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艺之音
《石岭牌坊》的前世传奇与遭遇
2019-07-01 11:41:15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在监利县尺八地区的三洲石岭村有一座明清时代的古典建筑群和一座闻名遐迩的石牌坊,该牌坊始建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据《监利县志》记载,此碑坊座北朝南,由四根方形石柱支撑,斗拱、飞檐、高3米,进阔5米,石柱正反两面各一坐雄狮,两柱楼额上浮雕人物故事图,左边两柱间坊上浮雕鹿、松鹤、奔马、海涛及云雷纹;右边两柱间场上浮雕狮、鹰、麒麟、松树、房舍波浪图案;正中门楼最高处镶嵌着一块由龙凤环绕,雕刻考究的石板上刻着两个圆润饱满、高贵典雅的“聖旨”二字,座底内外侧均为浮雕云纹。

  

《石岭牌坊》的前世传奇与遭遇.jpg


  在四柱正面上阴刻着由当时清朝湖广总督褚延璋撰写的两副对联,一副曰“徽音南播遥看贞珉巩地维;丹诏北来特将孤境旌天日”,另一副为“奇节庸行从血性中流出,地维天柱向拳石上扶来”,颇为壮观。该牌坊在监利仅此一处,实属罕见。

  

  此牌坊的来由,确有一番前世传奇:相传1764年乾隆皇帝为了表彰一农妇的大义大爱的壮举捐资,以及亲族们的劳作而兴建的一座牌坊。牌坊的女主人是汪秀莲,生于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七月七日,何堡石岭村人(原隶属巴陵县(岳阳)旧江村)。是汪泮壁(清顺治十三年进士)之孙女。其夫龙用周,字左武,名儒,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七月十六日,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因病夭折,终年十九岁,汪氏十六岁嫁与龙用周,十七岁生子文笏(雍正八年进士),十九岁不幸夫亡孀居,汪氏生性豪爽,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人称“女中尧舜”。

  

《石岭牌坊》的前世传奇与遭遇2.jpg


  汪氏夫亡家贫,仅有薄田数亩,茅屋两间,面江而居,母子相依为命,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只因其心灵手巧,且勤劳节俭,才免除了借贷之劳。世传其日夜纺纱织布三日断三匹,皆称“织女”,及其中年,汪氏竟然一夜之间,由一个穷家小户暴发成富甲三乡之巨富。

  

  至于龙寡妇(汪秀莲)暴发的原因,当地众说纷纭。其说有三:一是汪氏35岁运交华盖,玉皇大帝见其年轻守寡。品德端正,乃派太白金星下凡,赐以金银珠宝而致富;二说汪氏面江而居,一天有一放木排的四川人(传秘牌古佬),避风老圩塘,借宿汪家时,身染沉疴而暴死,全部财产即被汪氏继承;其三是明万历皇帝登基,百官朝拜,万民供奉,时蜀地有一进贡的官船途径老圩塘,被狂风击沉,后长江改道淤积成田,汪氏因围垦开荒,而挖出这批财宝(据说有五花缸金银宝珠)。

  

  汪氏致富后,她不忘根本,她用这些钱再度开荒种地,扩大再生产,使其有了几万亩良田,但在耕种时,年复一年的长江肆虐洪水,首先想到是如何让家人及村民在洪水来临时,有一个可以容纳有成百上千人的躲水的地方,于是在乾隆五年(1735年)便派其弟汪天坤携资入川,购木建房,时过半年其弟未归,汪氏心神不定,又派妹夫何××入川,一则寻找汪弟的下落,再则继续购木。四个月后,汪、何二人偕放排而归,汪氏沉浸在喜悦之中,立即请木瓦工各一百人,小工数百人,大兴土木,建造躲水楼,时历两年六个月,建成明五暗七,五进八厢房的大厦一栋。整个大厦宽敞明亮,能摆百席宴,可容纳千人左右。除主体工程外尚有围屋十多间,其中在大厦前面还建造了九柱三间房屋两栋和三进十八间的“龙氏宗祠堂”。为防匪盗,四周圈以高墙。整个建筑富丽堂皇比官府还高雅别致。人们形容它----“八角挂爪齐,鳌鱼亮屋脊,雕梁尽龙凤,室内磁砖砌;门有四十八,全把铁皮加;楼板三寸三(厚),可把水来挡,磉墩百二三,落脚打灰桩;脚深六尺六,转阁楼来修;柱檩用铁闩,高屋结构坚;屋高三丈六,要把云梯修;龙凤画四方,石狮来站岗”,“远看像帅府,近看汪氏女。仔细一品评,世间一奇女。”躲水楼修成后,基本上解决了村民防范水患之忧,但这不是长远之计,于是她又捐献白银十万两,让朝庭出面,组织人民疏通河道,修堤筑坝。

  

  乾隆十年(1745年)汪氏便向朝庭报税“家有田三万六千亩,黄金万两。”并向朝庭捐献白银十万两,乾隆皇帝得知后,便御书“恩如及弟”金匾一块,以表其忠,汪氏捧匾回家,挂入中堂,满堂同族为其庆贺三天。就在她喜庆之时,进而想到谭家洲原是洞庭湖北坝和长江崩淤而成,没有牢固堤防,每年只收一季,许多农民因灾荒而流离失所,便倡议将若干小垸联成大垸,垸民求之不得,自然响应,历时四个月,四十里长的谭家垸堤竣工,工程耗资十万白银,汪氏一人就承担了四万两,而当时垸民感恩特赠书有“令德普施,百世流芳”的大匾一块(此匾毁于1930年),以扬其恩德。

  

  而后,汪氏女为了解决穷苦农民的孩子没有地方读书之忧,又出资兴建了一所义学,专供四岭八乡的孩子们来读书;同时为了方便乡民过长江两岸串亲访友与物资的互通有无,在其子龙文笏的帮助下,于龙家门(韩挡村与白沙村交界处)和长教墩设义渡两处,凡两岸行路人过江不收分文,方便了两岸人民的出行,当时称为“龙家渡口”。

  

  1746年冬,汪氏门前有两个流浪汉,因冻饿,奄奄一息。汪氏知道后,派人接到家中给以衣食和治病,两人向汪氏哭诉,因交不出佃租,地主勾结官府,将他俩打入牢狱,后逃出来无处安身,才到处流浪乞讨。汪氏怜其不幸,馈赠白银各二十两,叫他们另谋其路,两个流浪汉见汪氏如此丈义,双膝跪下谢恩,挥泪而去。此后,汪氏又在儿子文笏的支持下,在家里开设膳堂,供养食客(无衣无食的游民与残疾人)数十人。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正值汪氏七十大寿之际,龙姓亲族当地官府上奏朝庭,告知汪氏女守节抚孤,致富不忘乡邻,体衅民众,疏通河道,修堤筑坝,建义学,设义渡,救苦救难功不可没。当即乾隆皇帝批复修建“汪氏奇节庸行,当之无愧”的贞节牌坊一座,两层四柱三门,进行褒奖。牌坊上梁雕有龟、鹤、雁图案象征汪氏的长寿和操守,牌坊门前的石狮分居左右两旁,日夜为其站岗放哨,进行守护。

  

  1780年,汪氏八十五岁寿辰。湖南巡抚颜希,提督湖广学政李汉俊,湖南承宣布政使图希阿,岳州府正堂以及巴陵县正堂等均送有寿文寿幛进行祝贺,场面热烈,空前绝后。

  

  乾隆四十五年(1781年)十月十六日,汪氏得以高寿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现在,我们认为在封建社会里如果一个人能获得皇帝的恩准建造牌坊,那对这个人,这个家族,乃至这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无与伦比的殊荣。汪氏女暴富后不忘根本,休衅民情,造福于民,为民做好事,做善事,就做到知恩图报。“知恩和图报”这是一古训,真正做好事,是不计较会不会表彰,是因为自己受的教育,内心的需要本能的做出反应,做内心总觉得必须要做的事,既惠及了别人,也惠及了自己,否则对一个好人来说见危不救,见难不帮,是对自己心灵的折磨。由于汪氏女做了大量的好事和善事,就得到了回报,她本人也得到了长寿,活到了八十六岁,儿子龙文笏也活到了八十二岁。

  

  然而,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至今尚存无几,笔者在前不久相约几位好友驱车前往石岭村去观赏,寻遍四周,那知这些古代建筑早也不复存在了。我们进村后托熟人找来六十年代村里的老书记,他动情而又惋惜地告诉我们,那些房子因年时也久,残破不堪,无力修缮。八十年代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后,见外面一户一幢小洋楼,十分别致,就拆旧建新,在原来古建筑的地基上盖起了现代化的房子,石牌坊也因年久失修,加之村里经济条件有限,三个门洞已经倒了两个,还剩最后一个门洞,孤零零地呆立在那里,不知那一日会倒塌。在这位龙姓书记的带领下,我们在石牌坊下的杂草丛中,还找到了倒塌的石块,有大有小,有方有扁的,有的石块上还残留有雕刻如人物像及各种图案!于是我们用手机拍下了难忘的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从这位老书记的眼中和话语中,我们看出他对这群古建筑的消失感到失望,但也感到十分留恋。古建筑,特别是牌坊,它代表的只是一种历史载体,一种集体的回忆,间接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如何生存,而今天的妇女如何幸福,更重要的是可以唤起更多人对文物的自觉保护。

  

《石岭牌坊》的前世传奇与遭遇3.jpg


《石岭牌坊》的前世传奇与遭遇4.jpg


《石岭牌坊》的前世传奇与遭遇5.jpg


《石岭牌坊》的前世传奇与遭遇6.jpg


  对于人们来说,牌坊是一面镜子,可以让我们认识到农村过去的民俗民风,生活观念,以及历史,也能引发我们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作者介绍】:彭秋生,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会员。吴家瑞,县粮食系统退休干部,中国报协集报协分会会员。两人均在尺八地区(包括三洲)工作过多年。)

  



  (编辑:卜居)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