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之瑰宝,仅存三把
此鹿角椅系故宫仅存的三件鹿角椅之一,制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椅高131.5Cm,宽92Cm,纵76.5cm,座高53.5cm,背高78Cm。此椅造型别致,四条腿用四条鹿角制成,角根部分作足,其自然形态恰好形成外翻马蹄。前后两面椅腿向里的一侧横生一叉,构成支撑坐面的托角枨,两侧面用另外的角叉作榫插入,形成托角枨。坐面用黄花梨木制成,呈扁平葫芦形,前边沿微向内凹,外沿用牛角包嵌成两条横向素混面,两条牛角片中间嵌一道象牙细条。坐面两侧及后面的边框上,装骨雕勾卷云纹花牙,再上即为靠背扶手,系用一只鹿的两只角做成。两支角的根部,还连在鹿的头盖骨上。正中用两支两端作榫的角把坐面和两支作椅圈的鹿角连在一起。椅圈的角从搭脑处伸向两边,又向前顺势而下,构成扶手。椅背两支竖角之间镶一块红木板,上以隶书刻乾隆帝题诗:
制椅犹看双角全,
乌号命中想当年。
神威讵止群藩詟,
圣构应谋万载绵。
不敢坐兮恒敬仰,
既知朴矣愿捐妍。
盛京惟远兴州近,
家法钦承一例然。
乾隆壬辰季夏中澣御题
此椅还另附脚踏一只,长60厘米,宽30厘米,高12厘米。四足用两对小鹿角制成,角分两叉,主叉作支,侧叉作托枨,两侧托角枨也和椅子一样,用其它鹿角叉作榫安装,踏面外沿亦用牛角包边。
另外两件分别制作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和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其中1762年的那把通高104.5Cm,宽103.5Cm、纵78.5Cm,座面高42Cm,背高62.5cm。主要构件均为鹿角制成,椅背的孤形圈为两只整鹿角,靠前及椅腿等部分以小鹿角若干拚接而成,接榫处有包铜镀金凿花蝙蝠形面叶。椅坐面呈现椭圆形,以鹿角做边框,上铺紫檀木板。足下带托泥,也用鹿角制成。椅背正中上侧嵌象牙板一块,板上刻乾隆帝提诗:
猎获八叉角,良工制椅能。
由来无弃物,可以备时承。
讵是仙都遗,从思家法承。
䕫夔成椅侧,棣棣慎居兴。
休断形犹曲,丰尖柔足征。
底须七宝饰,朴素审堪称。
乾隆壬午仲秋
乾隆二十八年的那把通高127Cm、宽80Cm!、纵79.5cm、座高41Cm、背高86Cm。椅坐面四周以两支大鹿角作架,上架檀木框,框内镶板,构成坐面,坐面呈三角形,前部尖窄,后部宽大。两侧则用两支小鹿角栽在椅面上,形成抉手,扶手前端配光滑润手的木把。椅下部以大角斜生的枝叉与底部托泥相衔接,形成椅腿。托泥用料厚重,使椅子更显端庄素雅。厅背以两支大角向中间交互充叉,中镶檀板,木板中心浮雕圆环,环内以隶书字体刻乾隆御制诗:
大狝年年幸塞沙,
诘戎深意荒詟遐。
虞人惟许献三杀,
匠氏因教制八叉。
既朴而淳供憩息,
匪雕以饰戒奇邪。
昭哉白水钦前迹,
鄙矣青毡诩旧家。
乾隆癸未夏六月御题
超越奢侈:满清政治传承之载体
满清入关以前,是个以狩猎和采集为生的“马背上的民族”。他们能骑善射,骁勇善战。入关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大肆宣扬其“以弓矢定天下”的宏伟业绩,强调“居安思危”,“下马则亡”的思想,把踦射武功作为家法、祖制,要求后代矢志不忘。清统治者年年组织到塞外举行大规模围猎活动,寓武功训练于围猎活动之中。后代皇帝都把行围打猎所获鹿角制成鹿角椅,既炫耀了自已谨遵祖制之功,又将其作为教育后代的教具。由此可见,鹿角椅的制作,始终充满着强烈的政治色彩。清代自顺治入关至嘉庆,除雍正未做过鹿角椅外,其余四个皇帝都做过鹿角椅。自道光以后,由入帝国主义的入侵,加上统治阶级的腐败,行围狩猎活动基本名存实亡了。
据有关史料得知,盛京曾珍藏清太宗皇太极的鹿角椅,承德避暑山庄曾珍藏着康熙帝的鹿角椅,故宫珍藏着乾隆和嘉庆的鹿角椅。清末,由于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劫掠、破坏,清宫旧藏的鹿角椅大部失存。这里介绍的鹿角椅,是我国仅存的三件,在清宫古旧家具中,是极为珍贵的品种。
宣明典居,鹿角椅仿制高手
凤毛麟角,稀者为贵。以制作紫檀黄花梨家具而称雄业界的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经长期对故宫珍藏的鹿角椅细致地观察和研究,已全面掌握了原清宫造办处鹿角椅制作的全套工艺秘笈,还根据相关资料,查找到了当年参与制作者的后人。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其总经理傅军民先生的努力,已找到一家年产野生驯养鹿角生产基地,年产量达100对鹿角。
目前,国内外收藏界人士要想获得一把惟妙惟肖的、比黄花梨仿鹿角椅珍贵百倍的真鹿角仿乾隆鹿角椅,唯一的出处,便在北京宣明典居古典家具公司。
这正是:
惜日清室传承物,
如今藏家把玩品。
汉唐社稷早姓公,
弩马骑射一座椅!
丁亥年腊月纪周书
作者:汤纪周
(编辑:陈斯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