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艺之音
关于群众文化广场舞利与弊的调研报告
2019-04-22 17:05:25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广场舞是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广泛风靡的一种健身娱乐形式,是当前一种自发性,群体性,全民性的文化活动。广场舞于上个世纪90年代传播至今,参与面广,受众者多,并以燎原之势正在全国各地蔓延。据粗略统计,一个县级城市,少则几十支,多则数百支,每支队伍分别十几人或数百人不等,遍布县城、乡镇、村组,地点多为广场及街道。舞蹈形式风格多样,有民族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国标舞,还有时下流行的各种创新舞步等舞蹈元素穿插其间。广场舞因活动场地不受限制,收费门槛低,动作简单易学而倍受我国中老年妇女喜爱。可以说,近20年左右,广场舞几乎渗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此队伍庞大、场面壮观的中国现象成为当下不可替代的文化现象。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不仅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同时,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014年起,湖北省文化厅开始组织每年一度“文化力量·民间精彩”全省性广场舞比赛。省、市、县、乡层层渗透,旨在给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展示自我,促进提高的平台。

  

  存在即是合理的。然而,频繁的高规格比赛是否真正惠及了普通百姓?到底什么是“广场舞”?它的起源和性质是什么?怎样通过舞蹈真正达到健康身心的目的?因广场舞衍生出来的各种经济利益链条是否正在侵蚀百姓的口袋?跳广场舞是“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余“利”?作为文化部门,怎样引领广场舞健康发展?

  

  笔者多年从事基层文化工作,以多次担任组织策划、赛事评委、广场舞主持、辅导创编、领舞演出、亲自教学等实际工作的角度,对其间“利弊”有深刻解读和剖析。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相关主管部门重视,使这种文化现象得以健康发展。

  

  一、广场舞的界定和发展

  

  1.广场舞的起源

  

  古诗经《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中可以看出从原始社会就有了广场舞。舞蹈是情感最原始最终极地表达,最初形成是不受任何外部环境影响而自发产生的情感行为。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推进和文明程度地加速提升,舞蹈慢慢形成了表演性和自娱性两大不同功能。

  

  第一种表演性舞蹈。首先它须有舞台;其次是要有观众,且演员要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在节目质量上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表演内容有情绪舞蹈和情节舞蹈之分。表演人员可独舞,双人舞,三人舞或群舞,在规范性上有一定地审美要求和衡量标准。

  

  第二种是自娱性舞蹈。顾名思义,自娱自乐,它既不受场地限制,又没有难度要求,广场就是“舞台”,路人就是流动的“观众“”,随性而起,有感而发。

  

  2.广场舞的演变

  

  广场舞属于自娱性的舞蹈范畴,但又是与时俱进的。这群以健身为终极目标的中国大妈,在常年锻炼过程中慢慢形成了有领导,有组织,有教学内容,有集体活动时间的群体。为了让队员们持续练习,领头者会在各种视频APP上学习不同的舞蹈,以便分阶段更新所教内容,培养队伍保持锻炼的热度,让团体更具凝聚力。有些能力稍强的团队,还会排几个成型的舞蹈节目,参与社会互动。应该说,这些随时代演变的过程都是一种文明程度提高,是和谐社会的良好体现。

  

  3.广场舞的未来趋势

  

  随着广场舞水平的逐步提高,学员对这种自娱性的舞蹈提出一定的学习需求。由于绝大部分广场舞老师都是业余爱好者,她们没有任何舞蹈基础,动作随意性强,协调性差,动作扭曲变形,培训出来的广场舞队员都有种专属的“大妈气质”。

  

  为了更新内容,她们会求助糖豆广场舞等软件视频,但上传视频者缺少专业水平,动作元素混乱,拼凑性强,肢体疲软,规范性差。但即便如此,也倍受广大爱好者热捧,可见,这群庞大的队伍亟需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整体水平。正确的舞蹈教学可以使女性身姿挺拔,举止优雅,长年坚持可改变气质,举手投足间流露涵养。如广场舞既能收获健康又能收获美丽,且不一举两得?笔者建议政府应在普及培训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二、高规格的广场舞比赛与文化惠民之间的矛盾

  

  比赛的目的是文化惠民,促进提高,初衷是好的。任何比赛都有比赛规则,比赛只有建立在公平的基础上才有能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如规则制定含糊不清,何谈友谊?所以每年比赛完毕,必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1. 演员年龄偏大

  

  “中国大妈”是广场舞的主力军。当然,随着舞蹈多样化地发展,少数中青年人也加入这支队伍。

  

  为了比赛舞台效果,从接到比赛通知第一天开始,部分县市就开始全力找寻优秀年轻演员,大部分年龄都在18---40岁左右,她们都来自本县专业剧团,舞蹈培训机构,各学校和单位文艺骨干,其中真正从事广场舞活动的不到三分之一。

  

  为了符合比赛规则45岁以上的年龄要求,在组织演员的同时,也开始收集年龄45岁以上的身份证,用大部分青年演员代替中老年身份证上场比赛,这一举动不仅为了视觉上有美感,更是为了节目质量,确保拿奖。为此,大部分真正常年从事广场舞推广的领队教师只能一旁羡慕,并为自己本身具备合格年龄,却没有好的舞蹈能力等诸多原因而不能参加深感遗憾。此做法无疑对真正广场舞者爱好者的热情是一种打击。

  

  据了解,不少县市为达到演出效果,以年青人代替中老年上场不在少数,有的干脆全部将比赛任务甩给艺术院校,出钱购买学生节目参赛,这种做法显然不符合比赛的初衷。

  

  2.具体细则跑偏

  

  某参赛作品获全省一等奖。临近上台的十几分钟,导演还在对舞蹈做临时队形和动作上的修改,原因是有评委提出,广场舞要符合广场上起舞的特点,一是动作不能过于复杂;二是不能出现地面动作;三是不能有复杂的队形变化;四是不能有领舞;五是不能拿过大过重的道具。顿时,演员傻眼,导演淌汗。演员手里都举着显然不适合广场舞用的道具,每个编排细节都趋于半专业化,与广场舞评分标准彻底相违背。已临近演出,改,怕是来不及了,况且队形动作改动太大,短时间内几十人的队伍是无法达到动作一致的。最后导演决定象征性地动一下,表示按要求在改。在大家看来与原作品是没有什么区别的,因为近两个月的排练,演员早已将舞蹈刻进脑子里,只能按平时训练的来。评比结果也很意外,此节目居然捧回了一等奖。这无疑是对比赛规则的挑衅。到底还是年轻演员能赢得观众掌声,到底还是有艺术水准的作品夺人眼球啊!

  

  任何导演在创作过程中,会对作品有自己的构思,丰富的队形变化,旋律般起伏的高低造型,不同演员的多层次结构表达,变化无穷的肢体语言,本土特色的舞蹈元素,为凸显作品主题内容而设计的道具等等,这些都是导演为作品服务的常用手法,这也是表演性舞蹈之所以有艺术感染力的重要表现。

  

  我国表演性舞蹈有很多展示平台,有多年成功举办多届的专业比赛“桃李杯”,文联举办的“荷花奖”;有推动文化艺术工作发展的“文华奖”;有推动群众文化工作的“群星奖”;还有全面支持艺术发展的“全国艺术节”;我省也有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的“金凤奖”等等。这些奖项还特别设有专业组和业余组,这些大赛作品运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每年会推出优秀精品节目,这些都属于表演性舞蹈,观众眼里雅俗共赏“雅”的一部分。

  

  而广场舞来自民间,活跃在中老年妇女中,他们都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群体,身体僵硬老化,参与目的是为了健康身心,自娱自乐。即使有幸参与,也会达不到导演要求而中途退出。假如全是中老年或偏中青年队伍参赛,怎能获胜?怎会有如此精彩呈现?这些普通大妈们是否适应如此豪华炫丽的舞台?

  

  广场舞比赛既然有这些硬性评分,为何在评判上依然以艺术效果分胜负?如果摒弃这些艺术手法,一个作品又怎会有如此美仑美焕的展示?遗憾的是,费尽气力参加比赛的年轻人,并没因为拿到省级金奖而感到喜悦,因为奖牌前面有三个字——广场舞。

  

  广场舞在人们心中已经是非专业、老年化的代名词了。

  

  3.活动成本偏高

  

  一方面是参赛节目制作经费较多。任何比赛肯定是需资金支持的。创作采风,作曲编导,演员补助,排练误餐,服装化妆,往来交通等等,一个舞蹈节目下来,总费用可达到几十万不等。如这些钱花在惠民普及的舞蹈培训上,让更多的广场舞爱好者实在受益,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另一方面是活动开支配套有难度。作为政府部门,偶尔会出相应费用来组织赛事,如果有乡镇参与,乡镇会出少量资金用来补贴。至于服装、化妆、交通、等开支就由个人自行解决了。

  

  三、广场舞普及和活动开展的利弊分析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出台,我国老年人是最大受益者。

  

  儿女成家立业,自己有钱有闲,养生保健就成了老年朋友第一大任务。各种娱乐项目的出现让老百姓有了更多选择,饭后百步走变成了饭后舞一舞。舞蹈不仅可舒筋活络,促进消化,燃脂塑形,增强自信,还可以结交朋友,排除孤独,愉悦身心,丰富生活。女人生来爱舞,只是种种原因搁浅,年轻时没能达成的愿望,可趁退休重拾舞蹈梦。可谓一舞解千愁。

  

  广场舞给百姓带来的各种利益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然而,广场舞就真的只有利吗?不!利与弊是相对的,也是共存的。1.占地纠纷

  

  冬天还没过完,某领队就早早来到“自己”的地盘,为的是先到先得。后来的队伍可能不依,公共的空间,凭什么你用得我用不得?有的队伍干脆油漆喷字,将擦不掉的名字永久留在地面,新队老队到底谁先谁后?为抢占地盘大动干戈的事情常有发生,这是一种不文明的现象。

  

  2.噪音干扰

  

  早些年,中国大妈广场舞噪音扰民在网上早有热议。一个不大的广场,隔几步一台高分贝音响,各种节奏感强劲的音乐同时交叉播放,不仅是队伍间相互干扰,震耳欲聋的噪音也让周围散步的人犯晕。兴趣太浓的队员,会不分昼夜,不分时段练习,常给周围居民带来干扰,尤其是家中有学生和病人的家庭,忍无可忍时会造成冲突。过度消耗体能,也会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3.滋生矛盾

  

  三个女人一台戏,一群女人演闹剧。女人爱八卦,张家长李家短,说多了自然祸从口出,内部口角纷争也是常有的现象。

  

  为了刷存在感,很多大妈会过于急迫表现自己优越的一面。一个团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家庭有地位者,儿女有出息者,经济条件富裕者,或舞蹈能力偏强者,明显会受人尊敬,自然形成一个小圈子。那些相貌平庸或社会地位较低者,难免遭受排挤忍气吞声,性格刚烈者会恶语相向大打出手。

  

  为团结大众搞好关系,请吃请喝,礼尚往来,日子长了无形增加开销。看似和谐的团体,个中暗流涌动,以健康身心为目地的舞蹈,往往会因舞蹈之外的事情闹得不得安宁。

  

  4.利益链条

  

  一是商机利用。庞大的广场舞队伍无疑是商家最廉价的人气保障。某些商家会利用大妈们过强表现欲邀请参加所谓的“公益活动”和商业助演。“公益”即无报酬演出,有时还倒贴车费,服装费等。商业助演,商家会象征性付一点茶水费,美其名曰是邀请的“演员”,实际是充当了人气消费,商家也节省了活动经费。演出必定有拿得出手的节目,想节目质量好必定得花时间排练。孙子无人接送,家务没时间做,老伴没人陪,主次不分,家里外头两头忙,也会出现家庭不和谐现象。大妈很忙,却常为这些“演出”乐此不疲,丝毫不觉得被商家所利用。

  

  二是变相旅游。旅游市场早就盯上了广场舞队伍这块大肥肉。以组织广场舞比赛为由的各种赛事是名目繁多,枚不胜举。国际性的,国家级的,香港的,韩国的。荣誉证书一个比一个精美,级别一个比一个权威。除此之外,他们会利用政府部门领导、舞蹈协会负责人,当地圈内有影响力人士,或直接联系人数较多的领队等,通过电话,邮件,微信传送比赛资料,将尚未确定或只有大致框架的活动说成全国性的赛事,让爱好者觉得此活动绝非一般,是一次圆梦之旅。因地点不同,赛事加旅游费用一般3000元10000左右不等。当然,组织者和领队是免费的,还可以根据组织人员的数量一级级提成。这是旅游机构给广场舞带来的乱象,值得大妈们提防。

  

  四、打造广场舞队伍发展平台和模式

  

  1.广场舞《荆州动起来》起了引领示范作用

  

  广场舞《荆州动起来》结合促进城市发展的理念,创作的词曲积极向上,节奏感强,且动作简单易学,每支队伍可根据自己不同创意进行简单队形编排。值得注意的是,此舞蹈是在政府部门统一指挥下,32000人同时进行的全民展演活动。每位普通群众就是演员,所处之地即是舞台。规模之大,人数之多,场面极为壮观,曾创造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广大百姓既享受了参与的乐趣,又没有因分出谁胜谁负而产生压力,这种展演而非比赛的模式才是未来广场舞真正健康发展模式。

  

  2.各社区与群艺馆,文化馆(站)相互协作,同抓共管

  

  将所有广场舞队进行造册登记,便于统一指挥管理。指定双方具体联络人。划分活动区域,避免纠纷。规定活动时间,避免扰民。节假日可适当组织队伍在本社区进行简单活动展演,以促全民提高。

  

  3.文化部门的任务主要是辅导

  

  一是外请专业教师创作培训。选择时代强音或积极向上的乐曲,或结合本地非遗的民间音乐和舞蹈元素上开展创编。针对社区广场舞领队和骨干进行教学。舞蹈编排既要适合中老年(中青年)身体特点,又要在动作上有相对规范性。从成品舞或舞蹈组合上着手,从简单易学又不失美感上下工夫。

  

  二是文化业务干部或本地舞蹈精英,以点带面,通过自身培训后下到乡镇,对广大广场舞爱好者进行“地毯式”培训,有效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总之,文化系统作为一级部门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对这种迅速蔓延的文化现象加强引导和管理,有效提升整体水平的同时,防止舞蹈之外经济利益链的侵蚀,让惠及百姓文化生活的娱乐方式扎根中国土壤,正确、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作者介绍】:田云,监利县文化馆副馆长。

  

  

(编辑:陈斯莹)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