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禹城。23年前,我从华中科技大学毕业,跨进武汉市第二轻工业学校,成为我市中职教师队伍中的普通一员。
刚刚大学毕业的我,既要上讲台,还要下车间,既要讲得清原理,又要开得动机器。没有工厂经验的我,对自己说,打铁还需本身硬,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那个年代,职教条件相对简陋,我从模具课开始教起。我既是新老师,也学着当师傅。2000年,数控技术在国内开始兴起,我敏锐地感受到,数控将对现代制造业产生深远影响,我主动建议学校开设数控课。
学校没有老师懂数控怎么办?我带着老师们从头学起。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尝试编程,一次又一次地操作机床。我对老师们说,一定要坚持下去。
2005年夏天,我们穿着厚厚的工装服,在车间一干就是一个暑假,为了节约从家里到学校的往返时间,我干脆住进了学生宿舍。记得有一次,为解决一个出口韩国产品模具的加工难题,我们顾不得车间蚊虫叮咬、酷暑难耐,反反复复做样件,连续熬了三个晚上,在解决加工难题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悦。
让人印象最深的是2008年南方大雪期间,为了备战全国大赛,我每天冒着大雪,步行几里路到学校指导学生集训,并细心照料学生的生活。我们前后消耗了30多吨钢材,磨损了800多把刀具。技能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摘金夺银,赢得了“武汉数控梦之队”的美誉,吸引了高校教师、企业员工、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慕名前来学习数控技术。
还记得,2013年的6月下旬,我和学校老师带领7名学生代表湖北省中职学校到天津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数控技能大赛。竞争非常激烈,经过3天的连续奋战,我们获得了1金2银2铜的好成绩,但是没有达到我们预先设定的2块金牌的目标。3人组合的加工中心团队项目是我们连续两年取得金牌的强项,在这次比赛中却因为现场发挥不佳只获得了全国第5名,错失了一等奖。其实,我心里比谁都难过,这是我连续第六年带学生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六年来,我没有休过寒暑假,积攒了满满的能量,想在该项目中来一个漂亮的三连冠。但此刻,我必须收起我的伤心,我得安慰失望落寞的孩子们,我用整整一个晚上和学生彻夜长谈,让他们正确面对人生的挫折,平复他们的情绪。第二天,我踏上了天津开往十堰的火车,又要面对新的比赛,参加湖北省机械类教师说课大赛。前期为了学生的比赛,我几乎没有时间准备自己的比赛,我只有充分利用坐火车的21个小时为自己的比赛做准备。在火车上,顾不得别人异样的眼光,我一片又一遍地改,一遍又一遍地说,直到火车进站。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天的比赛中我获得了湖北省一等奖,顺利进入了全国决赛,并在10月份的创新杯机械类教师说课大赛中获得了全国第一名。
这些年来,我带领的数控教学团队1人获得省五一劳动奖章、1人夺得湖北省技能状元,6人成为湖北省技术能手,3人夺得武汉市技能状元。他们全都曾经是我的学生,现在个个是精兵强将,很多知名企业对他们“虎视耽耽”,但他们和我一样扎根职教,共同在数控技能培训这块园地里不懈努力。我本人也获得了全国模范教师、湖北名师等多项荣誉。
二十多年来,我带出一批又一批学生,有近百人在校期间就破格获得数控技师资格,有8人在全国技能大赛进入前五名,有3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我也以教练的身份两次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典礼。你们看,这是从我们学校走出去的,我所教过的学生——
有的在武重,操作大型车铣复合中心,已成为带班技师;
有的在武船,已成为多轴加工中心技术骨干;
有的在省级研究所,正和博士们一起参与研发国家重大专项课题。
闲暇之余,我也爱做美食、追韩剧、看电影、裁衣服、学绣花,但只要工作起来,我就会一丝不苟、废寝忘食,用百分之百的热情去解决好哪怕百分之一的问题。我想,追求卓越就需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把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创新。只要坚持这种精神,我们就一定能把“武汉制造”的名片擦的更亮,让“数控梦之队”的品牌叫得更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