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长假赴安徽、江西游玩札记(之二)
一条“臭鳜鱼”,香艳一座城。
臭的是味觉,香的是名气。
臭的是味蕾,香的是脸面。
臭,不输香的魅力。
香,不丢丑的灵魂。
一臭一香,煎熬出五味杂陈;一香一臭,激荡出风云际会。
早闻“臭鳜鱼”盛名,此去安徽七百里,一路驰骋,只为一睹名菜风采。
徽州领地未至,一行人在车上就屡屡谈起“徽州臭鳜鱼”,似乎此行专门就是为了吃鱼。
吟哦口垂涎,嚼味有余隽。唐朝诗人张志和“桃花流水鳜鱼肥”的佳句,难免让人对鳜鱼充满无限遐想和期待。
抵达黄山,每一家餐馆的菜单上,臭鳜鱼都名列榜首,一眼入目。
每一桌菜,我们必点臭鳜鱼。
朋友每次吃完这道菜把嘴一摸,发出嗟叹“还真有点味呢!”
结果每一餐饱尝之余,这个动作依旧,这声赞美依旧。
要是统计外地游客对“徽州臭鳜鱼”的赞美声,我估计会远远超出想象。
有想象力才有关注力,关注力经济就是影响力经济,这是品牌衍生的魅力。
扒一扒徽州名菜 “徽州臭鳜鱼”的历史,亦别有风味。它统称“桶鲜鱼”,又俗称“腌鲜鱼”。所谓“腌鲜”,在徽州土话中就是臭的意思。这道菜的诞生在上百年前,地点在黄山西南麓的黄山区郭村乡的小村落扁担铺。徽州“臭鳜鱼”历经百年传承,成了一道皖南地方特色菜肴,是去徽州必点的一道名菜,吃过的人都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近年来,徽州臭鳜鱼屡获殊荣:2005年,被中国烹饪协会命名为中国八大名菜之一;2001年、2005年、2011年获省徽菜大赛金奖;2017年,获中国技能大赛安徽区赛金奖、全国总决赛金奖。
徽州臭鳜鱼名噪一方,是徽菜在全国兴起的重要标志。全国徽菜品牌店快速递增,多位徽菜大师走出去,徽州臭鳜鱼随之声名远播。同时,徽州臭鳜鱼销售门店广布全国。央视《舌尖上的中国》播出后,徽州臭鳜鱼更是声誉日隆。
知名策划人阮灿如分析,“徽州臭鳜鱼”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这是臭鳜鱼“飘香”的核心所在。譬如:制定徽州臭鳜鱼烹饪标准,申报徽州臭鳜鱼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徽州臭鳜鱼原产地保护及绿色标志等,对促进和带动产业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一条“臭鳜鱼”,香艳一座城。这与某些地方的产业发展现状形成鲜明对比。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结果却成了安徽名戏;天堂寨主峰在湖北罗田,结果却成了“坐安徽索道,看湖北风光”;板栗主产于湖北罗田,结果却“摇身一变”成了安徽财源;小辞店主角和原型在湖北浠水,结果却唱红在安徽安庆。
资源要“变现”实现增值,关键在于发掘、开发和利用。“徽州臭鳜鱼”红火的背后,是一座城市的荣耀和光环,更是一个品牌崛起的“教科书”。
“徽州臭鳜鱼”,特色餐饮的优秀代表,徽州文化的新符号。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看不尽的美景,读不尽的清雅。品不尽的美食,说不尽的故事。
徽州故事是鲜活的,鲜活的背后蕴藏着厚厚的历史沉淀;“徽州臭鳜鱼”是灵动的,灵动的背后孕育着美好的憧憬梦想。
作者:邹德祥
编辑:晓颖
【作者简介】
邹德祥,男,湖北罗田人,诗人、作家、旅游营销策划专家,被授予“湖北省十大策划人”,在第14届中国创意策划年会上被授予 “中国旅游策划领域杰出人物”。个人事迹入选《中华写作英才》《当代新诗人人才库》《中国当代写作人才传略》等权威辞书,先后出版《与路同行》《黄冈之旅》《驿路心闻》三部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