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 读: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机械化纺织早已普及。
她却钟情手工纺织,把传统粗布织成了传奇!
枣阳手工粗布工艺,何以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老手艺开辟大市场,手工粗布究竟神奇在哪里?
耄耋老人儿孙齐力,“非遗”传承矢志不渝。
传统工艺和现代审美,如何实现古今合璧?
让我们追寻王义林老人的足迹,一同领略枣阳手工粗布的无穷魅力!
现代社会,科技与时尚碰撞融合,形态各异的化纤面料应运而生。人们追逐着闪亮、轻盈、时尚,告别了手工纺织带来的淳朴质感。机械化纺织,效率高,利润大,然而,在湖北枣阳,有这么一个人,执着地坚守着当地手工粗布纺织技艺。她,就是已91岁高龄的枣阳人王义林,“枣阳手工粗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枣阳手工粗布,又称老棉布、老土布、家机布,以当地生产的优质棉花为原料,采用木质脚踏织布机加工而成。枣阳的地理气候条件适宜种植棉花,这为粗布纺织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枣阳粗布纺织的历史,最早可追溯汉朝时期,古代枣阳交通相对闭塞,贸易往来缺乏,农妇们只能自己织布,自己做衣裳,于是,“枣阳手工粗布纺织”应运而生,遍布枣阳各个乡村,代代相传。
这片新时期时代氏族聚落,是上个世纪50年代,考古学家们发现的雕龙碑遗址,距今约有6200年的历史。从这里出土的陶纺轮、骨针,佐证了枣阳是中国纺织之源。
在农耕社会,家庭最基本的分工是“男耕女织”。中国妇女一代一代传承着手工纺织技术,凭借智慧和勤劳,把满满情意和丝丝真情,编织进纵横交错的经纬线里,装扮着乡亲们的简朴生活。枣阳粗布是中国传统家庭手工业的精华,它不仅质地柔软、不起褶皱,而且不褪色、不起球、不起静电、耐水洗,夏季吸湿沥汗、冬季贴身保暖,既健康、实用、又环保。黄梅戏里唱的“你织布来我浇园”,就是传统幸福田园生活的写照。
王义林出生在湖北枣阳一个大户人家。在枣阳,曾有“家家纺织,机杼相和”的传统。王义林5岁上私塾,10岁开始就跟随大人学习织布,很快掌握了这项技艺。
如今,在枣阳,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基本人人会这项纺织技艺,但说起纺织时间最长,手艺最好的,大家公认的是王义林。枣阳手工粗布的加工工艺,大大小小的工序达72道之多,每道工序的背后,还包含更细更复杂的分支工序。然而这其中的大部分的工序需要在传统的木质织布机上操作完成。已经91岁的手工匠人王义林在织布机上,手推和左右抛梭动作交替,经纬棉线就这样交织成布,行云流水般透漏着古典中国的味道。这些粗布色彩明艳而热烈,不同的图案带来不同的韵律感,条纹和格纹是最常见的。这些色块分布、宽窄元素背后,先要经过精密计算需用线的根数和距离。如条纹图案就被细致分为稀柳条、密柳条、粗柳条等。
在前些年,枣阳粗布只是作为定制礼品和收藏所用,并没有成为大众化消费品。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化纤、皮、毛制品和大型现代化织造技术冲击下,市场更加萎缩,掌握这项古老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手工粗布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而91岁的王义林老人并没有放弃,她以中国妇女特有的坚韧和执着,默默固守着自己的织布机,固守着传统的纺织技艺。王义林的儿子,刘大友生长在织布世家,见证了枣阳手工粗布行业的兴衰起落,他理解母亲的焦灼与期待。2005年,刘大友和妻子张其华放弃外地工作,回到家乡着手复兴枣阳粗布。他们赴全国各地考察粗布市场,2007年,他们在武汉注册了“百布堂”商标,在武昌中南路开设了第一家“百布堂”手工家纺实体店,成立了“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寓意要做枣阳粗布的百年文化、百姓产品、百年品牌。
枣阳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工作,2017年,在枣阳市政府的支持下,“百布堂”回归故乡,“百布堂枣阳汉城非遗传习所”在中国汉城景区落成。店内陈列的纺线机、织布机和“牵经”工具,吸引了无数家乡人前来参观。刘大友希望利用景区产业园的地理优势,将这个店打造成“枣阳手工粗布纺织技艺”传习所,研究、传承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和文化。
谈到未来的事业,刘大友心中自有一番蓝图:让枣阳粗布的产品能够走到千家万户!让枣阳的文化产业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走到大江南北!随着目前国家的一带一路的好政策, 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对王义林来说,儿子的想法,政府的支持,让她甚感欣慰。如今,王义林的儿子、孙子、曾孙女都学会了枣阳粗布纺织技艺。她相信,只要一家老少齐心协力,“非遗”传承的事业就能做得更好更大。
当今时代,自然环保的生活方式和返璞归真的消费成为主流。“百布堂”凭借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等特点,生产的床上用品、服装服饰、工艺装饰品等系列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现如今,由王义林亲自教授枣阳粗布技艺的已经超过300人,由其设计的不同花色产品多达2000多种。
市场的开发,也促进了“非遗”的传承,2016年8月,枣阳市政府专门划出200亩地,用于打造“粗布非遗文化村”和产业园。
截止目前,“百布堂”已在全国开设粗布系列产品直营店、加盟店100多家。
2018年“深圳文博会”期间,王义林老人被授予“2018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人物”荣誉称号。如今91岁高龄的她,身体非常健朗。闲暇时,她会定期去儿子刘大友的店里教学,手把手教年轻人纺织。有人说,家传手艺,不能外泄。但是,王义林却说:“我没有私心,谁来我都教,大家学的多,做的多,对国家才有用,才能为国家多做贡献”
王义林老人一家,本着宽广的胸怀,以坚韧而执着的努力,实现了传统技艺和社会时尚的对接,实现了怀旧情结和现代审美的融合,开拓出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在国家文旅部、湖北省、枣阳市等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未来的“非遗”传承之路可以走得更高、更远、更辉煌!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