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湘客
张之洞与湖北人有缘,镇守荆楚大地十九之久,政绩斐然,乃至教育、军事、堤防。值得一提的是:汉阳兵工厂的诞生,注灌了张之洞的满腔爱国热情。
汉阳兵工厂是张之洞督鄂后,主持创办的在全国叫得响的军工制造企业。原名湖北枪炮厂,后改称汉阳兵工厂,于1892年动工,1894年建成。
历史追回到1890年3月16日,张之洞致电海军衙门,就在湖北建兵工厂事宜进行商议。因为湖北大冶县生产大量铁、铜矿石,而江西省萍乡又盛产煤炭,如联合成立“汉冶萍公司”,较好地解决了煤与铁矿的原料问题。3月19日张之洞的想法,朝廷准奏:批准将枪炮厂设于湖北。
兵贵神速。张之洞确定与省府武昌对岸的汉阳为厂址。
当朝以为需要用三年时间才能建成,没想到张之洞仅用了两年时间,就完成了购地、筑基、修堤造路到开炉,还修了一条由铁山到江边石灰窑全长18公里的铁路,用于运输矿石。堪称:湖北第一条铁路。
好事多磨。1894年6月14日,制枪厂不慎引发大火,房屋设备毁于一旦。张之洞不为艰难,再次上书呈奏:扩厂重建,改换机械,增制无烟火药等。
朝廷再次予以批准。
重建的汉阳兵工厂,于1895年8月开始小批量,用不惜巨款从德国购买了先进的制造连珠毛瑟枪和克虏伯山炮等成套设备,生产出汉阳式79步枪、陆路快炮、过山快炮,都是当时较为先进的军事装备。“汉阳造”是按1888德式7.92毫米步枪的图纸,用无烟火药和铜镍合金被甲弹头制造而成。定名:“88式步枪”。人们根据厂址所建的地域习惯,通俗称为“汉阳造”。1896年共生产“汉阳造”1300枝步枪。
抗日战争开始后,这杆诞生于清末的“汉阳造”步枪,成为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都大量使用“汉阳造”。而且该枪的生产线一直持续到1944年。
张之洞虽然没有看到,他亲自创建的汉阳兵工厂,所生产出来的枪枝弹药和山炮,让前线战士捷报频传,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一直打到日本投降,历史证实了张之洞的功德无量。
在枪枝弹药奇缺的抗日战争时期,参战军人能配发一枝“汉阳造”,真是捧着后脑壳喜出望外。我们在影视中老是看到红军、八路军将士,背上少不了背一把大刀,一首烩炙人口的军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唤醒多少热血青年奔赴抗日的战场。
也就是说“汉阳造”,是中国军人与日军白刃战中,能抗衡“三八”大盖,刺刀见红的武器之一。“汉阳造”装上刺刀,全长1480MM(刀身39.5M),重约0.566千克,刺刀式样为单刃偏。而鬼子使用的“三八”大盖从刺刀尖到枪托底部是1675MM,在肉博战中我军不占优势。
由于我抗日将士配发的子弹不多,弹袋上别的满满子弹,是用树杆或高粱杆以假乱真地虚张声势,迷惑敌人的一种方式。现代人没有经历那场惨绝人寰的日军侵华战争,只是在教课书,历史博物馆和爱国影视片中看到的壮烈场面:一般和敌人刚接上火,打得最为激烈的关键时刻,冲锋号就吹响了。阵地上的最指挥官,大喊一声:冲啊!顿时杀声如雷,一场白刃战惨烈演义。
日本军有狡诈的一面,也有愚蠢的一面,无论听到任何一方吹响冲锋号,一旦短兵相接,哪怕枪膛有子弹,也要退膛后才开始白刃。
“汉阳造”步枪虽然威力大,但工艺粗糙,准确度不高,可靠性能也差,经常发生卡壳,击针断裂,枪管发软,枪身和刺刀短,不利于拼刺等问题。老战士戏称:烧火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钢质的冶炼技术尚未过关。由于大刀使用方便,战士习惯有用大刀向敌人大砍大杀,胜利总是以牺牲很多人的代价而换取。
国产“汉阳造”前后生产了将近半个世纪,总产量约在108万枝以上,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用量最大的枪枝型号。
张之洞督鄂19年,成就了武汉的发展,武汉也成就了张之洞的事业:你主修的京汉铁路,为武汉成为全国工业基地作出了最初的奠定;你开办的汉阳兵工厂,是当年抗击日军的重要武器之一;你督办武汉大堤防,大兴教育之风……你的足迹丈量了整个荆楚大地,功绩不仅仅是这些。
你虽然走了,知道好歹的湖北人为了记住了你,在你当年修筑的汉口后湖长堤旁边,建了一座“张公祠”;又将长堤称为“张公堤”;将横堤称为“张公横堤”。1931年一场洪水,将张公祠冲得无影无踪,但张公堤却一直屹立到今天,历经百年,依然威严地守卫着大武汉。
落后就挨打。在习总书记强军思想指引下,国防建设异军突起,如日中天,中国人民不仅是站起来了,富起来了,更重要的是强起来了。追根溯源,不忘初心,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没有张之洞对军工的重视和研发,至少中国人要强起来的步伐要缓慢一些。
张之洞,湖北人民想念你。
作者简介:
曾克平(笔名:湘客),湖南华容人,自幼随父迁徙湖北监利,现居石首。出版散文集七部,长篇小说五部。发表文学作品2000余篇,获奖作品二百多件(次)。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当代微篇小说作协会员。个人辞条已录入湖北省作家辞典、中国散文家辞典、石首市文化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