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枣阳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保护传承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措施,紧紧围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组织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工作,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初步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有效保护。目前,我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枣阳市级48项、襄阳市级14项、省级4项。先后有35人被命名为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建立了市、镇、村三级保护工作体系,组建了一支业务素质好、专业结构合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立了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 我市从2016年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用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征集、整理、保护、传承工作。
三是搭建宣传展示平台,让全社会共同参与。建立全社会公众参与机制,组织非遗传承人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剧场,扩大社会影响,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和传习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也是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枣阳市文化馆肩负着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重任,充分利用向群众宣传普及的各种载体组织开展好非遗项目“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运用微信公众号建立了枣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栏目,定期刊载、播放项目资源及最新传承成果,并在文化部《文化月刊》、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枣阳政务网等媒体及时报道我市非遗保护等相关文章;在“文化遗产日”、“元宵节”、“三月三”、“三月初七”庙会等节日期间,组织各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技艺展示和多个项目的精彩展演,开展群众喜闻乐见、门类丰富的民间文艺展演活动,突出枣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向市民展示“保护成果,全民共享”;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铺床仪式》以枣阳花鼓戏的表演形式、《平林山歌》以山歌剧的表演形式、《白水寺庙会》以小戏为题材搬上了枣阳春晚,通过这个舞台充分展现我市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让广大群众认识到我市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同时也增强群众的自身文化自信,
在非遗保护取得一些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问题。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同时,我们牢固树立三个意识,一是可持续的意识。不仅要重视有无传承的问题,还要重视谁来传承、怎样传承;不仅要传承,还要重视需求。只有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传承才有活力。二是整体保护的意识。要将非遗项目与非遗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环境一起保护,使非遗保护传承有好的文化氛围、有合适的土壤。三是走进现代生活的意识。非遗要活起来,传统工艺要活起来,就必须要更广泛地走进生活,走进信息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让广大年轻人真正接受、喜爱非遗。
下一步我们要认真贯彻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坚持非遗项目保护和开发并重,支持以“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旅游+公司”的模式,促进非遗项目与旅游相结合,提升我市旅游文化品位,打造国家一级非遗文化传承基地,把枣阳文化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作者介绍】:李军 汤海玲,枣阳市文化馆。
雕龙碑遗址远眺(摄影者:鲍明长)
房基展厅(摄影者:鲍明长)
雕龙碑遗址规划展示结构图(摄影者:鲍明长)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