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文若 姚敏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一条自然法则,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地方风俗的差异,以及时代的变迀,各地婚嫁习俗也会有所不同。旧时男婚女嫁必须谨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大事,必须规范操办,上合神明意志,下称父母心怀,取得公认的“合法性”。故而,旧时中国式婚俗甚是繁缛累赘。
应城偏远闭塞,但是于繁俗縟节亦趋之若鹜,也别致有趣。应城婚俗大体而言有如下几个环节:相亲,也叫又橡;上门,也叫说媒;定亲,即“发八字”;传期,也叫“报期”、“启媒”;顺礼,也叫“过礼”;告袓,男方称“告袓”,女方称“辞袓”、“辞家”,应在婚曰前夕举行迎亲、成婚,也叫“过日子”、“成礼”;回门;送茶,也叫送节礼;做三朝,或彳軌朝,送臟。
旧时女孩到了碧玉华年(16岁),男孩到了弱冠之年(20岁),父母就会通过亲戚或熟人,在周边村落为子女物色门当户对、两厢般配的对象,认为适合的话,就找一个能说会道、十拿九稳的“媒婆”牵线,爱情的种子播撒在春天的田野,婚姻礼俗也随之拉开帷幕。
一、相亲。相亲,在应城也叫“对象”。-般是女方父母其中一人带上自家姑娘,在媒婆的陪同下,选一个合适的日子来到男方家(或者男方亲戚家)见男方一面,一起吃个饭,拉一下家常,男女双方找找感觉。女方父母借机了解一下男方家庭状况以及男伢的各方素质。如果男方对女方比较满意,媒婆就送上男方早已准备好的红包,悄悄塞进女孩子或者女方父母手中,红包多少,视家庭经济实力而定,多少不一。女方要是在假意客套、推辞中愿意收下,表明基本同意,这门亲事说明有戏。
二、上门。上门的时间一般由媒婆周旋,约定一个日子。男方要摸清女方家有几门叔子伯爷,然后在集市上割几斤肉、买几瓶酒做出份子送给叔父伯父,给未来的丈母娘扯上几尺布,给姑娘买几件衣服当做定情物,可以不需要媒婆的陪同,男孩子带上礼物亲自到女方家。在应城,男孩到女方家叫“走亲妈地”。
男方第一次上门,到女方家一定要注意礼节,否则,一不小心婚事就可能泡汤。聪明的男孩子要学会观察,眼到手到,看到丈母娘干活,主动上前帮忙。其次是头脑要灵活,未来女婿第一次上门,丈母娘会打一碗热腾腾的荷包蛋招待,男孩子在吃之前要数一数鸡蛋的个数,一般是双数八个,不能吃完,留着的要么是三个或者是五个;如果碗中鸡蛋的个数是五个,切记不能动筷子,因为无论是吃两个留三个,还是吃三个留两个,都是骂人话。再者要嘴甜,懂礼貌,有事没事给长辈递递烟,拉拉家常,给女方留下良好印象。
三、定亲。定亲即“发八字”,“八字”也称“生庚八字”。媒婆或男女家亲戚相中对象以后,几经磋商,认准这门亲事可行,举行订婚仪式,就叫“发八字”。先由女方将女儿的出生年、月、日、时辰四柱干支合为“八字”,也就是“生辰”写在“庚帖”上,由媒婆送至男方;男方则回礼数件,多以布匹为礼,连同男孩子的“生辰庚帖”传给女方,称“发小八字”。男女双方接到帖子以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合则可以继续,否则中止免谈。媒婆在男女方穿梭说合,确定继续洗,就举行定婚仪式,叫“发大八字”。由男方选择吉日,用朱红描金“鸾书”将男孩的生辰书写在“鸾书”右边,备足聘礼,由媒婆引荐,男方长辈携鸾书、礼品到女方家里“下聘”。酒宴过后,女方将女儿的生辰书写在鸾书左边,交由男方带回,谓之“发大八字”,至此,订婚规男女双方均不得反悔。
男方收到回帖八字以后,为慎重,要将鸾书盛入锦盒,以枣、桂圆、彩线、松柏枝围合鸾书,置于袓宗神龛之下,焚香磕头,上告列袓列宗,某家某子发八字了,某家将要添人进口了。为表示庆贺,还要摆酒宴客,公之于众,叫做“喝八字酒”。“发八字”后,准女婿可以在春节、端午节送礼上门看望准岳丈、准岳母,以增进情感。
四、传期。随着婚约的不断稳固,经男女双方默契沟通,男方正式向女方求婚,结婚办喜事的日子就不远了。婚期通常由女方确定,俗称“看日子",根据发八字时的合字,在媒婆的周旋下, 找个算命先生预测或者占卜确定一个黄道吉日。一经确定,男方便将成礼的吉日告之亲朋。然后,由男方备厚礼连同婚期红单送达女方。此后,男女两家就可以筹办婚事了。男方要布置新房,采办大件新房用具,包括婚床、家具;女方要备置女儿的嫁奁。富家千金的嫁奋极尽奢华,香车宝马、珠光宝气,无所不有。
五、顺礼。大喜“过日子”之前,男方要到女家“过礼”,“过礼"就是将大婚之曰所需花费及用物送到女家,包括绸帛、锦衣、新獅昏妆的驅、霞帔、云肩'彩裙以及鱼、肉'喜饼、喜酒及钱帀; 女家的各类陪嫁包括被褥、箱柜、盆桶圆木件、首饰、珠宝及金钱回送男方。“过礼”之日,双方父母聚会,男女双方亲朋满堂,设宴痛饮,谓之“喝上门酒”。
“过礼"以后,准新郎和准新娘各自在家人陪同下行告祖和辞袓礼。新郎家为新郎物色“十兄弟”,托付十兄弟关照婚事,尽力帮忙,然后由十兄弟作陪布置喜堂,举行告祖仪式,行告袓礼。在告袓礼上,族长要为新郎按族中世系字派取大名,谓之“冠名”,新郎大号要用红纸书写,高高张贴在堂屋、大梁之下,一为顶梁;二便于亲朋知晓,改称其名。准i?娘则要分别到至亲家辞别,吃辞家饭,受辞行礼。同样,准新娘家也要为其物色“十姊妹”,陪同新娘以应付婚礼各项议程。
六、娶亲。娶亲多用花轿。大轿一顶,轿帘敞开,为新郎轿;二轿一顶,轿帘低垂,为新娘轿。鼓乐队、礼宾(提礼壶)、媒婆、男方长兄长嫂或成年至亲、“十兄弟”一应人等翻两乘花轿,吹吹打打迎亲致女方湾村或街口。此时,新郎将面对三场大考。
一是“打小脑壳”。迎亲的队伍来到女方湾前,停轿,新郎倌下轿。不等新郎站直腰杆,树丛中、草垛里、屋檐下, 四面八方苦楝树籽入蝗虫一般飞向新郎。提礼壶的会大喊:饶了、饶了。打锣敲鼓者立马用手中的家伙为新郎遮挡。媒婆冲锋陷阵,拉着新郎向女方家门冲过去。新郎倌的兄弟们既要护卫新郎,也要提防自己遭袭。如果女方有姑娘早就有意于某位十兄弟,姑娘会唆使自己的弟妹专袭自己的心上人,一直打到各位心知肚明,举手求饶。新郎的哥哥嫂嫂更不敢冒犯女方,如果表现不正常,女方的各位会放弃苦棟籽,改用萝卜、泥巴专打婆家人。乡下用打新郎倌,在于警示新郎,娘家养女不易,岳父母吃苦受罪将女儿养大,新婚大喜,也要让新郎尝尝苦好的厉害。
二是“催妆”。新郎一行人冲过火线,来到女方大门屋檐下。此时,女方大门紧闭,谓之新人正清点嫁妆,不宜开门。丰頃倌会向门缝塞几个小钱,央求“小舅子、小表侄”催催新娘,麻利一点,速速开门。越是心急催妆,门内的要价就越高,小铜板已填不满门内的胃口,需要大钞银洋赚开城门。有娇生惯养、尚未踢破脚趾头的新郎久久求门不开,会负气地将胸前红花、绶带取下,狠狼摔在地上,说声老子不结了,转身而走。躲在屋内看场的丈母娘立马打开大门,高喊:站倒,转来!于是留下一辈子的笑料。
三是“迎亲宴”。女方设宴款待新郎一行,入座以后,女方陪客可以放心大胆地盘女婿。女方一般不会整女婿喝酒,如果女婿喝醉了,新婚之夜,新娘六神无主,谁都不愿如此。大户人家会请秀才陪女婿,吟诗作对,考一考新姑爷的才气;有大方聪慧的新娘也会与新人对诗猜谜。应城史上还真有“苏小妹诗难新郎”的故事。娘家陪客上菜以后,一碗肉圆子让新郎下箸,新郎挟起一个却扯起一串,原来,满碗肉圆全用索线串联在一起。新郎在众人大笑之中说一句:成串好联。然后放下圆子,置于碗中,用筷子拨下半块肉圆放进嘴里。新郎在丈母娘迎亲宴上的第一碗饭,不是洒满了食盐,就是埋藏许多辣椒、胡椒,根本不能下咽。如果新郎不能巧言辞却,就只能硬着头皮吃几口,也会留下终生笑料。
发亲时,丈母娘抱着女儿大哭,女儿也哭得不忍离去,此时,鼓乐齐鸣。新郎一面抚慰岳母,一面揖请大舅子小舅子快快帮忙。舅兄或舅弟背起新娘,塞进花轿,起轿上路。
七、成礼。花轿(后大多采用礼车)抵达男方家门时,家人应燃炮竹。由拿著两个橘子的小孩迎接新人,新娘轻摸橋子,并赠红包答礼。新娘下礼车时,由男方一福气长辈節筛顶在新娘头上, 并扶持新娘入厅。新娘进门忌踩门槛,因为门t监代表门面,故新人应横跨门槛过去。新娘入厅后要跨过火盆踩碎瓦片。接下来就进入人生最神圣的时刻,那就是拜堂。
新人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相拜,送入洞房。进洞房前,以竹筛覆床,桌上置铜镜压惊,新人共同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同心,并求曰后生男。然后新郎掀开新娘面纱,合饮交杯酒、吃甜汤,象征早生贵子;小姑子还会送上一小碗肉丸,象征着婚姻生活圆圆满满,但这肉丸新人是不能吃的,只需象征性动下筷子,以红包回礼。婚礼当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铺新床的女性一般要求是男方这边已婚嫂子,且必须双亲健在,生育有子的女性。铺床时,枕头下通常会撒放一些红枣、花生之类的干果。寓意着生儿生女,人丁兴旺。
洞房花烛,亲戚朋友可以肆无忌惮地盘新娘。应城有不成文的规矩:新婚三天无大小。公公可以在众人挟持下与儿媳亲吻、拥抱;小侄子可以在大人教唆下在新人床上打滚;兄弟们可以按住一双新人说出平日不敢说的“邪话”,做点出人意料的动作,一直闹到子夜方休。次日清晨,新媳妇出房,在大堂之上拜公爹公婆及族长、家长和亲眷,为“拜茶”,受拜者要打红包。
八、回门。婚后第三曰,小夫妻同往娘家,叫做“回门”。如果此时小两口相敬和谐,精神清爽,恩爱有加,岳丈岳母心中会特别喜欢,族中之人也皆斌喜。
回过门后,小夫妻逢年过节都给老丈人家送节礼,应城也叫“送茶”。说是“送茶”,这礼中却多半没有茶叶,而是一些称之为“茶什”的金果,麻果和饼食一类的点心,后来也有送米油鱼肉烟酒的。之所以称这种送礼为“送茶”,是送的都是附之随的点心、茶什,二来借礼轻情意重之意,将鱼肉烟酒这些俗物冠以“茶”这一轻雅之物,也算是一种行为包装吧。
应城民间,送茶有好多规距。尤其是第一次上门的“定亲茶”;确定婚期的“报日茶”;娶亲前一天的“上头茶”这三大茶事,讲究礼节大,茶礼重,除了茶什和大喜饼外,一般都还要送上八斤肉,意为发,发,发。平时送茶,就不必讲究“三个八”。一年中送小茶也有规定的时间,除了正月初三的年茶,还有五月端午茶、八月中秋茶、腊月小年茶。
应城婚俗尽管有那么一点繁琐复杂,铺张声势,但从中也反映了应城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展现出婚姻场面的喜庆,体现了应城地方民风的淳朴。随着时代的发展,应城婚俗也有所改变,—些旧式缛节逐渐趋于简单化,婚姻模式越来越新潮和时尚,但应城人重情义懂礼节的民风永远也不会淡薄。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