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监利县位于洪湖西岸,北与仙桃、潜江交界,西与江陵、石首接壤,南面长江、隔望洞庭。县内湖泊密布,河港纵横,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监利文化底蕴深厚,楚文化资源丰富,几千年的积淀,先辈们为我们传承了光辉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丰富多彩的民间技艺文化、美味可口的饮食文化,以及民间艺术、民间音乐、舞蹈等,这些都是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资源,对这些内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梳理和保护挖掘,将会极大地开拓我县文化经济的资源范围,有利于我县的文化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下面笔者借鉴外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助经济发展走出的成功之路,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观点:
一、传承保护好以《啰啰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大挖掘保护力度,彰显荆楚监利文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文脉。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06年成立以来在非遗项目申报、传承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切实可行的工作。监利插秧号子《啰啰咚》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至2013年《伍子胥的传说》、《荆州花鼓戏》、《放河灯》相继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平子奇传说》、《赶五岳》《皮影戏》《扎染工艺》等16个项目入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非遗产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农村乡镇、田间地头,先后举办12次非遗培训班,指导、督办基层普查工作,对全县23个乡镇、管理区进行了撒网式搜集调查,共普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35项,其中民歌、民谣、谚语、传说、地名故事等共309项,手工技艺类81项,饮食工艺类9项,民间医药偏方类22项,游艺、体育与竞技类24项,礼仪礼俗类75项,其它类3项。非遗中心将此次普查成果进行分类整理,精心编著出版《监利遗珠》,全面介绍了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了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门类,是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介绍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著。《监利遗珠》的出版对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起到了积极推进的作用,为传承我县的文化资源及文脉做出了贡献。
在我县众多的传承保护项目中,插秧号子《啰啰咚》是最耀眼的一朵“奇葩”。《啰啰咚》是监利人民世代口口相传的插秧号子,它是监利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为了统一步调、鼓舞干劲、消除疲劳而创造的。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县的音乐工作者就开始了对《啰啰咚》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2009年7月,监利县赖桥村的四位农民歌手,带着充满泥土芳香的《啰啰咚》登上了由湖北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举办的《荆楚记忆》大型文艺晚会。粗犷、嘹亮的歌声带着乡间质朴野性的气息,深深震撼了观众,现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之后《啰啰咚》多次被邀请参加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文艺晚会,受到专家和观众好评。2011年6月,由我县作曲家胡建承改编创作的《啰啰咚》从全省1173首报送歌曲中脱颖而出,成为“湖北民歌大家唱”100首入围歌曲,又入选30首“我最喜爱的湖北民歌”之列。
近年来,以程晓平馆长牵头的文化馆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啰啰咚”的传承保护,做了大量的可行性工作。2011年10月配合上级部门承办了“监利县首届《啰啰咚》暨民歌大赛”,对我县非遗民歌类进行了一次集中展示与宣传。2012年、2013年分别在9个乡镇建立了啰啰咚传习所,长年开展啰啰咚的传习活动,并组织和要求各传习所每年安排传承人开展啰啰咚进校园教学活动。2017年、2018年组织了二届啰啰咚学术研讨会,收集啰啰咚论文20多篇,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啰啰咚提供了丰富资源和宝贵建议。我馆副馆长田云还结合广场舞简单易学的特点,将耕地、锄土、插秧与健身动作巧妙结合,集趣味性和锻炼性为一体,创作编排了健身版广场舞《啰啰咚》,并组织艺术专干在各社区和广场进行教学和普及推广,很快得到了市民的欢迎喜爱。
但是,要让监利“啰啰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我们还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改编、打造精品和对外宣传。近年来,我馆在融入啰啰咚音乐元素,打造精品舞蹈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取得了喜人的成绩。2012年,我馆以“啰啰咚”音乐元素为基础改编的大型舞蹈《稻乡飞歌》荣获湖北省第十五届群星奖作品奖。2015年和2017年,我馆继续以啰啰咚元素为基础,又编创了大型舞蹈《荷叶田甜》、《田歌靓影》,在湖北省第二届、第三届广场舞蹈展演中均获得了一等奖,在业内引起轰动,省内几家媒体对监利“啰啰咚”均进行了专题报道。2017年,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大型影像方志监利篇对我县的民歌插秧号子“啰啰咚”也作了重要的介绍和展示。
另外,我县另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荆州花鼓戏《站花墙》、《双撇笋》、《并蒂莲》和新编《站花墙》选段四个剧目也被文化部戏曲研究院采样,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数据库永久保存。
二、认识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集中展示,活态传承,积极开展生产性保护,助推监利经济发展。
非遗包括口头传统、习俗、语言、音乐、舞蹈、仪式、节庆、传统、医药、厨艺以及各种与物质文化、地方特产相联系的特殊技艺。例如我们的许多传统技艺,源远流长、独具匠心,是我们的前人经过无数次的实践探索或悉心研究才发明、发现出来的,我们要用经济杠杆的强大内在动力去发扬光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生活技能,结合先进的高新技术提高知名度,培育知名品牌,增加竞争优势,形成特色经济,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如何运用非遗文化之力,带动经济发展是我们一直探求的领域。武汉市对部分非遗文化资源开展生产性保护,积极探索和实践传承保护途径,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子,值得我们借鉴。2011年历时二个多月的“保护 传承——武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集中展示了各类非遗传承人近年创作精品300余件,2012年又举办“非遗曲艺专场展演”“非遗汉秀展”,集中展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作品和民间工艺,以活态传承展示激发社会关注。2008年,汉绣工作室挂牌成立,这在我省非遗保护工作中首开先河。近年来,汉绣工作室在多个地点分设,并逐渐向前店后场模式发展,产品受到广大市民追捧,市场需求旺盛。受汉绣案例成功启发,武汉及周边地区又新建一大批非遗工作室,如:龙从发木雕船模工作室、黄春萍锦绣坊、黄陂泥塑民间艺术馆等一批创作、生产、展示和销售一体的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坊)等等,成为保护传承优秀非遗文化项目的重要场地,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我县也可以借鉴“集中展示,活态传承”这一方式,大力向外推介我县优秀的非遗项目,特别是开展手工技艺、饮食类“非遗艺术节”等宣传活动。我县此次非遗普查中的一些项目如:容城的手工技艺《柳编》、《芦编》、剪纸《迎亲图》,分盐的手工《蓝印花布工艺》,网市木雕《八仙太师椅制作》、手工《吹糖人》、《扎染》,新沟的手工《刺绣》,还有饮食类《龙凤喜饼》、《荆州腐乳》、《叠汤圆》、《团子》、《米粑子》等等,都可以以“集中展示,活态传承”的方式进行生产式保护传承,建议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一次大型的“非遗艺术节”,集中展示我县民间非遗创作作品,进行一次“非遗唱戏,经贸搭桥”的推广应用,联络省市一些旅游投资公司来我县参观考察,洽谈合作。对一些市场需求量大,有潜力的工艺门类可以考虑鼓励非遗传承人、民间工艺师进行前店后厂式经营,这样既传承保护了我们优秀的文化资源,又助推了我县经济的发展,岂不两全其美。
三、进一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形成新的产业,并与旅游资源结合形成特色经济,为监利经济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点
笔者认为,非遗项目助力旅游业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大有文章可做。当前,我县以“书画之乡”、“楹联之乡”、“诗词之乡”、“红色经典游”、“历史文化名镇游”、“三国文化长廊”、“伍子胥故里”等品牌项目组建监利旅游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之路。以我县富有特色的非遗项目如:特色民俗、民歌、特色饮食、游艺竞技等为切入点,进行创新改良,结合我县旅游资源,不断整合,形成特色经济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县旅游业的发展,为监利经济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1、民歌、民间音乐舞蹈及地方戏曲是我县文化旅游的一大特色。在这次非遗普查中,535项非遗项目中民歌、民舞、戏曲等项目占309项,是最丰富的一个门类。建议政府部门可以牵头举办“啰啰咚旅游艺术节”“红色旅游节”等旅游活动,加大向外宣传监利旅游资源力度,吸引游客。以我县独具特色的非遗艺术形式,打造精彩的曲艺节目,通过艺术节平台展示我县地方特色文化,吸引游客,助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2、借鉴洪湖蓝田生态旅游区在景区内现场演出《洪湖赤卫队》吸引游客这一成功的经验,可以在我县的各旅游景区内,以现场表演或大屏幕放映的形式展示监利民歌、民舞、器乐合奏、皮影戏、说鼓子、等,表演形式多样化,表演流程固定化,让游客在短暂的观赏流程中,品味到新、纯、亲的特色文化大餐。
3、建议在我县主要景区开辟监利饮食文化一条街或饮食文化长廊,集中展示我县特色饮食,现场展示制作工艺流程,如湘西凤凰城内的张记姜糖,就是现场操作,引得大批游客品尝和购买。我们也可以将我县的特色小吃饮食如龙凤喜饼、团子、挺糕、跌汤元子、锅块等进行现场操作,讲解各种小吃来历,吸引游客品尝,购买包装成品。监利的纯粮酒在外享有盛誉,我们亦可做足酒文化文章,借鉴外地展示茶文化经验,向游客讲解、展示纯粮酒制作工艺,做好推广,增加旅游收入。
展望:啰啰咚、花鼓戏、民间传说、狮子舞、皮影戏、放河灯、剪纸、蓝花布工艺、特色小吃………这一项项古老的民间文化,就是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奇葩。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非遗文化在民间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今天,随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各地政府视作当前推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些独具特点的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纸上的名录,更是人们心中的珍宝,它们作为民族的“文脉”,文化的“灯盏”,定会散发出奇异的光辉。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政府指导、企业承载、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非遗生产性保护运作模式将在监利生根开花,并不断助推监利经济腾飞!
(作者:周杏妮 监利县文化馆 )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