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堰之美,在于“仙山,秀水,汽车城”。在这“仙山秀水”之间,美丽乡村星罗棋布,总是令人心驰神往。
大暑时节的一个周六,太阳刚一露脸,大地便热浪滚滚。十几辆汽车从郧西县城鱼贯驶入“十漫”高速,直奔上津。下了高速公路,车队在乡际公路上大约行进了5公里,于吴家沟桥东头集结,短暂休整之后,汽车在号称“十八盘”的山道上走走停停,尘土飞扬,几欲熄火,好在驾驶谨慎,有惊无险。由县作协会员、县摄协会员及县内媒体记者近60人组成的采风团此行目的地是上津古城的“靠山”美丽乡村吴家沟。
吴家沟的美,美在满山茶香和汪家大院。吴家沟村位于上津古城的后山,地势险要,有“五沟六梁十面坡”之称。此地重峦叠嶂,常年云雾缭绕,自然资源相对丰富,茶叶产业已成为吴家沟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借助国家招标投资项目修建的一个个大水窖,点缀在层层梯田之上,浇灌出漫山遍野的茶香。汪盛如的第八代孙、而立之年的东道主汪礼波介绍了“盛如”茶、“上津贡茶”以及汪家大院的来历。清朝乾隆年间,河南、安徽和湖北东南一带,由于天旱闹饥荒造成社会动荡。他的先祖、时年26岁的安徽秀才汪盛如,迫于生计,一路向西北奔波,寻找养身之所,于现郧西县上津镇吴家沟村汪家大院所在地结庐、开荒、定居、置业。汪家大院附近山脉呈南北走向,山头伸入上津古城西边的金钱河,远远望去如同青龙吸水,当地人称之为青龙山。传说曾有老道暗中告诉汪盛如“此乃虎踞龙盘之地”。汪盛如在此安营扎寨,依托茶叶产业,兼营布匹、山珍,经营十余年后,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成为名扬鄂陕的“汪善人”。乾隆30年,郧阳知府特赠汪盛如一块上刻“忠厚遗训”四字的墨玉石匾,以示褒扬。此匾至今仍悬挂在复修后的汪家大院正门之上,苍劲有力的字迹昭示着汪氏当年的荣耀。汪盛如的三个儿子皆先后中举,两文一武,在外为官,官至知府、千总、教谕等职。
在异地他乡名利双收的汪盛如,始终难忘故乡古徽州的茶香。于是他从古徽州带来茶种作尝试种植,茶的口感竟然胜于古徽州。吴家沟的茶叶种植由此推广开来,汪氏后人带动当地群众延续了茶叶产业。乾隆45年,郧阳知府品尝了汪盛如的茶,夸赞此茶有“春天的味道”。知府遂将此茶上贡朝廷,乾隆帝品茗之后龙颜大悦,遂将此茶定为贡品。“上津贡茶”由此诞生。不久,乾隆帝又恩赐汪盛如,从四品顶戴,并拨款建造汪家大院。
了解到这些之时,我对温文尔雅的汪氏后人们油然而生一种敬意——来自安徽、落户郧西山野间的汪氏望族之后,既能继承先祖衣钵、做大做强了茶叶产业(茶叶基地近3000亩,产业投资近3000万元),更能成立茶叶合作社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带动吴家沟村发展乡村旅游,岂“光宗耀祖”四字了得?!
吴家沟的美,还美在能人辈出。不知道为什么,吴家沟这个以吴姓命名的偏远小山村,却把更多的荣耀赐予了汪、刘二姓。这当然包括前文已经介绍了的清代名人汪盛如。改革开放以来,从吴家沟走出了许多刘氏名人:全国政协委员、“当代鲁班”、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刘合炳,2006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希华,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合平……近年来,从汪家大院走出去的年近古稀却发展茶叶种植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新乡贤汪仁富、“五谷粮食画大师”汪礼根在省内外也是名声鹊起。
吴家沟啊,吴家沟,我有个冒昧而又多余的想法,若干年后你是否会改名为“汪家沟”或者“刘家沟”?近日,在汪家大院居住过的、在京城创业的成功人士刘合炳先生怀揣感恩之心,专程回到家乡,欲与汪氏合资重修汪家大院,将它改造成一处古韵悠然的民宿、打造成深山里的一处独特风景,开辟吴家沟的乡村旅游之路,开辟属于吴家沟人的小康之路。写到这里,我不仅联想起陶铸(曾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两句诗“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郧西有个揭示部分小心眼人仇富心态的方言贬义词叫“恨人穷”,大致意思是“恨不得人家都穷的叮当响”。一代代的吴家沟人,一个又一个心底无私的“汪盛如”、“刘合炳”、“汪仁富”(上津镇天龙茶叶种植合作社股东)、“汪礼波”,只会“望人富”(盼望别人都富起来),只会将吴家沟的名片越擦越靓、越传越远。
午后,采风活动结束。返城途中,车行上津古城东山之巅,俯瞰千年古城与波光粼粼的金钱河,我不仅浮想联翩:在各级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真情帮扶下,吴家沟会变得越来越美;“十八盘”的弯弯山道将不再让人闻之胆寒、望而生畏,将变得畅通无阻,将有更多的城里人慕名而来、稀释乡愁。
美丽乡村吴家沟,宏伟蓝图已绘就。撸起袖子加油干,乡村振兴百姓福……
【作者介绍】:李秀峰,男,汉族,70后,湖北省十堰市作协理事,郧西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秦楚论坛“十堰文学”版主、《天河》纯文学季刊编辑。近年来,有多篇诗歌、散文发表、获奖。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