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住锁前社区的郑志华,今年65岁了。11日,他拿起一件“老宝贝”,一块雕花的印子粑板,跟记者聊起往事。
这块不太起眼的木板,是用樟木雕刻的,时间长了,边边角角已有些磨损,可板内的画案依旧清晰——一个繁体的“寿”字和一个兰草图案(如图)。郑智华说,这块雕花板是用来做印子粑的模具,是他已过世的母亲留下的,已经有近40年历史。
郑志华说,他小时候住在黄冈英山县下面一个村子里,在上世纪60年代,村里大多缺吃少穿,只有赶上过春节或是长辈生日,才能吃上一顿印子粑。“家里兄弟姊妹多,经常是寅吃卯粮,一块印子粑板是买不起的。”老郑说,每次过节,老母亲就会去湾子里借印子粑板,给兄妹6个做一顿美味可口的印子粑。
手巧的母亲,在糯米粉里加上高粱粉、绿豆粉、南瓜粉,做出来的印子粑有红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白色的,“颜色特别好看,至今我都忘不了老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说到此处,老郑的眼睛湿润了。
然而,这雕花板一借就是十年。随着兄妹们逐渐长大,家里的生活也慢慢宽裕,老郑的大哥在阳新做篾匠,在一次老母亲的生日那天,带了这块雕花印子粑板回家。自此,老母亲把它当宝贝一样,不用时就用布包了一层又一层,偶尔赶上过春节大家族聚会时,拿出来做她最擅长的印子粑。
2003年夏天,老郑的母亲去世了。退休后,随儿子在黄石定居的老郑,把这块雕花印子粑板也随身带着。他时不时会把它拿出来擦拭,以防花板受潮。每逢老母亲忌日,老郑会带着这块雕花板上坟,寄托对母亲的思念。(记者 涂豆豆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