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中国青年科技奖得主姜卫平的为学之道
2018-01-21 09:50:40   来源:珞珈人物

“卫星大地测量有很多地方吸引我深入研究,研究成果能切实应用到生产生活中,造福社会,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刚开始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姜卫平教授交谈时,他话不多,一直面带微笑。当谈及科研工作,他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近期的科研进展。

126.jpg

2001年,寒窗苦读十载的姜卫平顺利获得工学博士学位,在毕业之际,面对就业去向,他毅然选择了留校任教。在武大的20年,姜卫平将全部热情投入到了学习、教育和科研工作中,实现了由求学到授业,从追随者到领路人的完美转变。近日,他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只要姜老师不出差开会,他每天都会来实验室。”大地测量专业博士生彭利峰说。10年来,无论是工作日还是休息时间,姜卫平总是从早上九点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一二点才回家。

在做南京GPS网数据分析时,由于时间紧,姜卫平连续工作了6天,每天只睡一个小时。回忆这段经历,姜卫平说,“对我来说,参与科研最初是兴趣使然,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只要在武汉我一定会来实验室,这样才安心。”

2004年从北欧火山研究所回国后,因科研项目繁多,工作紧张,姜卫平持续高强度工作一年多,直到2006年病倒入院。住院休养10天后,他又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

“姜老师经常叮嘱我们要‘踏实做人,勤奋做事’,他常说,‘搞好科研,通过增加实践工程的技术含量,提高生产效率,造福社会,是科研人永远不变的责任。’”彭利峰说。

在武大任教的10年间,姜卫平在卫星定位、卫星测高与卫星重力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应用成果。他用两年时间,对4颗卫星、6种任务近10年的卫星测高数据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出我国首个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此外,姜卫平还进一步完善了精密GPS数据处理方法,并利用这一方法对广东、江西、内蒙古等十几个省市和广州、武汉等50多个城市以及柴达木盆地等十多个地区进行了精密计算,促进了我国GPS控制网精密数据处理的发展。特别是在2008年和2011年,姜卫平作为第二完成人参与完成了“我国区域精密高程基准面建立的关键技术及推广应用”和“测绘基准和空间信息快速获取关键技术及其在灾害应急测绘中的应用”项目,并两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科研工作中最大的难题就是精度和准确度的把握,对数据进行计算,只有不断提高精确度和准确度,才能确保不会给工程实践带来损失。”姜卫平说,“踏实做人,勤奋做事,这既是学者的责任,也是为人的良知,科研工作必须踏踏实实,容不得半点马虎。”

除潜心科研外,姜卫平还特别重视与学生的交流,乐于将个人的经验心得与学生分享。“有的同学想出国深造,姜老师就会结合自己的出国学习经验,向他们提建议,还主动帮他们修改留学申请。”大地测量学博士生王力说。

姜卫平认为,教师的很重要的一个责任是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找到自己的发展空间,“方向”、“勤奋”和“思维”是他经常用来教导学生的三个词。“我研究的是组合导航,虽然与姜老师的研究内容不同,但他还是特别支持,还特意给我介绍实验室的老师指导我。”王力说。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