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叫高永江,是中国长江动力集团有限公司静子大件厂的数控镗工,主要承担汽轮发电机、水轮发电机等大型零部件的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编制及数控加工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2004年至今,自己完成了从一名高职毕业生到高技能人才的转变,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成长为武汉市技能大师、湖北省技术能手、武汉市黄鹤英才专项计划入选人才、中国航天技术能手。
工作中,足以让我铭记一生的是2009年武汉市第十六届职业技能大赛,报名开始了,当得知没有数控镗工这个工种时,心都凉了,怎么办?再等两年才能参加下一届比赛,两年多长啊,对自己何尝不是一种煎熬?如果这届参加比赛,车工我不会啊!当时我妻子怀孕六个月,需要我照顾,回到家里,妻子见我闷闷不乐,问:“有什么心事啊?”我道出了原委。妻子当时就说“肯定要参加啊,这是个机遇,人在年轻时的机遇很难得,一定要抓住!放心吧,我可以照顾好自己。”
有了家人的鼓舞,我决心已定:跨工种报名参加车工比赛,从零学起,绝不退缩。从报名那天开始,我给自己立下军令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接下来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准备理论考试复习资料;二是向车工老师傅学习加工技巧;三是高负荷的实践模拟训练。在这三个月备战时间里,我早上起床坚持40分钟背诵理论,下班后到其他生产车间进行5个小时的实操训练,天天如此,满脑子琢磨车工加工技巧,至今依然记得坐公交车常常坐到终点站,早已路过回家的站点。
在考试现场,我沉着应战,获得全市第六名的成绩。这次比赛,是我人生的起点,我找到了自信,也让自己掌握了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日后在面对新产品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够做到游刃有余。通过不断总结,我先后撰写了20多篇数控技术论文,在《现代制造工程》、《新技术新工艺》等中期刊上发表,发明多项专利广泛应用于专业厂生产。
天上的飞机、地上的汽机,说明汽轮机这种庞然大物的加工精度非常高。我加工最大尺寸的汽轮机外形尺寸有7米长、6米高,内部轴承位的加工精度达0.04毫米。在加工关键尺寸时,主操在零件内部调整加工刀具,副操在零件外部调整机床,如果信息传递错误,副操开动机床,这个设备就成了绞肉机。正是这种原因,发生了一次血的教训,有一位主操师傅的胳膊被打骨折。
这种陈旧的刀具在公司延用了几十年,危险时刻存在,我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现状。车间的师傅劝我:“小高,这个东西虽然不好用,但是能将就用,我进厂二十多年都没有人搞出么名堂。你莫瞎搞,规规矩矩上班吧!”
刚开始,设计的几套刀具装置试验失败了,我沉下心来仔细分析原因,不断摸索改进,感觉到自己设计的刀具每次都有所提高,加工质量也在不断提升,对自己设计的信心更加坚定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孔径复合镗刀装置》发明专利诞生了,刀具装置在满足大直径内孔加工的前提下,调整加工尺寸不受加工环境的约束,同时确保加工的安全性,明显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强度,生产效率是常规加工方法的3倍,每年为企业节约制造成本160万元,该项专利荣获武汉市第八届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
超越自己是我人生追求的目标。2014年,我代表长动公司参加全国汽轮机行业透平专委会年会,很有幸成为第一个参加透平专委会年会的工人,也很有幸让第一篇生产实践论文参加年会论文的评选,更有幸成为第一个在透平专委会上论文获奖的工人。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在会上说:“在汽轮机行业,高品质的汽轮机需要工人来实现,国内缺乏大量的高素质操作工人,高永江的论文对我启发很大,工人不仅能操作,还可以发表论文、发明专利,我为你鼓掌!”至今,陆部长的话一直激励着我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