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遗视点
用好非遗“宝贝” 带动群众增收
2018-10-23 15:24:46   来源:光明网   分享:
0

近年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深入推进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整合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非遗项目,通过“文化+工作站+企业+合作社+学员”模式,推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效地带动群众增收,助力脱贫攻坚。

  

     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完善制度支撑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先后出台了《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保护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医药侗医药发展条例》、《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措施,为黔东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在保护过程中,强化人才保障

  

从2015年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主要对银饰、刺绣、编织、雕刻等传承人开展研修研习培训。截至2018年7月,全州共完成银饰、刺绣、编织、雕刻、医药等传统手工技艺类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共计27期1967人,有效地帮助非遗传承人增强文化自信和传承实践能力,促进就业增收,取得了“培训一人,带动一片,脱贫一批”实实在在的效果。如凯里九黎苗妹工艺品有限公司唐胜兰,公司除了生产身上穿的银衣、银帽、银手镯等饰品外,还推出银茶杯、银碗筷、银茶壶、保温杯等,有效避免产品同质化,同时解决了243人就业问题,形成了苗妹刺绣、苗妹银饰、苗妹餐饮等支柱产业。2017年,苗妹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533万元,实现利润309万元,上缴各种税收90万元。

  

     加强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引导企业培育品牌是关键的一环

  

2016年起,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知识产权保护统计,积极引导非遗持有个人、企业、社区加强版权登记、商标注册、专利申请、地理标志等非遗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保障相关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健康发展。截至2017年,全州完成非遗作品登记250余件。同时,指导非遗企业、合作社开展商标注册、专利申请等工作。如黔东南州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拥有国家注册商标1个、发明专利1个、外观设计专利26个,在杨科礼的动员组织下,阿科里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发展了8家绣娘合作分社。

  

     加强基地建设,寓保护于生产经营中

  

全州已建立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录体系,现有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共计87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1家、州级15家、县级48家。截至2018年6月,全州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民族工艺品企业超过4000家,其中刺绣企业2028家、蜡染99家、民族服饰342家、民族工艺品770家、银饰976家、砚台22家。年产值达100万元以上的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近1000户,年产值500万至2000万元的重点民族工艺品生产企业超过30家。全州规模以上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3家,民族工艺品产业产值约25亿元,重点民族工艺品加工企业带动就业人数达2万人,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超过3000人。

  

     加强对绣娘的培训和指导,加强工作站建设,深化校政合作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在苗妹银饰公司、黎平堂安博物馆设立基地,指导帮助基地培养非遗创意设计与创作人才。形成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凯里学院/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雷山县+贵州苗妹银饰工艺品有限公司+优秀银饰、刺绣学员”、“深圳非遗生活有限公司+优秀银饰、刺绣、蜡染学员”等一批“高校+企业(合作社)+学员”传统工艺工作站,有效地宣传展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优秀民族文化,振兴传统工艺,助力脱贫攻坚。

  

     广搭市场销售平台,推动非遗产品销售


2017年,黔东南州文广新局先后组织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参加了省内外文博会、交易会10余场次,参展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达150余人,成为了民族工艺品交流和交易的重要平台。2018年7月,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暨第七届凯里银饰刺绣博览会主会场设展位150个,参展商共有200余家,涉及9个国家和11个省、区。博览会期间吸引了8.7万人观展,累计交易额356万元。同时有75家企业参加签约仪式和现场签约订单,签约交易金额达2.8亿元。

[责编:杨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