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名片:
廖昭同,1954年12月生于荆州,毕业于武汉大学原新闻系摄影专业,副教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从影30多年,作品在国内外摄影比赛中获奖:“华屋蔼春晖”、“船老大”、“同乐”、“双龙庆”等荣获深圳富士杯摄影大赛百佳奖;“天鹅湖”、“渔家闲暇”、“绿色流云”分获《大众摄影》比赛二等奖、十佳奖和佳作奖;近百幅荷花组照在中央数字电视摄影频道展播。
在寻找真与美的艺术之路上,廖昭同广泛涉猎,耕光耘影。坚持利用教学和工作之余,涉山越水,奔波游历,用心发现和捕捉生活与山水间的精彩瞬间。
艺术印象勤于耕耘
廖昭同回忆起八十年代中期,刚开始用的是海鸥牌120的双镜头照相机,后来慢慢地用上135珠江牌、公元牌和乐凯黑白胶卷。初学期间,下了很大的功夫。那些年,自己的暗室里到处挂的是胶卷。有时候,在暗室里通宵达旦地冲洗胶卷。从纯粹的摄影发烧友到爱好者,到底花了多少学费?有上千卷胶卷可以作证。
1988年,他考取武汉大学原新闻系摄影专业后,系统地学习了两年。尔后对摄影艺术的追求一发不可收,那几年,连续在湖北日报、长江日报、中国水运报、中国水运杂志等报刊发表数百篇摄影作品,连续多年被长江日报评为优秀通讯员。不断提升了自己对摄影艺术追求的积极。
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现实存在的多样性,摄影家情感与人们对社会体验的多样性,决定了摄影艺术功能的多样性。人们既爱高山、大海、狂风、巨涛,也爱静静的山峦,涓涓的溪流,因为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潇洒,从而激发了众多摄影作者去感受的欲望。但摄影艺术的感觉如何通过手中的镜头去表现?这取决与摄影者自身对摄影艺术所具有的美感。这种美感是书画艺术所表达不了的,这是因为摄影艺术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妙不可言的关系。
1993年12月,一批资深的艺术家们,首次为长航艺术界评出“十佳”奖,廖昭同被评为“十佳”之一。他对艺术作品的处理,别有一种反朴归真和“经灿烂而归于平淡”之美。国家特一级摄影师朱天民说过:“摄影要有个性。”廖昭同的摄影作品之所以有魅力,除了在于他能从共性中抓住个性外,还有他那熟练的技巧、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艺术的审视力。更重要的是他对生活的热爱,对拍摄对象的熟悉及画幅的把握。1995年作品《中国龙》获全国摄影十杰年赛百佳奖,1997年作品《天鹅湖》获《大众摄影》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并不容易。
谁能想象得到他深入生活、徒足山川的艰辛?作品《沙韵》就是他于1996年大年初二,一个雪后的清晨独自卧在草丛乱泥中拍摄的。“我爱看这幅作品,因为它似乎记载着千古长江的变迁,作者精到之构思,使人产生联想,这大自然中山川景物,如同天空中之烟云雾气一样,形体变幻无穷,永远不会重复。这幅作品近似于以摄影的手法作画,是介于摄影与绘画之间的一种美术作品,使人们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廖昭同的粉丝刘丽萧如是表达。特别是《沙韵》构图简约,画面平淡中求清奇,又富有质朴、真切、自然而生意盎然,好似涓涓泉水从摄影家心底涌出。看那沙滩上的白雪,在廖昭同镜头下,似画家在画幅上运笔走墨,犹如水冲法作画,得到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和谐统一,使人置身于幽深俊秀的境界,于幽静中别具壮伟之感。近处,那开阔的沙滩与白雪交融处浓而淡,由重而轻,真切而自然,画面层次历历分明。远处,沙脚与白雪,似明似暗似海鸥追逐飞舞。整个画面在观众视线里构成一幅山水画,有一种生活的海洋在无限的时空中不断运动而为人们留下一种对生活之美的期望。
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学理念,开阔学生的视野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带领学生一道从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中探询美和捕捉原生态美。2015年7月底,廖昭同的“耕光耘影数码摄影工作室”应运而生。
艺术作品在于走心
原味三峡:多少次,徒步沿峡江丈量上百公里,可称上得是绝世纤痕。拍摄纤痕石,记得那是三月份,那里的气温还较低,而且江风也大,同行的人还有人感冒。为了反映出传统与现代的对比,由于当时过往船只不多,在哪儿苦苦地守候了近两个小时,好不容易驶来一艘机动驳船,忽然天空下起了一阵大雨,由于视线原因,只得放弃这次守候。只好原路返回,次日天不亮再来守候船只,这一次,在原定几个拍摄位置又有了调整和创新。廖昭同告诉记者,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拍摄动态的风光图片,就好比一个狙击手,三点一线到位的基础之上,还要有所变化和创新。他在拍摄原味三峡这组系列风光图片时,花了三个月时间。一张张他人认为已经不错的图片,一次次被自己淘汰。
荷花组图:这组照片是他心中近二十年的一个“荷花缘”的情愫。为此,这一组反映荷花多姿多彩的唯美图片,被中央数字电视摄影频道专题报道,长达15分钟,赏析了56个系列摄影作品,说来也很巧合,这刚好反映了我们56个民族的“荷花缘”,当年全国人民都会唱那一道《洪湖水浪打浪》一直伴随着他成长,那时开始,他心里就开始有了关于拍摄一组荷花的情结。他自己都记不清在多少个酷暑中拍摄了,其中也中暑过,有时候一个夏天几乎是天天都泡在荷花塘。在器材的使用上,一般选择微距镜头或长焦镜头。要表现手法上,注重光影的效果;在构图上,偏爱虚实对比的表现手法。比如拍摄一塘的荷花时,运用广角镜头拍摄,侧逆光,高视角。再比如拍摄一朵荷花,则应用微距镜头或长焦镜头,大光圈,小景深。
无论是才露尖尖角的小荷,还是夜露的红荷,纯洁的白荷,似人又似花,似花又似人,这不仅表现的是荷花的诗情画意,也是荷花摄影的终结追求。有一天清晨,红日初升前,廖昭同穿越晨雾,只见那荷叶像一个个批着青纱的仙女,含笑众意,娇羞玉女,荷叶将荷花寸托得更加艳丽,荷花却牺牲了自己的美丽,韵玉新的生命,莲蓬。他在荷叶和荷花之间寻找最佳美感,他把那美丽、优雅和青纯留存于镜头里。绘画中,意境是指形身兼备气歆生动,心意交融。在摄影荷花中,陪衬的荷叶是景,他的思想是情,二者产生的意境。“俗说话,红花还需绿叶配,在荷花塘边,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与荷花相印陪衬的很多,除了常见的青蜓、蜜蜂之外,还有很多形状各异的叶子,水草、鱼、石头、云彩等,这些都可以入画,兴许还能碰上翠鸟等为荷花伴舞呢!”廖昭同感叹道。
天鹅湖舞剧:一般采用高视角,慢门速度,长焦镜头,小景深范围,动静对比。如何把天鹅湖舞剧的柔美与力量在作品中呈现出来,需要在摄影技法上的表现有所突破和创新,把天鹅湖的动态美与静态美有机整合在一起,需要多年的摸索。
艺术生活缘于实践
廖昭同善于往返在左右逢源的境界里,善于把握各类不同题材的拍摄规律,运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山水、古建、人物、舞蹈、马赛等多样题材,在光与影的追寻,瞬间动势的把握方面,都颇见功力,各具特色。
比较而言,他的自然风光作品比社会生活更胜一筹。黄山日出的一线晨曦,霞浦的多姿多彩,九寨的绚丽缤纷,在他的镜头里都得到生动的描绘。细细观赏,“原味三峡”更值得品味。三峡大坝蓄水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惊险,已经化夷为“高峡出平湖”的胜景。“原味三峡”组照留下了往日三峡景观的挺拔、险峻,一泻千里的气势,特别是“三峡纤痕”给人留下无尽的感叹。摄影家镜头的运用,光线和拍摄角度的选择都恰到好处,硕大坚硬嶙峋的顽石上一道道深深的纤痕,堪称绝世奇观。这些“纤痕”留下的是世世代代的艰辛与血汗,也刻下了历史的痕迹,纪录了时代的变迁、人世的沧桑。
“如果说‘原味三峡’像响亮的号子,‘徽居古韵’则是深沉凝重的诗篇。有‘青砖灰瓦马头墙’建筑群的宏观景象,也有局部细腻的表现;黑白灰和光影的处理都很讲究,确有‘素雅徽州书古韵,沧桑牌坊话悠长’的味道。”著名摄影理论评论家、“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丁遵新如此点评廖昭同的作品。
今年6月,廖昭同出版的《耕光耘影》受到同行一致好评,点赞不断。《耕光耘影》是廖昭同多年创作历程的回瞻,佳作的精选,也留下了若干值得记忆的人生步履。
版权作品,未经今日湖北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