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丽,女,汉族,1972年1月出生,1993年1月参加工作,现为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咸丰县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抄表员。担负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偏远山区1433户用电客户的抄表及服务工作。
在普通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林丽同志模范践行“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履行“四个服务”的企业宗旨,心中装着群众、双脚走进群众、情爱洒向群众、信任根植群众,架起了党密切联系群众、企业密切联系客户的连心桥,深受服务片区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敬重。她的事迹受到了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网、新华网、湖北日报、中国电力报、国家电网报、湖北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的关注,国网湖北省电力公司党委、国网恩施供电公司党委、咸丰县委县人民政府,先后作出向林丽同志学习的决定。
用心工作换“三零”
林丽是贵州人,刚到乡里抄表时,对恩施方言不太习惯。为了和老百姓无障碍沟通,她有时候带着小叔子去当翻译。有时候,她把听不懂的方言记下来,回去请教家人。为了弄懂方言,说会咸丰话,她没少下功夫,别人笑她说:“你是用学外语的劲头在学咸丰话。”她说:“话都说不好,怎么和老百姓搭腔呢?那还谈什么服务?”现在,林丽已经完全不象一个外地人。
林丽管理的片区,山高路陡,沟壑纵横,台区和客户分布都很分散。十年来,她每个月都是步行着走遍每家每户, 如果以每天平均抄140户来算,她每天步行的路程是28公里。有人问她怎么不学骑摩托车?她说:骑摩托有什么好?一呼而过,别人打声招呼都听不到,那样一来,乡亲们会说我架子大,瞧不起人!为了摸清村里用电情况,她总是随身带着笔记本,里面记录着她每月的抄表情况、催费情况,有她亲手绘制的台区线路图、抄表路线图,除此之外,还标注着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电话号码、隐患排查情况等等,十年来,她用过的笔记本足足有一尺厚。
林丽在工作中很注意方法,总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梅坪村有家客户举家外出打工,把房子租给别人做生意。今年春节过后,做生意的人接到林丽的缴费通知后,火气一下子就上来了,语气非常不友好地说:“林妹儿,我这个月哪来这么多电费?你瞎搞哦!不交!”林丽一再复查,确定自己没弄错。她笑眯眯地说:老哥,也别着急,我也发现你这个月电费确实有点高,我来帮你查查原因。随后,林丽请来两名技术骨干,对电表和线路进行了认真检查,还是没有发现问题。这位客户火了:要我交冤枉钱,想偏脑壳!看到对方情绪激动而且事情面临僵局,林丽依然满脸微笑地说:大哥,电费你别忙交,妹儿我先把钱垫上,等把情况彻底弄清楚后,我们两兄妹再坐下来说。后来,林丽通过走访附近的居民,终于弄清了原因——原来,房主把房子出租后并没有把电表分开。春节房东回家过年,取暖、烧水、做饭等的用电都计入了生意人的电量,事后房主也忘了跟他打招呼就继续外出打工了。林丽把这个情况告诉了他,还让他们之间通了电话。房主在电话里承认,多出的电费由自己承担。这样一来,客户不仅缴纳了电费,而且对林丽的细心和耐心十分佩服。
林丽对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即使对于外出打工的空户头,她也坚持每月必到。一是看有没有接电需要,二是看线路有没有安全问题。三是在门上贴上电话号码,有服务需要随叫随到。由于恩施地区的农村普通习惯使用阴历,而国网公司各项管理与考核则是以阳历为准。为方便村民办事、交费,她细心地把阳历和阴历进行“兑换”:元旦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将众所周知的节日变成村民的记时标准。
据村民田文安回忆,有一次,大雪压断了梅坪村的线路,他6点钟就给林丽打电话。那时他们家还不通公路,但两个小时后,林丽踏着五六寸厚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赶到了他家。“没想到她来得这么快!当时我看她裤子上粘满了雪和泥巴,明显是摔过筋头的。”林丽组织村民一起帮忙砍树,疏通线路。雪大块大块地掉下来,不一会儿,她的衣裤鞋袜都湿透了。这时,新的报修电话又打进来,顾不上烤干衣服,她又匆匆赶到别的村里,直到十一点过,她却连早饭还没吃上。田文安老人说:“在农村能吃苦的女人是有的,但公家上这么能吃苦的女同志我还没见到过!林丽这个姑娘确实是把我们的事当成她自己的事情在办。”
有人说,只要你把群众放在心中,群众就会把你举过头顶。林丽经常以换位思考的角度出发,顾着群众的面子,想着群众的利益。她有许多有趣的催费方法。遇见打牌的,她从不明催。赶集时碰到欠费的,她只是热情地招呼:“大哥!好久没看见你了。”她从来不直接去向村民催收电费。因为和群众的深厚感情,群众也不忍心让她为难,总是主动预交电费、及时补交欠费。因为林丽工作十分用心,她成了抄表零差错、客户零投诉、电费零欠缴的“三零”电工。
用情服务暖乡民
慢慢和村民熟络之后,林丽开始管起“闲事”来。
谁家老人瘫痪在床、谁家小孩天生残疾、谁家意外受灾等等与工作无关的情况,她都一一标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谁家婆媳关系不融洽、谁家两口子闹别扭,她也特别标示出来,抽空一定上门去劝说、和解。
山里交通不方便,留守老人常请她帮着代缴电费、买药、带种子等等,她都会在笔记本和老人家墙壁上分别记着详细的收款金额、日期,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明明白白的帐单让老人们十分信任她,甚至不要她送来的发票:“妹娃儿心好,办事我放心!”
因为相互信任,乡亲们常常把银行卡和密码都交给她,让她帮忙存钱取钱。许多在外打工的人,因为留守家中的老年人不识字,也常常把寄给父母的钱打到林丽帐上,请她转交给家里。她的电话,不但是村里的求助热线,还是在外打工的人了解家乡的窗口。他们知道林丽每个月都会去家里抄表,就时常打电话给林丽,询问家中老人情况和农事。
“只有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不拿你当外人。”这是林丽常说的一句话。
她把梅坪村的田桂梅老人认作亲妈,老人病了,她到家里去看望;老人生日,她去祝寿;逢年过节,她上门去问候。林丽还帮助老人的两个儿子寻找收入渠道。尽管兄弟俩都比她年纪大,但他们都真心诚意地把林丽叫“姐姐”。
孤寡老人杨光耀性情古怪,但他逢人就说林丽的好。因为林丽知道老人患有低血糖,平时离不开糖,所以每次去抄表,林丽都会买上两包红糖带给他,直到九年后老人去世从未间断过。
徐家坨老人何碧莲病危,女儿唐春平半夜给林丽打电话,说母亲想吃鱼。第二天一大早,林丽在县城买了鱼,赶上第一班车,又走了两公里山路,满足了老人最后的心愿。
梅坪村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文显华意外摔伤致残,林丽每天班前班后主动到医院送饭。文显华生了褥疮,林丽跨过世俗的障碍为他擦洗。出院后,林丽四处奔走,为文显华办理残疾证,争取低保政策,每个月按时帮他买药送药。
走在村子里,林丽就像回到自己故乡一样亲切、随和、自然。碰到老年人,拉着手问一下身体健康,聊一会儿打工的子女;遇上年长的,和人家寒暄一下最近手头的农事;见到小孩子,关心地摸一摸头,从包里掏出一颗糖或者一块饼干。不管老少,不分贫富,她都热情如一。她总是亲热地喊着村民“伯伯”、“伯娘”,“爷爷”、“奶奶”。
人心换人心。林丽用爱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建立起人与人之间最朴素的信任。现在的农村,凡是搞建设损坏庄稼、占了土地,村民们都会索取补偿。请人帮忙干活也得开工钱。因此清理线路通道是公司必须办也最难办的事情之一。在林丽服务的片区,不论是架设电线,还是清理通道,需要协调、占地或者需要村民帮忙,大家不仅不要钱,说:“林妹妹要砍哪儿就砍哪儿!”大家还主动帮忙,最多的时候有百余人随同她一起清理树障。正因为得到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林丽的工作十分出色。她所在的客服中心负责人说:“同样的工作安排下去,从来没听林丽说过困难,而且她总是第一个漂漂亮亮交帐的。”她的同事廖明艳说:“要是我们人人都象林丽那样去搞工作,那可以说我们电力行业就没有什么做不好的工作,也不要领导操什么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