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晓光:换个角度看世界
2018-01-21 09:45:51
来源:今日湖北

□本刊记者/寒冰
人物简介:
郝晓光,1958年出生于上海,男,汉族,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理学博士。现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十三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考察队员。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出版著作四部,发表论文80余篇。
2013年9月,郝晓光博士主编的《竖版世界地势图》正式出版发行,在这之前的400多年里,中文世界地图都是以横版的姿态一统天下。新的竖版地图克服了传统世界地图适合表达东、西半球而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横向地图思维模式。
由“横”到“竖”的艰辛
今年55岁的郝晓光完成了由“横”到“竖”的世界地图测量与研究,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这幅大名鼎鼎的《竖版世界地势图》。它以一种睥睨世界的姿态静静地高挂在墙上,在一片湛蓝的背景中,陆地和海洋错落有致,地势起伏灵动逼真,海沟海岭毕现。“图中的地形地貌采用全数字化高程数据计算生成,不掺杂人为的描绘成分,精确得一塌糊涂,漂亮至极。”郝晓光抚摸着它,犹如稀世珍宝。
这张《竖版世界地势图》只是郝晓光绘制的“三横一竖”《系列世界地图》中的南半球版。早在2002年8月,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就已经绘制完成,但直到今年9月才得以出版其中的一张竖版地图(即南半球版),并且只能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
对此,郝晓光却显得特别淡然。“哥白尼手摸着散发着墨香、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然后就死了。很多好作品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被人认识和接受。”郝晓光说,“等上十几年算什么,我已经很幸运了。”
“有思想”在中国还不是个褒义词,而是“爱出风头”的同义词。“有思想”被认为是“主流科研”的“叛逆”,这种人不仅自己“倒霉”、拿不到经费和项目,甚至有可能给所在单位带来“灾难”。
事实上,这十几年路并没有郝晓光所描述的那样云淡风轻。《系列世界地图》彻底颠覆了人们看世界的传统观念,这意味着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非议和阻力。从2002年起,郝晓光便开始了漫长的解释说服工作。
11年间,他为了这四张世界地图曾数百次从武汉赶往北京,踩平了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的门槛,只为获得一张出版“准生证”。郝晓光告诉记者:“我们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和行政命令,除了受到讽刺挖苦什么都没有。但这个作品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让很多原本反对我们的专家在了解后都纷纷爱上了这个作品。”
即使专家和部门官员在私底下都为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叫好,但正式出版又是另外一回事。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图,更承载着复杂的政治含义和文化情感,郝晓光面临的是一堵无形的高墙。“我国体制内从事地图测绘、设计、编辑、制作的研究院、出版社那么多,怎么可能由一个非地图设计制作部门的个人来策划、设计、制作世界地图呢?”这条路,郝晓光走得异常艰难,但却锲而不舍地始终在路上。
或许正是靠着这种执著的推广,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甚至开始“漂洋过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于2010年发布的《中国北极战略评估》报告中,以较大篇幅采用了郝晓光编制的《系列世界地图》,清晰标出北极航道与中国的地理关系。而彼时的《系列世界地图》仍未在国内正式出版,直到发生一个大事件——三沙市的成立。
国家于2013年推出了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首次将南海诸岛同比例展示出来,全景展示了我国的陆海疆域。《竖版世界地势图》出版后,郝晓光感慨道:“我们是搭了三沙市成立这辆顺风车,否则很难出来。”
横“切”地球的美与精确
实际上,目前国际通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个版本:亚太版和欧美版。我国现在通用的亚太版以太平洋为中心,以东经150度为中央经线、西经30度为左边经线和右边经线。而欧美版则以大西洋为中心,以0经度为中央经线、西经180度为左边经线、东经180度为右边经线。
然而,即使亚太版和欧美版结合起来,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世界地图上存在的问题。“亚太版和欧美版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其投影方法采用经线分割地球仪,就好比将一个苹果纵向切开,是一种‘经线世界地图’。‘经线世界地图’的缺点在于南、北半球的变形较大且与周缘地区的相互关系不太明确。”郝晓光举例道,“南极洲的面积为澳大利亚的1.8倍,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为3.8倍;南极洲被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这三块大陆环抱,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是平行关系。”
“地球是圆的,可以纵切,就可以横切,有‘经线世界地图’,就可以有‘纬线世界地图’。”据此,郝晓光提出并实施了“双经双纬”编制《系列世界地图》的设计方案,即《系列世界地图》一套为四版,东半球版(即亚太版)和西半球版(即欧美版)为“经线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为“纬线世界地图”。“这四张地图每一张都是从某一个角度看世界,都有其独特性。如果把四张结合到一起,才是一种理想的世界图景。”郝晓光说。
横切地球的构想为解决南北极的变形问题提供了方向,但真正的考验是,在解决南北极变形问题的同时,还要画出一张既富有美感又有实用价值,并能让人们接受的世界地图。“一张完美的世界地图,不应该把某个大陆或者某个国家切开,分居地图的两端。”郝晓光说,编制世界地图有两个制图原则,一是尽量不切割陆地,二是保证时区完整性。“由于一个时区跨越15度,因此必须以整15度为单位进行切割。”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切线。”幸运的是,郝晓光找到了完美横切地球的方法。“不多不少刚刚好只有两条。”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郝晓光以南纬60度纬线把地球切开。“按照这种切法画出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完全不切割陆地,所有大陆、大洲和国家首次在世界地图上完整呈现。”而郝晓光选择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切线是北纬15度。“这条纬线与北美洲擦肩而过,几乎是在南北美洲之间的最狭窄处穿过中美洲,因此南北美洲大陆都是完整无缺的。”两条“神奇”切线的存在,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天然地理形态的神奇。
郝晓光毫不掩饰对自己作品的喜爱,“神来之笔,一气呵成,营造出目前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地图”。在郝晓光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南极洲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嘴衔南美洲的末端合恩角,开屏的尾羽则向着印度洋、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大陆展开。而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被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国环绕簇拥着,宛如地中海。
“其实所有国家在四张地图中的形象多多少少都有变化。但世界地图作为一种特殊的读物,还必须符合人们的观念、文化习惯甚至传统情感。”中国人喜欢把中国的版图看成是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郝晓光说,在系列世界地图中,就面临着“大公鸡”怎样放置的问题。“‘大公鸡’只能站立,不能趴下,更不能倒置。”在三张横版地图中,“大公鸡”的姿态都很完美。“但南半球版如果也做成横图,‘大公鸡’就难以保持昂首挺立、引吭高歌的姿态,这是人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所无法接受的。”最终,郝晓光受到中国古书竖排的启发,将南半球版地图由横变竖,解决了这个难题。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世界地图虽是一张纸,但它却给人灌输一种世界的框架和模式,仿佛世界就是地图表现的那个样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单之蔷曾这样描述世界地图与世界观之间的联系,“为什么我们会忽略北冰洋,而只盯着太平洋?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几百年来都在看一张只能表示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关系、太平洋是中心的世界地图。”
长久以来,中国人和西方人看到的世界地图不同,由此引发的对世界的思考也不同。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发现。“我在1910年观察世界地图时,产生了对大西洋两岸吻合的直觉印象。”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德国人魏格纳说,这张大西洋东西两岸凹凸正好相对的欧美版世界地图正是其灵感的来源。
事实上,纸上的世界地图体现和传递的是头脑中的世界观。在传统的单一世界地图上,人们常常把地图误当作地球本身,很难用多元化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准确完整地观照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而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则刷新了这样一种世界地图哲学观:从多个角度看世界,才能不被一种视角将世界观固化。
人物简介:
郝晓光,1958年出生于上海,男,汉族,198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测量系,理学博士。现任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湖北省测绘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十三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考察队员。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研究,出版著作四部,发表论文80余篇。
2013年9月,郝晓光博士主编的《竖版世界地势图》正式出版发行,在这之前的400多年里,中文世界地图都是以横版的姿态一统天下。新的竖版地图克服了传统世界地图适合表达东、西半球而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颠覆了人们惯有的横向地图思维模式。
由“横”到“竖”的艰辛
今年55岁的郝晓光完成了由“横”到“竖”的世界地图测量与研究,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这幅大名鼎鼎的《竖版世界地势图》。它以一种睥睨世界的姿态静静地高挂在墙上,在一片湛蓝的背景中,陆地和海洋错落有致,地势起伏灵动逼真,海沟海岭毕现。“图中的地形地貌采用全数字化高程数据计算生成,不掺杂人为的描绘成分,精确得一塌糊涂,漂亮至极。”郝晓光抚摸着它,犹如稀世珍宝。
这张《竖版世界地势图》只是郝晓光绘制的“三横一竖”《系列世界地图》中的南半球版。早在2002年8月,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就已经绘制完成,但直到今年9月才得以出版其中的一张竖版地图(即南半球版),并且只能以地势图的形式出版。
对此,郝晓光却显得特别淡然。“哥白尼手摸着散发着墨香、刚刚出版的《天体运行论》说:‘我终于推动了地球。’然后就死了。很多好作品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被人认识和接受。”郝晓光说,“等上十几年算什么,我已经很幸运了。”
“有思想”在中国还不是个褒义词,而是“爱出风头”的同义词。“有思想”被认为是“主流科研”的“叛逆”,这种人不仅自己“倒霉”、拿不到经费和项目,甚至有可能给所在单位带来“灾难”。
事实上,这十几年路并没有郝晓光所描述的那样云淡风轻。《系列世界地图》彻底颠覆了人们看世界的传统观念,这意味着其不可避免地会遭遇非议和阻力。从2002年起,郝晓光便开始了漫长的解释说服工作。
11年间,他为了这四张世界地图曾数百次从武汉赶往北京,踩平了有关部门和相关专家的门槛,只为获得一张出版“准生证”。郝晓光告诉记者:“我们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和行政命令,除了受到讽刺挖苦什么都没有。但这个作品本身强大的生命力让很多原本反对我们的专家在了解后都纷纷爱上了这个作品。”
即使专家和部门官员在私底下都为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叫好,但正式出版又是另外一回事。地图不仅仅是一张图,更承载着复杂的政治含义和文化情感,郝晓光面临的是一堵无形的高墙。“我国体制内从事地图测绘、设计、编辑、制作的研究院、出版社那么多,怎么可能由一个非地图设计制作部门的个人来策划、设计、制作世界地图呢?”这条路,郝晓光走得异常艰难,但却锲而不舍地始终在路上。
或许正是靠着这种执著的推广,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甚至开始“漂洋过海”。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于2010年发布的《中国北极战略评估》报告中,以较大篇幅采用了郝晓光编制的《系列世界地图》,清晰标出北极航道与中国的地理关系。而彼时的《系列世界地图》仍未在国内正式出版,直到发生一个大事件——三沙市的成立。
国家于2013年推出了竖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首次将南海诸岛同比例展示出来,全景展示了我国的陆海疆域。《竖版世界地势图》出版后,郝晓光感慨道:“我们是搭了三沙市成立这辆顺风车,否则很难出来。”
横“切”地球的美与精确
实际上,目前国际通用的世界地图基本是两个版本:亚太版和欧美版。我国现在通用的亚太版以太平洋为中心,以东经150度为中央经线、西经30度为左边经线和右边经线。而欧美版则以大西洋为中心,以0经度为中央经线、西经180度为左边经线、东经180度为右边经线。
然而,即使亚太版和欧美版结合起来,也并不能完全解决世界地图上存在的问题。“亚太版和欧美版适用于表达东、西半球的地理关系,其投影方法采用经线分割地球仪,就好比将一个苹果纵向切开,是一种‘经线世界地图’。‘经线世界地图’的缺点在于南、北半球的变形较大且与周缘地区的相互关系不太明确。”郝晓光举例道,“南极洲的面积为澳大利亚的1.8倍,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为3.8倍;南极洲被南美洲、非洲和澳大利亚这三块大陆环抱,但在‘经线世界地图’上却是平行关系。”
“地球是圆的,可以纵切,就可以横切,有‘经线世界地图’,就可以有‘纬线世界地图’。”据此,郝晓光提出并实施了“双经双纬”编制《系列世界地图》的设计方案,即《系列世界地图》一套为四版,东半球版(即亚太版)和西半球版(即欧美版)为“经线世界地图”,北半球版和南半球版为“纬线世界地图”。“这四张地图每一张都是从某一个角度看世界,都有其独特性。如果把四张结合到一起,才是一种理想的世界图景。”郝晓光说。
横切地球的构想为解决南北极的变形问题提供了方向,但真正的考验是,在解决南北极变形问题的同时,还要画出一张既富有美感又有实用价值,并能让人们接受的世界地图。“一张完美的世界地图,不应该把某个大陆或者某个国家切开,分居地图的两端。”郝晓光说,编制世界地图有两个制图原则,一是尽量不切割陆地,二是保证时区完整性。“由于一个时区跨越15度,因此必须以整15度为单位进行切割。”
“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选择切线。”幸运的是,郝晓光找到了完美横切地球的方法。“不多不少刚刚好只有两条。”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郝晓光以南纬60度纬线把地球切开。“按照这种切法画出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完全不切割陆地,所有大陆、大洲和国家首次在世界地图上完整呈现。”而郝晓光选择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切线是北纬15度。“这条纬线与北美洲擦肩而过,几乎是在南北美洲之间的最狭窄处穿过中美洲,因此南北美洲大陆都是完整无缺的。”两条“神奇”切线的存在,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天然地理形态的神奇。
郝晓光毫不掩饰对自己作品的喜爱,“神来之笔,一气呵成,营造出目前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地图”。在郝晓光的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南极洲就像一只开屏的孔雀,嘴衔南美洲的末端合恩角,开屏的尾羽则向着印度洋、大洋洲、非洲和亚洲大陆展开。而在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北冰洋被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国环绕簇拥着,宛如地中海。
“其实所有国家在四张地图中的形象多多少少都有变化。但世界地图作为一种特殊的读物,还必须符合人们的观念、文化习惯甚至传统情感。”中国人喜欢把中国的版图看成是一只引吭高歌的大公鸡,郝晓光说,在系列世界地图中,就面临着“大公鸡”怎样放置的问题。“‘大公鸡’只能站立,不能趴下,更不能倒置。”在三张横版地图中,“大公鸡”的姿态都很完美。“但南半球版如果也做成横图,‘大公鸡’就难以保持昂首挺立、引吭高歌的姿态,这是人们的传统习惯和文化心理所无法接受的。”最终,郝晓光受到中国古书竖排的启发,将南半球版地图由横变竖,解决了这个难题。
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世界地图虽是一张纸,但它却给人灌输一种世界的框架和模式,仿佛世界就是地图表现的那个样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执行主编单之蔷曾这样描述世界地图与世界观之间的联系,“为什么我们会忽略北冰洋,而只盯着太平洋?这很大程度是因为我们中国人几百年来都在看一张只能表示中国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关系、太平洋是中心的世界地图。”
长久以来,中国人和西方人看到的世界地图不同,由此引发的对世界的思考也不同。最常举的例子就是大陆漂移学说的发现。“我在1910年观察世界地图时,产生了对大西洋两岸吻合的直觉印象。”大陆漂移学说的创立者、德国人魏格纳说,这张大西洋东西两岸凹凸正好相对的欧美版世界地图正是其灵感的来源。
事实上,纸上的世界地图体现和传递的是头脑中的世界观。在传统的单一世界地图上,人们常常把地图误当作地球本身,很难用多元化和多角度的方式来准确完整地观照中国与世界的地理关系。而郝晓光的《系列世界地图》则刷新了这样一种世界地图哲学观:从多个角度看世界,才能不被一种视角将世界观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