠寸和不可王雖,有人说他图名,有人说他逐利,家人说他不务正业,特别是经历了坎坷人生和政治动乱的父母双亲,坚决反对他的“复兴”梦想,使得他至今都不敢将[申遗,成功的喜事告诉父母,因为早年应城有人想复制李树人的“金漆木梅花”,曾到他家中登门拜访李炳发、李运秀夫妇,胆小怕事的两位老人都一一回绝说“我家没有人会做”。

  

  李四清的母亲来自农村,是个一字不识的家庭主妇,一生俭朴,小心做事,有着一颗“菩萨”般的心。李四清的二爹李先庭、幺爹李珍因受“金漆木梅花”的牵连及政治原因,膝下均无孙儿,到老年时,都是她和丈夫李炳发养老送终的。所以,她是李四清制作金漆木梅花的坚决反对者,老人家说:“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平平安安”,因此,为了不让老人家担心,李四清的作品都是“偷偷”做出来的……

  

  宝剑锋从磨石厉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2014年由孝感市委宣传部、《孝感日报〉薄多家部门联合举办的“孝感有礼”作品大赛活动中,李四清制作的《凌寒》《暗香》两幅金漆木梅花,均被评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荣获银奖,中国警察网、孝感晚报、中华风采杂志、应城网等媒体均对此作了相应的报道和宣传。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努力和文化部门重视支持下,金漆木梅花己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这项非遗的传承人,李四清的梅花追梦会一直在路上。

  

  一份需要传承的文化遗产

  

  中国是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漆的国家,其工艺是古老华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燦夺目的明珠,是中华文明的一支奇葩,我们的先袓制作和使用漆器已有七干余年的历史,应城金漆木梅花的制作工艺融刻、雕、髹、嵌等多种技艺于-W,她那出神入化的针刻、雕镂、源粉、金扣装点等一系列工艺流程让人看了叹为观止,一百多年前,她从应城步入省城又越洋过海登上了世界艺术之殿堂,她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强大与精神,一个世纪过去了,她又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名录,她遇上了一个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美好时代,她的再度绽放,必将续写着应城一个真实而美丽的故事。

  

  一天傍晚,我有幸陪同应城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高刚,在李四清以他曾祖父店铺命名的“正顺工作室”里,悉心赏悦了由他亲手制作的金漆木梅花,领导的观感之言、褒奖之词,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鼓舞。副市长、公安局长张健林也对李四清的作品十分重视、寄予厚望,李四清所在的单位给他创作金漆木梅花也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支持,交警大队准备在筹建中的警营倶乐部为他设立金漆木梅花陈列展览厅,作为警察文化的重要舰部分。

  

  作为历史文化的传承,金漆木梅花深深打上了应城地域文化的烙印,市体局、市文联、市作协等单位和热心人士,都纷纷给予了金漆木梅花生命的土壤和绽放的舞台,这对一路走来的金漆梅花传承人李四清来说,既是一种赞赏、肯定,也是一种鼓舞和激励。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7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按照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市文化部门不仅对金漆木梅花做了大量的“申遗”工作,而且对其复制、复兴与制作创新给予了极大的支懲口帮助。

  

  我们期待有朝一日,李树人故居和正顺油漆铺能原貌复制、重见天日,馨香蒲阳也期待金漆木梅花能够成为应城文化和旅游产业新的名片,光耀应城,为应城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插上金翅膀,努力实现金臟花复兴的美好梦想。

  

  传来了一个不幸的噩耗,金漆木梅花第三代嫡系传人李炳发于2015年7月12日因医治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2岁。

  

  作为唯一的第四代金漆木梅花嫡系传人李四清对我们说道,金漆木梅花在我这一代绝不会断代,我将不遗余力,让金漆木梅花更上层楼,花香四方。

  

一个传承百年的金漆木梅花故事4.jpg



(编辑:陈斯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