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艺之音
乾隆《京贡》横匾惊现朱河的始末
2019-07-01 11:41:08   来源:今日湖北


  

  2011年6月,在监利县朱河下正街一户丁姓居民家里,发现一块刻有《京贡》字样的大横匾挂在他家中的鼓皮墙上,此匾上的《京贡》二字,刚劲有力,洒脱,疑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亲笔所题。

  

乾隆《京贡》横匾惊现朱河的始末.jpg


  据户主丁少清介绍,此匾保存完好,估计距今已有259年之久。该匾长181厘米,宽70厘米,厚3.5厘米,匾后的整体竖条呈现规律排列,由一根直径75厘米以上的楠木大树剖锯而成,匾牌上的大小字均为阴刻,此匾右上方刻有“××二十四年岁次己卯仲夏月之吉,翰林院庶吉士加一级旷敏本为”

  

  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会同朱河镇文化站朱子香站长等人到丁少清家中了解情况,探访此事的来龙去脉,我们到丁家后,因年时久远,先辈们离世,年近70多岁的丁少清老人也不大清楚,于是我们将此情况报告给镇政协领导,镇政协也很重视,认为这是朱河镇,乃至全县至今发现的一块完整的清朝横匾,具有一定的人文历史价值,于是由镇政协主席吴建国带队,有户主丁少清和笔者参加的组成考察小组,前往旷敏本的家乡进行调研。我们一行到湖南省衡阳市后,得到了衡阳博物馆、档案馆、长沙岳麓书院、衡阳石鼓书院等单位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南岳区旷敏本的老家,其后人旷泊安老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毫无保留地拿出了保留完好的《旷氏族谱》和旷敏本保留下来的亲笔书写的条幅墨宝,让我们查询、复印,并仔细地介绍了旷敏本的生平事迹,使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多教益和启发。

  

乾隆《京贡》横匾惊现朱河的始末2.jpg

右一为朱子香站长、丁少清、彭秋生、刘云保


  据湖南文化学者甘建华主编的《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记载,旷敏本,童年随父就读,17岁离家远游,雍正元年(1723年)中秀才,翌年被举贡进京入国子监深造,旋被考选充任景山内廷教习,刚莅位不久奔父丧,服满后,仍出任各方幕僚。雍正七年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进士,进士头甲入翰林学习三年,逢朝考优胜后选庶吉士。不久因病告归,筑室南岳舜洞下,署曰《岣嵝精舍》,乾隆十九年被聘为岳麓书院山长(院长)任职约三年,并出任《清泉县志》总纂。并出任石鼓书院山长(院长)。后又逢母丧还乡守制(习称丁内艰),因学问精湛,出类拔萃,信受时人称颂。士子争以出其门为幸。工古文诗辞,其生平在学术界有广泛影响,传世的主要著作有《周易旁训》、《《岣嵝鉴撮》、《岣嵝杂著》、《岣嵝韵》、《删余诗草》以及《南岳志》、《衡州府志》等多部著作。乾隆皇帝曾于1726年11月20日接连颁发两道圣旨,表彰和嘉奖旷敏本的祖父旷桢、祖母刘氏和父亲旷士翌、母亲杨氏,称颂他们教子有方,使旷敏本“著诗书、啓后用”,并赐封其祖母、母亲为安人。这足以证明旷敏本深得乾隆皇帝的宠爱。

  

  至今,在《岳麓书院》讲堂内,有一幅旷敏本撰写的一幅名联曰“是非审之于已,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报,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挂在乾隆皇帝御匾《道南正脉》的两旁,气势显赫。还有白沙井也因旷敏本所著《白沙井记》名扬海内外。

  

乾隆《京贡》横匾惊现朱河的始末3.jpg

图为吴建国(左一)陪同考察


  在长沙岳麓书院考察时,我们将《京贡》匾牌的影印照片呈送给该院领导和有关专家学者鉴定时,他们一致认为这就是乾隆皇帝的笔迹。

  

  为什么这块独一无二的“皇匾”会挂在朱河丁少清家中呢?原来丁家(即丁仁和)是朱河镇很有名望的富商,创始于乾隆年(1751年)家有房屋12栋,水白田200多亩,以经营粮食、糟坊、匹头、钱铺为主,其祖辈是一开明绅士,体恤扶穷,乐施好善,远近闻名。当年,旷敏本周游列国,游山玩水,来到“湖以北”[1],居住在丁仁和家中,当时朱河地区东靠洪湖,西南面临长江,位居江汉平原腹地,襟江带湖,沃野千里,鱼米之乡,物产丰富,加之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给清朝时期的朱河带来了“一脉洪流横太极;万家灯火涌春台”[2]的繁华。其繁华远胜县城,素有“小汉口”,“金朱河”之称,这也是江汉平原的不少集镇是难以肩的。清代时期,丁仁和是朱河首富,也是书香门弟,祖先丁子香是清代朱河百年来未出现过的三个秀才之一,他在朱家河的高湾南端兴造了一座七级宝塔,名为“落蓬塔”,并题了两幅对联,一幅为“地是洞庭支脉,看滚滚长流,谁为砥柱;人皆帝室苗裔,羡熙熙乐土,其上春台”[3]大有砥柱中流,力挽狂澜,想立王道乐土与民同乐之慨。旷敏本来到丁仁和家中从事动笔动脑的著书立说的文字工作,安得其所。他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的族谱上就自称为“荆南士子”,湖南学使长汀黎致远在一篇题记上也说明了旷敏本到过“庐陵”(朱河古称),旷敏本在《岣嵝公谱述》中也写过“由庐陵来衡后仍归庐陵”等,由此可见,旷敏本长住“湖以北”的朱河丁仁和家中是相符的,旷敏本为感激丁家对他的关照,将乾隆皇帝的御批《京贡》用楠木制成大匾挂在丁家,以彰显他的仁厚和报答。

  

乾隆《京贡》横匾惊现朱河的始末4.jpg

图为旷敏本的后人旷泊安先生(中)介绍情况


  据丁少清介绍,此《京贡》横匾原镶嵌在他家堂屋神龛上的横梁下,文革期间,被丁家后人藏在其母床上,用作床铺板,才躲过毁灭之灾。

  

  至今,经常有不少人到丁家参观《京贡》横匾。特别是旷氏后人曾多次到丁家要出钱买回去,安放在旷氏祠堂里,更有一些收藏人士,慕名而来要出钱收藏,可是丁少清说这是文物,这也是历史,是念想,出多少钱都不能卖,要留在朱河,留在监利,让这一非文化物质遗产一代传一代,永远留存下去。

  

  注:[1]“湖以北”是旷敏本所写的《寄怀六兄文》诗词“君寓郴之南,我来湖以北。剪随不自揣,使院理笔墨“。

  

  [2] [3]这两幅对联是镶嵌在朱河镇落蓬塔上的。

  


  【作者介绍】:彭秋生,监利县供销系统退休干部。现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喜好文学,家有藏书千册、集报万份。著有《商镇·朱河史话》、《风雨人生》两书。

  

 


 (编辑:卜居)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