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遗视点
应城民歌
2019-05-09 17:11:48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文/吴厚雄


  民歌是劳动人民用以发泄、诉说、传情、祈望和褒贬的一种极富音韵特色的口头表达方式。应城农耕历史悠久,民众劳动强度特大,人们无以排解心绪和寻求娱乐,便由心到口,哼哼叽叽孕育了自己的歌,再以此交流互动,传唱延续和发展。

  

  一、原生态调子

  

  关于原生态民歌,有人说,山区草原为喊,江河湖泊为唱,平原丘陵则为哭, 这是基本的描划。应城的民歌囊括了三种,如膏矿号子,硪夯歌谣基本属喊。打麦栽秧等歌大致为唱,而哭丧、哭嫁当为哭。这里择而浅述。

  

  1.硪歌。应城江河纵横,在农业机械不发达的旧年里,修渠筑堤的固土用具只能是硪,尤其四杠八抬的石滚硪,颇耗体力,人们便用号令式歌调激活精神,统一动作,娱悦身心。確歌一人领唱众人和,踩着节拍打硪,分四二拍调和四四拍调,如四二拍,领:抬起石滚硪呀!合:哟外哟呵连!领:砸了一个窝呀!合:嗨呀哟外哟呵连!领:送走了曰头姐呀,合:哟外哟呵连!领:迎来月亮哥,合:嗨呀哟呵嘿呀嘿!四句一段,如此反复;如四四拍调,领:打起硪来心头乐呀嘿!合:外呀嘿哟呵连那嘿!领堂客在家里烧长火呀!(长火,方言,好吃的东西)合:咳呀咿呵嘿呀嘿呀嘿!此调两句一转,其声高亢圆润,抑扬婉转,领唱者或套用老词,或即兴创作,有的将故事、传闻、新古书籍随口编词一路唱下来,唱者上瘾,听者着迷,极具诱惑力和劳动凝聚力。

  

  2.哭丧与哭嫁。亲人去逝,悲痛至极则嚎哭,哭得抑扬成调,调里有那些凄凄艾艾的词,就逐渐形成了哭丧调;旧社会女儿出嫁,从此将担负相夫教子,孝敬公婆的重任,那可是要受很多委屈甚至遭罪的,母亲便哭出这种怜惜和担忧,嘱咐一些为人之妇的礼数,女儿则哭出父母养育的艰辛。

  

  哭丧哭嫁同为哭,却有质的区别,哭丧为大悲,哭者跪在那里叩头拍棺或抚摸尸体,几乎要随亲人而去,每句哭腔的中间和尾部都伴有撕裂人心的回气抽泣,让人真正领略到痛断肝肠。应城哭丧调综合了荆楚民间悲腔,字词发音是本地方言,格式是两句一转或四句_ 转,多用排比句,字头是哭者对逝者的称呼或代称,如“我的爷"“我的娘”“我的亲人”“我的姊妹”等等,依自家景况即兴表述,一段转长的排比达上百句;哭嫁则是婉婉浅哀,殷殷细语,多为小调,细腻柔和,如秋风掠过薄衣,凉叟叟却无寒入骨,字词是套用加现编,套用词一般受《女儿经》影响。如母哭女:丈夫是儿头上的天,打你骂你莫还言,一幅笑脸敬公婆,早晚茶汤送床前……。最伤心感人的则是现编词,但哭嫁毕竟是在一派喜气之中,固哭嫁又称为喜歌,往往亲友待其母女哭过一阵后,便谐语相劝,大家破啼为笑,一阵喜炮,将花花红红的女儿送出去迎接最为幸福的时刻。

  

  现代哭丧与哭嫁虽有些变质,但有贡献,如楚剧和荆州花鼓戏的悲腔就是哭丧调和哭嫁调提炼而成,这也有应城丧调和喜歌的一份功劳。值得的是,应城民间山歌和俚俗小唱,有叙事的,有传统的,但大多用了哭丧、哭嫁的调式,一句唱词出口,尾音艳得深沉悠长、十分娓婉哀思,那种如泣如诉的传递,让人感到唱者天生就是一个多愁善感的情种。

  

  此外,应城还有栽秧歌、薅草歌、打麦歌、车水歌,字词写实,曲调欢快,情绪饱满积极,也有多种情歌,真切感人, 锦心绣口,地方斗艳浓郁。还有许多儿歌,简洁又富哲理,不因时代而滞传,真是幸事。

  

  二、发展中的民歌

  

  二十世纪中期,应城民歌有了一些变化或发展,除保留那些原生态各类调子外,有些民歌经过提炼再创作,变成了比较完整的民歌,即歌词固定,曲调完整,具有较高的艺术美感。如抗曰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龙赛湖里战鼓擂》"杀东洋、斩东洋,东洋鬼子真横强,龙赛湖里战鼓擂,打得鬼子无处藏。”还有《熬好白盐送红军》《抗壮丁》等等。

  

  1958年,应城诞生了湖北省第一个实行“政社合一”的红旗人民公社,金日成访华时,周总理和贺龙陪同他专程来到应城,热血沸腾的应城人民编了一首民歌《绣荷包》,“二月里来春光好,见一一个大姐绣荷包,人民公社好。”曲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广为流传,堪称应城经典民歌,至今延用不弃,回味无变。

  

  1981年应城农民杨小运,自愿向国家交售粮食2万斤,轰动全国,因此产生了应城民歌《包字歌》“包字好,包字好,包字是个宝,包字添把刀,能把穷根刨,包字加提手,能把金娃抱,包字加上足,向着幸福跑。”词巧曲妙,形意兼美。

  

  应城民觀步规范成熟,应城市歌《应城美》的曲调,也采用了本地民歌特色。总之,无论过去的原生态调子和现代提炼的精彩民歌,都写实了应城一路的风景和乐章,激励着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编辑;陈斯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