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台上丰富的手势语言、洪亮的讲课声音,武大活字典、武大名嘴、德国史专家……一张张各具特色的名片都指向同一个人,历史学院教授李工真。
“师德标兵是大家对我工作上的肯定,对此,我除了感谢可能没有太多话说。我是教师,学生的喜爱才是我最大的成就。”李工真如是婉拒了记者的采访。从他的学生口中,“治学严谨”“追求真理”“有信任感”是他们对李工真最多的评价。
李工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德意志历史与文化,他于1997年出版了45万字的代表作《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一书,深受学界好评。但如何把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做到让学生印象深刻、触类旁通,是李工真一直琢磨的问题。从教20余年来,李工真始终以“唤醒学生的力量”为其教学宗旨,注重将课堂教学与学术前沿、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能领略学科前沿的魅力,培养历史思维。
在给研究生开设的课堂上,他引入德国大学所用的报告会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术质疑、学术讨论,并给予学习质量评价。学生们通过课程学会自主学习与交流讨论、大胆质疑与虚心接纳、条分缕析与宏观把握。
“李老师对德国历史,特别是德国现代化过程研究极其深入,但是在讲课时却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不失学术味道。”历史学院2008级本科生陈晔说。“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李老师讲述德国社会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阶层‘碎片化’问题。李老师在课上由古及今,把历史与当前的社会问题相联系,让我特别感兴趣。”历史学院世界史班一名学生告诉记者。
为了将授课上升为一门“讲台艺术”,富有激情地启发学生,李工真对每门课程的准备均灌注了极大心血,至于其间重点、精华处更是如数家珍。他在全校范围内讲授的通识选修课《大学现代化》每次开课都“人满为患”,他的讲座更是场场爆满。
“李老师记忆力惊人,讲课生动有吸引力。是我在武大听过的最好的课之一。”“作为武大学生,若没有听过李老师的课,那真是白来了。”学生们对他的课程赞不绝口。2011年,经学生自发投票,李工真高票当选武汉大学首届十大“我心目中的好导师”
生于武大,长于武大的李工真,对武汉大学的历史格外了解,人称“武大活字典”。最惊人的是他对数字的记忆力,小数点后带好几位的数据他都倒背如流。“在听李老师讲武大故事时,我特别自豪自己是一个武大人。”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黄雨蒙兴奋地说。
师之道,不唯伏案耕耘,更需授业、解惑。李工真认为,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是给学生知识与启发,通过知识的传授,启迪学生对现实进行思考,以确定人生的航标。
现就读于纽约大学的2007级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洪正阳告诉记者,本科期间他曾旁听李工真的课。一次,他给李工真发了一封邮件请教课程中的有关问题,没想到李工真竟然回了一封三千多字的邮件来回答。
“李老师最常向学生提及的一句话就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他经常告诫我们不要为社会上的繁杂问题所羁绊,要有追求自由的精神,有独立的人格,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我上了两遍李老师的《大学现代化》,我不为学分,只是想能在他的课堂上解答自己的困惑,找到人生方向。”洪正阳说。
在一次课上,李工真讲到德国现代化进程中女性社会角色转变问题,他联系现实,教导学生正确对待女性在家庭和事业关系中的角色冲突,鼓励女学生正确树立就业观念和家庭观念。
“促使人们去工作的精神状态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这段爱因斯坦的演讲词是李工真的座右铭,这也正映照着李工真对教学和学术的无限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