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家迎莫愁,人人说莫愁。莫愁歌一字,恰恰印心头。——题记
“莫愁村里走,千年不识愁”。周末,天气晴好,约三五好友,慕名一游莫愁村。徜徉在如画的古街,数百种老味道美食唤醒味蕾,恢弘的仿古建筑带来强烈视觉震撼,各种民俗风情表演使内心陶醉,使人忘记烦闷和忧愁。回归自然,远离城市喧嚣,脱离朝九晚五的定律,卸去压力,心境一下变得宁静平和。
莫愁村位于“长寿之乡”钟祥,有湖北民俗民艺第一村的美名,据说,是莫愁女家乡的遗址。友人介绍,它是一条类似武汉户部巷的美食街。这个比喻当然不够贴切,莫愁村显然更具魅力。这是一个富含深厚文化底蕴,有格调、有情怀、有温度,适合品小吃、赏美景、看大戏、享文艺、淘宝贝、体验民俗、感受多元文化、消磨时光的妙处。
莫愁村是吃货们的天堂
莫愁村汇聚了近50余家非物质文化饮食老店和10大传统作坊。无论是糖人儿、老酸奶、老冰棒、风味冰淇淋,还是酥饼、姜糖、喜饼、焦切、麻花、南瓜糕,皆取材绿色环保原生态,制作精良纯手工,味道与儿时的一模一样,勾起太多回忆,使人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惊喜与感动!
除了稀罕这些小零食,还可品尝到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种特色风味美食。蟠龙菜、才子面、烤鸭肠、卤蛤蜊、手工面筋、云南米线、广东肠粉、特色猪蹄、降龙爪爪、驴肉火烧、长沙香肠、重庆火锅、湖南臭豆腐、恩施炕土豆、成都冷串串等,技法独到,工艺考究,色香味俱全,都挑拨着游客的味蕾,尽显舌尖上的诱惑!
走在肆意飘香的美食风情街,肚子便不争气的咕咕叫起来,看看时间,不过刚到中午十二点。友人提议,各样少买一点,多买几样,分着吃。大家都说好。于是,一行人立马两眼放光地向各摊位搜寻。不一会儿,桌上就摆了好几盘,吮蛤蜊,嗦鸭肠,撕猪蹄,吃才子面……看每个人的表情,是无需言语的满足。
几个大学生模样的美少女走过,青春洋溢,煞是惹眼。她们一边说笑,一边用勺挑吃酸奶。那人手一瓶的酸奶我是认识的,攻略上有介绍,是莫愁村的“网红小吃”——问君老酸奶。时近冬至,我们这群奔四的人对冷饮美食也只有心生羡慕的份儿了。
静和我不约而同看上了“石桥豆腐”家的豆腐花。她吃咸的,我要甜的,各来一碗。色泽嫩白,味道醇香,入口即化,我俩肆意品尝。就这样,这种尝一点,那种品一口,大家很快就饱了。临走前,一位友人还特地买了莫愁村的特产木锤酥和水果蜂蜜酥,那是带给孩子的礼物。
莫愁村是摄影发烧友和旅游爱好者的聚集地
莫愁村依山傍水,青瓦白墙,亭台楼阁,真是一步一景。随便一瞥,哪哪都能迷了你的眼。徽派建筑古香古色,地上随处可见交错排列的青石板,墙上镶着透出时代气息的石磨、老画像、陶陶罐罐,屋檐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油纸伞、木秋千,仿佛下一刻就会遇到《雨巷》中那个结着愁怨的姑娘……沿街慢行,两旁有不少四合院,飞檐斗拱,朱漆大门,明清风格。还有古井、锣、鼓、算盘,老式的木家具、瓷器、竹篮、竹椅、风琴、钟表、自行车、缝纫机……斑驳老旧的砖墙上,疏密有间、错落有致地垂吊着些不知名的藤蔓,在微风中摇曳,像在诉说着缕缕诗意。原汁原味的古朴遗风仿佛带我们穿越到古代。
一路走走停停,途经莫愁村中心古戏楼,台下已聚集了一大圈人。凑近瞧,只见六、七个身着漂亮民族服饰的青年男女正表演着竹竿舞。当地人热情地介绍:这里每天下午三点都会有民俗表演。见时间尚早,我们便台下就坐,盖碗品茶,仔细欣赏。竹竿两边各蹲2个人,每个人双手平握竹竿末端,按“开、合、开、合、开开合”的节奏张合敲打着竹竿,舞者随着竹竿的张合,两脚不断上跳下踏,做出各种美妙的动作,舞蹈颇为热烈,引人入胜。围观的游人们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个个跃跃欲试,纷纷来到中央,跟随舞者一同体验。善解人意的“莫愁女”特地放慢了竹竿的开合节奏,两位舞者也轮番耐心示范,终于,连五岁的孩子和六十多岁的老人都掌握了动作要领,众人们纷纷独立完成了竹竿舞。虽然动作稍显笨拙,但重在参与,他们勇于尝试的胆量和用心做到最好的执着赢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与喝彩。
下午三点,民俗表演准时开演。以歌伴舞《江山无限》开场,之后是舞蹈《莫愁谣》,颇具民俗风情。精彩的演出,悠扬的歌声,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赏。我们嫌看得不过瘾,便徒步登上观景台(据说,这是莫愁村最高的一座楼,其实不过才五层)。在观景台顶楼,可从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观看到莫愁村的全貌。放眼望去,看不到钢筋铸成的高楼,唯有熟悉的街巷市井,远远近近目之所及是无数个飞檐画角,更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和罗星棋布的村庄。登高望远,顿感胸怀辽阔。
莫愁村是文艺青年的心头爱
等不及听荆楚地方戏曲,同伴们迫不及待催我去游文艺街。光听这名字就能想象出沿途风景的雅致。时光旧影、老屋回声适合怀旧;莫愁伞铺、莫愁风铃、祥云阁、珍珠港、哈尼部落适宜闲逛;金胶卷、流金岁月、魔幻迷宫更适游玩……风景太多,惊喜太多,眼睛哪里看得过来?
趁同伴专注拍照的空,我偷偷溜进店铺,寻找有意思的小物件。不经意间,发现缀有漂亮羽毛和彩色的珠子、富含传奇色彩的捕梦网。捕梦网源自古老的印第安,印第安人相信捕梦网具有超凡魔力,将它挂于床前,可过滤梦境,不仅能捕获美丽的梦幻,获得力量与智慧,还能让恶梦困于网中,并随清晨的阳光而消逝。我心想,女儿肯定喜欢,便悄悄用手机拍下照片,计划着下次带她来玩时,由她自己选。
莫愁伞铺里,清一色是竹骨、皮纸面的油纸伞,散发出淡淡的桐油香。油纸伞有的摆于柜台格子间,有的撑在地上,有的挂于房顶,共有百余种。我摸摸这把,看看那把,每把伞都制作得那么精致、漂亮,完全分辨不出哪一把才是最美的。伞面上那些花卉、风景似乎都有某种摄人心魄的魔力,让人移不开眼,心生欢喜。
目光被古朴神秘的色彩所牵引,我情不自禁走进一处后院。院中央,藤制的茶几上摆着一套淡青色茶具,茶几旁边放着几把藤椅和用树根做的木凳。每张椅凳上都有一个色彩艳丽的坐垫,与古朴的藤椅正好相得益彰。坐垫是用百家布做的,九层花瓣的花朵形状,眼熟得很,跟小时候母亲亲手为我缝制的那个一样。阳光洒在院落里,照在青色的石板上,落在温润的陶瓷花瓶上,洒在圆形、盾形、针形的绿植上……刹那间,我有些恍惚,感觉周身也被某种温暖的光包裹着,疑是身在梦中。
同伴们终于寻着我,引我去看一面“墙”。这是一个颇具特色,用原木做的许愿墙,墙上挂满了五颜六色、形状不一的祈愿符和风铃。细看,大致有合家欢乐、心心相印、一生平安三大类。每个祈愿符的背面,有善男信女们虔诚写下的美好憧憬和祝愿,如“祝年年进步,高考顺利!”“祝工作蒸蒸日上,前程似锦!”“身体健康,平安顺心!” 还有不少煽情的:“不负春光不负卿,遇见最美的自己,遇见你。”“春夏秋冬一起过,从校服到婚纱,一房两人四季。”“快乐的小二货,你是我永远的宝!”。这些或朴实或华丽的祝福,皆是发自肺腑的真言,自然能轻易地直抵人心。我在心中默默祝愿,愿所有的梦想都能成真。
除了这些,还有许多其他有意思的物件:儿时玩具、木桃剑、风铃、陶器、玉石、手鼓、旧式钟表、雪花膏、旗袍等,品种多,样式全,这些在大城市里不太容易找到。
“世间的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不是闲事?既是闲事,何妨闲适?”莫愁村里还有不少具小资情调的咖啡馆、酒吧和书吧,是消磨时光的好去处。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偶尔,也需要积累、沉淀与释放。这种慢节奏的生活体验,适合洗涤喧嚣,抚慰心灵。
莫愁村有很浓的文化氛围,仅可供游人阅读的地方就有新华书店、蘭台书吧和余秀华书屋。其中,秀华文学艺术馆最为醒目。艺术馆入口处竖立着一面白墙,上面嵌着两个黑边黄色的立体大字——“无畏”。
友人戏娱:“无畏,你就做不到吧?”我笑了。要知道,余秀华之所以 “无畏”,并不是因为无知,也不是因为她更勇敢,而是源于她的不幸。余秀华不仅自身残疾,还有过一段不幸的婚姻。当她倾家荡产与那个不爱她的老公离婚后,竟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所嫌弃。余秀华的诗更不用说,被许多人所不理解。试问,没有美貌,没有健康,甚至没有体验过温情和爱,有什么可失去的?既然没有什么可失去,又何来畏惧?
但我私认为,余秀华终究是幸运的。她幸运地生活在中国和平年代,生活在充满和谐、友爱、对弱势群体给予诸多关怀、鼓励和帮扶的社会,幸运地生活在这个鼓励个性发展、包容多种风格并存的文学创作环境中。更加幸运地是,她因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而一炮走红。就是这样大胆、粗犷、野蛮、个性鲜明的诗,使她从一介农妇成为一名诗人,并成长为钟祥市作协副主席。她终于不必再为一日三餐而烦忧,可以安心创作,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必说,我自然更是幸运。平凡如我,却拥有太多:幸福的家,健康的身体,稳定的工作,还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旦拥有这么多美好,谁还能真正做到“无畏”?好在,无论是余秀华的“无畏”,还是我的“有所敬畏”,都被社会所兼容和认可,我和她也都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和期盼,并坚信,通过自身修炼和成长,一定能远离忧愁,快乐生活。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告别莫愁村。同去的友人,一个是地道的吃货,一个爱好摄影,一个酷爱研究建筑设计,一个喜欢搜寻各种有趣的小物件,大家各有所得,均不虚此行。只是,依然留有遗憾。透过车玻璃,静看向窗外,低声喃喃:还没来得及欣赏盛大的篝火晚会,还没来不及看明显陵,还没来得及拍莫愁湖……是啊,还有遗憾,还不够完美,但不完美何尝不是一种美丽?
莫愁村,只有去过的人才懂得它的魅力。莫愁村,我们一定后会有期。
【作者介绍】:李燕玲,中华精短小说学会会员,湖北报告文学学会会员,新锐作家。散文和微小说发表于《中国岚文学》《当代文学》《精短小说》《微篇小说》《国际日报》《苏北快报》《昆山日报》《华文小小说》等,作品多次获奖并入选《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6》《微篇小说年度佳作2016》《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7》等。中国微篇小说100强,“远进书法杯”中国首届微篇小说争霸赛荣获银奖。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