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艺之音
吊一锅浓浓乡味
2019-08-12 15:14:31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所谓吊锅,就是一种带有耳袢的小铁锅。过去,一直是乡下特别是山里人所特有,它的流转空间极为有限。如今,城里也开始雨后春笋般逐步兴起这个农家产业了。这个支愣着两只耳朵,有点憨呆有点土气的铁锅登堂入室到了城里,再用原来的名字,显然不合时宜,于是,文人墨客们就赋予它“吊锅”的雅称。

  

  在故乡地坪河,乡亲们都管它叫“炉子锅”。这种锅有两种用途,春秋时节,它被放在加满炭火的炉子上作为火锅使用,其时,它的位置是饭桌之上;而一旦到了冬季,它就会被加上一个半弧形铁袢,置于火塘之中,作为吊锅使用。过去,地坪河的家家户户都会在堂屋或者火房内挖出二尺见方的火塘,三面铺以条石或围以青砖,不高,也就一两层砖的样子。火塘中央的梁上悬挂一根木质或铁质的挂钩,木质的带有滑杆,可以自由梭动调节上下。铁质的多为铁链,钩子亦可随意挂在任何一环,它们的功能就是根据锅里菜品的生熟程度,使吊锅始终处于一个适当的位置承受适当的火力。

  

  吊锅,在故乡地坪河可谓历史悠久,有据可查的就是祖父辈口口相传至今。记得我们小时候,地坪河的冬天清冷得出奇,房前屋后的水塘都结了厚厚的冰凌,上面可以行人。这时候,人们都离不开火塘和吊锅。他们边围着火塘取暖,边用铁罐煮饭吊锅做菜,一家人围在一起拉家常、品饭菜,有时候还来点小酒,其乐融融也。

  

  地坪河物产丰富,河鱼野味、山珍地菇、腊肉豆腐、白菜萝卜、大蒜腌菜等等,随便几样皆可入锅,一锅乱炖味道好,人们不在乎锅里的内容,要的就是这种享受快意的火热生活过程。

  

  吊锅之下的火塘,多以松木、杂树蔸子为燃料。还未入冬,人们就会早早地在自家的自留山上伐些不能成材的歪树,把它锯成一截一截的,劈开、码好、风干,树蔸子也是平日就挖好了的,经过了半年或一个季节的翻晒,早已干得没有一点水分。松木本身带有油质,易燃且有一股自然的清香,故而,它与吊锅里那浓郁得化不开香气融合起来,让一屋子都充满了诱人的味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家的吊锅大都卸了铁袢,反扣着挂在土墙的一颗钉子上,里里外外布满了一层铁锈,有的甚至长年没有使用。后来,日子好了,吊锅又发挥了它的作用,而且,长年黑漆油亮的,像是向人们炫耀着它的滋润。吊锅里面的内容是没有定式的,可单一可丰富,如果女主人是个讲究的人,那她一定会巧手精心把吊锅做出花样,用料搭配、颜色组合都让人赏心悦目。那绿莹莹的是青葱韭菜;红艳艳的是熟透了的灯笼椒;黄澄澄的是蛋丝、蛋饼;白生生的是水灵灵的嫩豆腐;粉嘟嘟的是肉糕;青幽幽的是刚刚经霜的白菜。遇到这样的吊锅,没有人不眼放红光,有时候,恨不得连舌头都吞下肚里。

  

  冬日,是地坪河农闲季节。忙了一年的乡亲就会在这个时候适当休整,亲朋好友、邻里之间相互走动,串门叙旧拉家常。每当有客人或乡亲到来,主人便会备上比平时更加丰盛菜品,挂上堆得满满的吊锅,煮得一屋子喷香。有盛情的还要烫一壶好酒,大家围着火塘落座,吃得满头大汗,喝得酣畅淋漓。人多筷密,你来我往,吊锅在吊钩上晃晃悠悠,欢声笑语向屋外恣意飘荡,像酒一样浓烈的亲情、乡情弥漫在村子上空,流淌在家家户户。饭毕,主人还会泡一壶好茶,端上南瓜籽、炒花生、苕果等让客人们边吃边聊,挖古、侃神,天上地下,五湖四海的奇闻趣事都可以成为人们的谈资,直到客人们尽兴方归。

  

  小时候,我们最盼望家里来客人。客人来了,我们这些小伢就像得到了肉骨头的狗子,满垸子疯跑。玩野了,疯累了,家中吊锅里的香味也一路打着旋儿飘进那爬满馋虫的胃里,坐到吊锅旁边,无视客人的斯文兀自大快朵颐,直吃得小肚儿溜圆。

  

  吊锅虽简陋,却盛满了浓浓的情意。那平日里备好的食材哪一件不是家庭主妇们精心伺弄的结晶?她们把时光岁月揉进了肉糕丸子,把祝福心愿搁在煎饼里头。千般柔情万般滋味,都浓浓地煮在吊锅里,那化得开的是满屋子的香味,化不开的是那难以释怀的深情厚意啊!

  

  浓浓的情意催生浓浓的亲情。吊锅出现在地坪河的时候,也就到了万家团聚的日子,一家人无论是在外工作、读书或者打工的,这个时候都像候鸟归巢,扑凌着翅膀飞回来。此时,火塘就成了他们的故事场,那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就像炉火越烧越旺。

  

  春节期间,我坐在堂哥的火炉前品尝他为我们精心准备的吊锅,堂哥问我,精明和细超你还记得不?我说,记得的,记得的。呵呵,他们都到城里开吊锅店了,据说还赚了不少钱。堂哥有些黑黑的脸上此时放出了红光,我似乎读出了里面太多太多的内涵,因为我和堂哥都知道精明和细超的故事。

  

  精明和细超是兄弟俩,精明精细超梗。俗话说,“一娘生九子,九子九般形”,同是一母所生,性格却大相径庭。尽管差异大,可能是阴阳互补吧,两兄弟合得来。俩人的父母长年多病,有点钱就扔进了药罐子,所以精明再精那日子过得也还是“睡猪槽盖凌冰——没有一头热人”。俩人老大不小了都没找上媳妇,其他季节还好,一到冬天俩人就赖火塘。母亲心疼柴火和电费,不好说精明就催细超,说,细超,还坐么事,困醒(睡觉)。细超颈一梗,说,困着有么事做哇?父母一听,知道俩人有意见,要给他们说媳妇了,于是到处托人做媒,好不容易给俩人都找了个媳妇成了家。这下可好,俩人一吃完晚饭就搂着媳妇各自回房睡觉了。母亲又说细超,这么早就困醒,坐一下。细超说,坐着有么事吃呀?这个,在地坪河成了经典笑谈。

  

  父母觉得两人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就决定分家,好让他们各自把小家经营好。家是分了,四壁空空,几年也不见好转。有一次,精明家来了两个客人,就把细超的碗借了,到吃饭时细超靠在门框上嘟嘟咙咙地跟邻居说,你看我哥做的么事人家?来两个客跟我借碗,害得我用葫芦瓢吃饭。邻居一琢磨,差点把刚刚扒进嘴里的一口饭喷了出来。

  

  我们在不住的笑声中把精明和细超的故事又回忆了一遍,堂哥说,就这俩货,现在过得不比你差啊!唉!你们那点挨工资,连房也买不了,他们却都在城里买了别墅,滋润着哩!堂哥望了望我,又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当年,地坪河哪个不为你骄傲啊!

  

  尽管故乡不再视我为唯一的骄傲,但我却为故乡而自豪!故乡在变,故乡的人更在变,她的每一位子民的视野都已经越过了那窄窄的峡谷,放眼五湖四海了!我希望故乡的山水越来越美丽动人,故乡的人们越来越富足幸福!只是,我觉得,不管怎么变化,千万不要把故乡的“根”变没了!这“根”到底是什么,我一时也说不清楚,或许,它就是地坪河的吊锅,浓浓的、酽酽的一锅汤吧。我想,只要这锅浓香四溢的汤在,不管游走多远的人也会被它吸引回来。亦如此,尽管我已一步一步地远离故乡,但每年春节期间,我总要回故乡地坪河呆上几天。除了中国特有的人伦因素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由,那就是脑海里始终根深蒂固地吊着一锅热气腾腾、浓香扑鼻的火锅和那一锅浓得化不开的乡味……

  

  作者:郑能新,笔名海滨,湖北英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家协会全委委员。现为黄冈市文联副主席,黄冈市作家协会主席。已发表、出版文学作品200余万字,有40多篇入选《小说选刊》、《读者》、《新华文摘》、《短篇小说选刊》等国家级选刊、选本。有多篇作品被选入大、中学生课本、课辅。有作品被介绍到海外,曾获“西班牙华语小说奖”、“孙犁文学奖”、“吴伯萧散文奖”、“徐霞客游记文学奖”以及中国小说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文学基金会、全国政协、国家文化部、国家林业局、国家旅游局、中华全国总工会等单位文学大奖50多次。为“湖北省政府专家津贴”获得者,曾获“湖北省文联系统十佳青年文艺人才”、“湖北省宣传文化系统‘七个一百’百名文学人才”称号.

  

  

(编辑:卜居)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