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遗视点
浅谈非遗信息数字化的重要性
2018-07-11 15:34:51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目前世界正处于信息和文化的全球化时期,世界各地都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差异的消失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在于,各个群体和团体在这种代代相传的文化遗产的发展变化中得到创新同时又能感受到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文化多样性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实际工作中,有父子(家庭)传承、师徒传承和学堂传承等几种形式。

这些传统传承方式有很多优点,在保护非遗的同时又能展演非遗,能将传统文艺和技艺的原貌活灵活现的还原给大众,对非遗本身就是一种宣传。但这种师徒、家庭和学堂传承的方式也存在某些缺陷,易造成保护和抢救不及时的不良后果。

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地区,非遗文化名目是较为繁多的,每一项都要详细调研,联系师徒,激励传承,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更要花费大量的财力,如果再加上地方财政困难的话,势必会造成一些非遗项目的失传。

在传承过程中,有可能造成传承失真的现象。因为非遗传承人都是附带着做传承工作的,精力和时间非常有限,而且因为个体差异的存在,传承艺人的口传心授也不见得就一定准确,所以,传统文化和技艺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失真的现象,如果一代代失真的话,到最后可能会面目全非。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有自己的职业,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区域,所以传承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口流动、非正常死亡、失去传承意愿等因素)还是给非遗保护带来一定的风险。

鉴于这些不确定性,我们要高度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非遗信息完整地记载并保存下来,以维持这些非遗保护项目的本真性。《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第25条指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及时采取下列抢救性保护、保存措施:(一)采用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和建档;(二)征集相关资料和实物、(三)保护、保存相关场所、遗迹;(四)其他抢救性保护保存措施。”                                                                                                                                                                                                                                                                                                                                               

其中第一条保护措施是非常重要的,即建立非遗保护档案,全面收集非遗保护信息,充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将非遗项目信息转化成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数字信息,记录下来妥善存放。

做这项工作时,对项目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求非常高,要求把每一代非遗传承人区分开来, 便于追溯各种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将非遗项目信息转换成数字资源储存起来,可随时随地调用,以防万一在出现传承断层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视频、音频、文档和图片进行复原。

将非遗项目信息转换成数字资源储存起来,可以进行大量复制,而不囿于某个师傅或者徒弟,不拘于任何场所和时代,使用起来非常方便。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资源,最适合运用于进行抢救性项目保护,哪怕只剩下最后一个传承人,哪怕只是一次性的发现,都会记载下来成为永恒。所以非遗信息数字化将会成为非遗保护最后一道牢不可破的屏障。

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非遗数字化的同时,不能忽视几种传统的传承方式。因为,活灵活现的言传身教所起的作用,毕竟不是科技手段所能完全取代的,特别是在营造氛围和进行宣传方面,缺少不了人们实实在在的演绎和参与。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