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义成 王越 李勇
近年来,应城市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会议精神,习总书记系列“三农”重要思想,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富裕、清洁、生态、幸福、和谐“五个家园”建设为主要抓手,将美丽乡村创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特色村镇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相结合,加大产业发展、设施建设、环境整治、乡风文明建设等工作力度,推动全市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科学设计,规划引领
应城市把握城镇化发展总趋势,以“三类新农村”和“一线一点”建设为基础,科学布局,计划用五年时间建设100个美丽乡村,重点突出示范线、农村小集镇(原管理区所在地)、产业发展基础好的中心村。
以乡镇为主,编制“美丽乡村”建设五年规划。坚持规划引领“美丽乡村”创建,规划突出了产业先行、环境放在突出地位和生态建设优先三个重点,对后10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整体布局、整体规划。
以“一高三新”产业发展突破口,搞好美丽乡村创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整合各类资源,编制好稻田综合种养、花卉苗木基地建设等发展规划。
以休闲观光旅游为重点编制好集农、旅、技、展、商“五元交融”,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旅游计划。
以保留农村原生态及原貌为内容,编制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在建设规划编制中,首先保持了农村原貌,其次保持了原生态,还原农村“青山绿水”的本来面貌。
2016年、2017年,应城市20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村制定了高标准建设规划,突出产业先行、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先三大重点。对今后3年创建的8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进行整体布局、整体规划。
美丽乡村创建要有资金作后盾,考虑到乡镇的困难,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决定每年从市财政积量资金中拿出2000多万元进行“以奖代补”,激发乡镇创建美丽乡村的积极性,解决乡镇项目建设的资金困难。在美丽乡村建设初期,市里就预拨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确保全市20个美丽乡村试点村早规划、早动工。
政府主导,产业支撑
应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重点推广“四大模式”,培育主导产业。
推广新型主体引领模式。采取“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运作”的办法,组织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大力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推广“稻虾共作”、“稻鳖共作”和“稻鳅共作”三种模式,全市新增稻田综合种养面积10万亩。通过龙池农业生态园公司300亩、银海棉花公司200亩、湖北鲜野生态农业有限公司1600亩和义和王台村1000亩、葛蓬岗3000亩稻田综合种养基地示范样板的引领,全市12个贫困村、57个贫困户发展了稻田综合种养模式。
推广工商资本投入模式。引入工商资本,以应汤线、烟应线为重点,加强林业生态观光旅游基地建设。楚珍园在杨岭镇已投入约1亿元用于特色林业种植和花卉苗木建设,预计总投资2.5亿元,规划用地面积约2000亩,集聚园林景观、花卉观赏、果蔬采摘、水上娱乐等功能,打造以现代观光林业为主的全省最大的月季园。罗曼假日玫瑰庄园在杨河镇计划投资2亿元建设万亩玫瑰园,第一期建成3000亩示范基地。其中流转土皮等三个贫困村8个贫困户的土地50亩,为周边20个贫困户提供了就业岗位,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山地租赁)12万元。全市通过引进业主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在重点贫困村,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林果基地,发展农家乐、果园采摘等项目,有6个贫困村正在创建绿色生态旅游示范村。
推广回归工程创业模式。随着农村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批外出务工的农民完成原始积累后带着资金、技术、项目等返乡创业,已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一个新亮点。近年来,全市回归创业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的项目达51个,吸纳贫困户劳动力320人。杨岭镇团山村农民宋志荣,在外开办玉石厂,去年底,经杨岭镇邀请,回乡投资1000万元,利用团山村周边的荒山荒坡栽种油茶树200亩,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油茶厂,还免费发放4000株油茶树苗给周边30个贫困户栽种,带动贫困农民共同致富。
推广财政资金扶持模式。我市利用财政存量资金1300万元,对新四、西湖、陈王、王台、等贫困村进行产业扶持,重点对沟渠路桥闸等基础设施进行配套。已完成渠道清淤23公里,硬化排灌渠26公里,新建机耕路28公里,维修改造泵站18处。
合力推进,特色培育
应城市按照产业发展、环境整洁、生态优美、居民幸福、人气兴旺的标准,打造美丽乡村创建特色示范。
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应城市贫困村利用项目资金和市财政下拨的存量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创建中产业项目建设,然后将产业项目租赁给新型经营主体经营,这样,贫困户土地得到流转,村集体也可入股分红,村将入股分红与村出列、户脱贫相对接。如田店镇陈王村将100亩水田开发建设成虾稻共养基地,将基地租赁给本镇新型经营主体经营,12个贫困户65亩土地每年可获流转费4.55万元(700元/亩),村集体每年可分红5万元(500元/亩),村又将分红资金用于贫困户的生产生活补助,确保完成村出列、户脱贫的目标任务。
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和源泉,我市加大产业培育力度,不断提升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的层次与水平。强化支持与引导,因地制宜地做好产业规划与指导,制定推进措施和税收信贷政策,引导资源更多流向农村。
与弘扬孝廉文化相结合。我市在中部打造出冯堤至烧香台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带,示范带做到有乡愁,有孝廉文化长廊、有农家乐特色,有宗教文化底蕴。
坚持农民主体。积极带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产业培植和经济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承担美丽乡村项目建设资金筹集管理、工程建设质量监管等职责,经常性的组织农户开展创建文明村、和谐家庭、文明卫生庭院等群众性评比活动,积极引导和组织村民做一个有致富技能、文明守法、移风易俗的新型农民。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