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遗视点
节日民俗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结合路径探析——以武汉市非遗花朝节为例
2019-01-18 15:31:30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摘 要: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节日民俗是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将节日民俗与校园生活以及高效课程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变传统定义下枯燥的思想政治课程和相关选修课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能够在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同时,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本文以花朝节为例,通过对其节日习俗文化的探究,挖掘其包含的教育价值,探讨节日习俗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

关键词:节日民俗;花朝节;思政教育


节日民俗指民众为了节日所创造、共享、传承的独特的风俗生活以及习惯,①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沉淀凝聚的结果。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及其民俗异彩纷呈,不但记录了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文化,更是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节日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许多传承途径,除了血缘传承和师徒传承,还有科普推广传承,其中高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传承途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节日民俗对于当代高校的思政教育具有指导作用,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将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的文化资源引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的全面发展,还能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促进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与发展。

我国对于传统节日和思想政治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多成果,胡维维(2017)提出以传统节日为基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应当立足于传统节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教育;侯军英(2017)提出将传统节日中德育资源的应用能使学生了解其文化内涵,铭记历史,有利于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本文以湖北省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节为例,通过挖掘习俗背后蕴含的思想价值,探讨花朝节节日民俗和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思考如何将以花朝节为代表的节日民俗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进行结合的路径,以期为新时期非遗的传承发展提供参考。


一、花朝节民俗文化历史与现状

当前,年轻人大部分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和情人节等,对我国有些传统节日却相对陌生。如近期通过对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95%的同学不知道学校所在的新洲地区有一个武汉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节。

(一)花朝节概述

花朝节,又称“花神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之一。其时间因地而异,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则是二月十二或十五前后。③所谓春花秋月,世间最美,花朝和月夕则是一年中最美的两个日子。女孩们在这一天相聚玩耍,相互认识结交朋友,未出阁的女子最爱赏吃花糕、飞花令、赏红拜花神,祈祷自己像花儿一样富有朝气与美丽。传说花朝节始于唐朝,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年花朝节这一天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宫廷坊上分外流行。⑤“春日无处不飞花”,花朝雅集中最受欢迎的莫过于以花为媒的小游戏——飞花令了。这原是饮酒助兴的游戏,最基本的飞花令诗句中必须含有“花”字,而且对“花”字出现的位置,同样有着严格的要求,这些诗可以背诵前人诗句,也可以现场吟作,行令人一个接一个,当作不出诗、背不出诗或者作错诗、背错时,由酒令官命其喝酒。此外,姑娘们剪彩纸粘在花枝上,称为“赏红”。赏红的习俗也源于唐朝,相传在唐朝天宝年间,有位远近闻名的花迷,名叫崔玄微,某年二月之夜,有一群百花幻化而成的女子到了他家花园,对他说,本来想要迎风怒放,可是风神却在阻挠。想请他帮忙解难,崔玄微接受了她们的指教,置备了彩帛,画上了日月星辰,二月某日五更时,他将彩帛悬于花园中的树枝上,届时狂风大作,但是树枝上的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后来喜爱花卉的人们争相效仿,因以成俗。

(二)武汉新洲旧街花朝节渊源

武汉新洲旧街花朝节源自于当地民间的庆福寺庙会。据《新洲县志》和《旧街镇志》记载,新洲旧街花朝节庙会起源于南宋淳熙年间,迄今已经有800余年的历史。当时的花朝节庙会处于年节闲日即将过完的时候,春耕就快要开始,乡民们大多都不愿单纯地逛庙会,除烧香许愿和游玩外,还顺便带上一些自己采摘制作的山货、装饰品、花木编制品和一些农耕需要的农用品进行商品交易。随着花朝会越来越昌盛,赶会的人也日渐增多。到了清朝,黄冈、麻城等地农民也慕名前来,带上他们本地的竹、木器等土特产进行交易。在明末清初的时候,武汉、黄陂、安徽和河南等地的铜铁匠们也纷纷运来产品进行销售。民国期间盛况空前,江苏的绸缎、湖南的湘绣、江西的木耳等各地特产纷至沓来。庙会期间,当地还会搭台唱戏,商贩货客们讨价还价,自愿成交,生意极其活跃,使整个花朝节庙会充满了商贸色彩。解放战争后,鉴于花朝节的封建迷信成分,当地人民政府将花朝节庙会改名为“旧街物质交流大会”,会期从农历二月十五一天延长为二月十四至十六,一共三天。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花朝节成为了广大群众进行游乐和商贸交流的盛会。改革开放后,旧街物质交流大会逐渐沉寂下来。

(三)武汉市新洲花朝节现状

2003年,新洲区人民政府和武汉市旅游局开始致力于将其打造成“旧街花朝文化旅游节”。2006年,旧街花朝节被确认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演变成为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场所。⑥但由于新洲地处偏远,实际上旧街花朝节的开发并不成功。反倒是昙华林借用花朝节开展了一场文化传承的盛会。武汉第一届昙华林花朝节举办于2018年4月,围绕武汉武昌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把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主旨,以中华手工艺术为主线,通过美学、礼乐、文化、艺术、手工的融合,展示汉服、汉风、汉礼的高雅之美。此次花朝节活动参加者多为大学生,他们身着汉服,参与花神活动,通过游戏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营养,大学生已经成为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主体,也表明部分节日民俗文化受到着广大大学生的喜爱。

作为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岁时节日之一,花朝节反映了民间的花神信仰文化以及国人历来莳花爱花、亲近自然的传统,对传统文化的崇敬,以及勤劳善良的品德,也展示着年轻人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但是,或许因为节日时间未能统一,节俗没有全国统一化,甚至食花糕、饮花酒、行飞花令不如吃粽子、月饼、赛龙舟那样具有典型性,在各地固定成俗。随着城市文明的日渐发达,祭祀花神、祈求丰收也离人民的生活越来越远。此外,花朝节未能像中秋、除夕那般具有团圆等典型性的主题。目前,对于花朝节进行开发并重拾花朝节仅仅江苏、湖北、四川、甘肃等些许省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家也更加偏爱更具商业气息的西方节日,冷落了本土的节日民俗,本土节日民俗的传承迫在眉睫。


二、花朝节蕴含的教育功能

传统节日民俗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和民族文化情感。然而,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国内人民社会生活的趋多样化,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也不可避免地随之遭受影响,逐渐开始迷恋过洋节、崇尚西方文化,追随西方利己主义等生活方式,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在一定程度的上出现了淡漠的趋势,对传统民俗节日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缺乏深刻认识。应该充分意识到问题的严峻性,重视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建设,通过多渠道、多形式不断增强在校学生对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观念认同,更好地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民族精神教育功能,从而进一步发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功能。中国传统节日有较为丰富的节日习俗,以武汉市旧街花朝节为代表的这些习俗的德育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崇尚强身健体

几乎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强身健体、热爱生命的习俗。如春节的踩高跷、舞狮子;元宵节的走百病;清明节的赏春、放风筝;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悬艾蒲、饮雄黄酒;重阳节的登高啸咏、佩插茱萸等等。花朝节也不例外,踏春出游、赏花扑蝶,这些都对强身健体有益处。花朝节还通过栽花种树,改善卫生环境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当代大学生受到手机、电脑登互联网设备的诱惑,长期待在宿舍不进行运动,通过实践花朝节的习俗可以增强大学生体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勤劳智慧自强不息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具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在节庆文化中也有突出的显现。当时的花朝节庙会处于年春耕伊始,乡民们除烧香许愿和游玩外,还顺便带上一些自己采摘制作的山货、装饰品、花木编制品和一些农耕需要的农用品进行商品交易,充分展现了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这不但使旧街花朝节既有着热闹喜庆的节日气氛,更展示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一月梅花神梅妃生在悬壶济世的医道世家,爱梅如狂,其父江仲逊不惜重金寻各种梅树,种满梅妃房前屋后。在梅花熏陶下,梅妃烙下了梅的气节,高雅恬静不屈不挠,在进宫受唐玄宗宠爱的那段时间,以自己的品性和贤德影响着唐玄宗,使唐玄宗以德治国,整个国家继续保持着开元盛世的强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通过对花朝节的流变以及花神所蕴含的精神的学习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勤劳智慧自强不息的精神。

(三)爱国主义
传统节日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一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与弘扬正义和爱国主义有紧密的联系,端午节是其典型的代表。战国时期楚国著名诗人屈原上下求索,但屡遭奸人陷害而被流放,当楚国灭亡时他选择沉江殉国。人们为了凭吊屈原,形成了在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等节俗。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时间里,通过周而复始、年复一年的端午节庆活动,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发扬光大。花朝节飞花令通过对前人诗句的回顾与记忆,增强了民族认同感,爱国主义情怀,产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十二花神中的王昭君,为了促进汉匈两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出塞和亲,她到了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这对国家的责任感对捍卫民族团结的崇高气节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正义感、是非观、国家民族整体主义。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大的民族信念。

从起源上看,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将大自然春夏秋冬的周而复始与人类社会的生活节律有机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花朝节的栽花与赏红表明了人民对自然环境的喜爱,通过善待自然环境体现了人与自然协调。随着社会不断发展, 人民的生活节奏加快,学习和工作越来越忙,花朝节踏青出游可以帮助家人亲朋邻里交流感情、增进团结,提高调剂关系的好机会,可以使人们在节日的欢愉中让原本的隔阂得以调整,有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

综上所述,以花朝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习俗体现了多方面的教育价值,而且这些教育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相契合。这就为大学生参与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实现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的融合准备了前提条件。


三、花朝节节日民俗与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结合路径 

(一)将传统节日民俗与校园生活的融合

1、营造节日的文化氛围,建设特色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氛围反应了师生的生活面貌精神状态,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内涵,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环境。通过营造出良好的节日文化氛围,开展多形式的的节日文化教育活动,从而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每一次节日都是一次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花朝节时可以通过绘制宣传板、广播站传播节日习俗、历史等宣传传统节日民俗,学生在校园中行走的途中就能看到、听到、接触到花朝节的历史、习俗以及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传统节日民俗与学生校园生活的有效融入,可以提高传统节日民俗教育的有效性,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施效果。

2、传统节日习俗与校园文化节的有效结合

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根据各自特色,把传统节日融入校园文化节,构建节日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利用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让所有学生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的内涵,自觉自发参与其中并有所感悟。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的桃花文化节,时间与花朝节相近,是一项依托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桃园广场开展的集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群众性精品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在文化节期间陆续开展桃花主题书法、绘画、征文、朗诵、舞蹈、摄影等大赛,手工艺作品展、插花艺术展等多项活动。将花朝节与桃花文化节进行结合,开展系列具有花朝节特色的文化活动,例如开展赏红和飞花令活动,在欣赏桃花的同时在树枝上系上彩帛,彩帛上可以书写自己喜爱的诗句和愿望,让书法、文学的学生挥毫泼墨或吟诗作对,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之美。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修养,营造文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3、传统节日民俗与社团活动有效结合

社团等学生组织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或缺的场所,汉服社、历史社等社团的出现表示学生们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花卉社、植物社等社团可以看出学生们对花卉的喜爱。汉服社志在复兴汉服,学生们通过制作汉服、穿戴汉服、举办游行活动等宣传汉服,弘扬汉文化与民族精神,历史社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和人文景观、开展历史竞赛等来传授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让传统文化得到发扬。花卉社通过花卉种植、参观植物园教授学生花卉文化。通过将这些社团的活动与传统节日结合起来,例如汉服社进行十二花神形象的汉服制作,身着汉服踏青赏花;历史社进行花朝节流变的探讨以及花神历史文化的学习;花卉社在花朝节种植花卉,开展保护花卉的宣传。还原传统节日民俗,渲染文化理念,弘扬节日习俗中包含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爱国主义精神。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能够享受、吸收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提升他们的文化知识和端正他们的价值观念,从而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二)将传统节日民俗与高校课程融合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

高校作为知识、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场所,教学是其最主要的工作,加强传统节日文化与高校课程教学的和谐融入,可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一种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的良好氛围,进而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持续、有效的刺激和引导。每到清明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都会开设一些“清明课程”,比如《设计清明——会展系统系列课程》、《清明习俗》、《清明与服装传承》、《清明与思政》等等,既有思政课,也有专业课,教师们结合清明节让传统文化走进课堂⑧,对传统节日民俗与高校课程融合进行实践,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传统节日民俗与思政课的融合

中国传统节日有很大一部分都与历法和节气相关,很多节日习俗也正是着遵循着自然规律。譬如花朝节的赏红习俗表明着人民尊重着自然又想要去改变自然的思维方式,具有很多科学的因素,与思政教育的辩证唯物思想,与思政教育提倡的人可以通过实践改变自然、支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一致,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世界物质性和发展的讲解时很好地与之结合。旧街花朝节的发展所展现出的勤劳智慧,花神所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2、传统节日民俗与其他选修课程的融合

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学和历史方面的课程进行讲授时完全可以结合传统节日民俗文化。通过实践传统节日民俗来辅助文学以及历史的学习,譬如通过实践课来还原花朝节的飞酒令来学习古诗词,通过对花朝节的花糕的由来的讲解拓展唐朝历史的学习。寓教于乐,既满足学生的兴趣开拓了眼界,也完成了相关课程的讲授。随着汉服等文化的复兴,越来越多关于传统文化的选修课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通过传统节日民俗与这些课程的融合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在上课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和美德的浸润,提升文化素养,协助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成,将当代大学生培养为有文化、有涵养的社会主义新青年。


结语: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思想的结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注入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较好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现了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强大的民族信念,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陈矞欣:中国古代花朝节流变及节俗文化探微[J].名作欣赏,2013(36):149-152.

2. 刘慧,杨琨.武汉新洲花朝节文化传承及旅游开发思考[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03):96-99.

3. 唐凯麟,贺才乐.儒家诚信传统与诚信道德建设[J].湖湘论坛,2012,25(03):41-44.



【作者介绍】:

刘  慧,女,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

孙俊倩,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李勇杰,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管理学院,2014公共管理专业。



(编辑:陈斯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