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孟勤国:常怀爱生之心
2018-01-21 09:51:47   来源:教学名师

孟勤国s.JPG

“只有讲不清楚的老师,没有听不明白的学生。”2006年获得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称号的孟勤国教授如是说。他是法学院从广西大学引进的人才。

孟勤国坦言,自己严谨的治学态度得益于恩师教诲。1982年,孟勤国来武大攻读民商法硕士,师从戴镦隆先生。在学习期间,他埋头写了十几篇论文交给老师,可老师只是反复与他沟通,指导他修改,却不允许发表。而当时,他的同窗好友已纷纷在期刊上发表论文,他有些着急了。毕业前夕,戴镦隆先生指着其中一篇论文说,“这个可以拿去投稿了。”就这样,孟勤国的第一篇论文发表在当时法学界最高级别的刊物《法学研究》上。

孟勤国认为,学问是老老实实的事情,必须脚踏实地、步步前进。从武大毕业后,他到广西大学任教,在物权法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作为引进人才再次回到母校后 ,他把这种踏实严谨的学术品质一如既往地用在了教书育人之中。

孟勤国说,“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担当育人之责任,也要常思为师之道,常怀爱学生之心。”强烈的使命感,使得他从不敢在教学工作中有丝毫马虎和松懈。

孟勤国的课堂上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的手机响了,这门课就要重修。但没有一个学生怨恨他的认真,因为孟勤国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他除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外,还担任了不少社会职务。可不管多忙,他每年至少要上一门本科课程和几门研究生课程,且从不迟到、旷课。有时在外地开会,他就打“飞的”回来给学生上课。“怠慢和糊弄学生是教师最大的缺德。”孟勤国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2000年底,孟勤国被查出患有严重的肝病,医生令他卧床休息。可躺在床上的他心里却牵挂着未完成的课程,最后他干脆把十几个研究生叫到家里来,在病榻前继续上课。

课堂教学最能体现教师的综合水平。孟勤国上课从不用看教材,但是他依然可以在讲台上博古论今。这种能力来自于他长期依赖的知识积累,来自于他了然于胸的知识融会。《破产法》《票据法》这些冷门课程不仅枯燥,而且需要强大的知识背景做支撑。给银行做过20年法律顾问、亲身参与过企业破产过程的孟勤国就充分发挥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用随手拈来的鲜活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

“学习《破产法》时,孟老师把法律实务上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让我们在课外去关注正在进行的破产重组的案件,这对于领会理论知识很有帮助。他的课总是场场爆满。”2011级民商法法学硕士班蒋群芳说。

“本科阶段就是把普通人转化为法律人的过程。”那种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本科课堂上一味搬出理论争议、讨论热点的教学方法,孟勤国是不提倡的。他说,法学本科生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因此一定要将教材内容讲清讲透。《民法学》是法学专业基础课程,在第一堂课上,他总会用半个小时来解释民法概念,条分缕析,将其抽丝剥茧地渗透到每个学生心中。

在学生眼里,孟勤国不仅是闻名遐迩的法学家,是平易近人的师长,也是他们最可信赖的朋友。除了解答学习上的困难,学生也会向他倾诉生活中的挫折、成长中的疑惑。孟勤国的手机号码和电子邮箱均向学生公开,以便学生随时可以找到他。每个学生发来的邮件,他都耐心回复。孟勤国说,“老师不能跟学生讲成本,讲条件,该花的心思一定得花。”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戴镦隆老师没有给孟勤国上过一节课,却每周都找孟勤国聊天。从聊天中学习到的思维方式、人生哲理让孟勤国受益匪浅。成为教师后,他将这种方式传承下来,在校园中常可看到他们夫妇和三五个学生边散步边讨论问题的情景。“我喜欢和孩子们在一起交流,这样感觉自己也变年轻了。”孟勤国笑着说。

2008年,孟勤国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特等奖。同时,他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学生给他的综合评分为97.6分。

“教师应该无私热爱学生。”孟勤国如此实践着自己的诺言。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