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苗昕伟:不只是“好嗓音”
2018-01-21 09:45:44   来源:华大在线

每周一课间,校园里总能听见一阵“会让耳朵怀孕”好声音,缓缓地、庄重地响起:“真诚相约每一天,华中师范大学广播台。”有了那好嗓音的演绎,简单的开场白似乎都添了几分文雅的味道。

“大家好,我是主持人苗昕伟。”一幅细框眼镜,一身黑色西装,手握题词卡,温文尔雅的模样。活跃在主持舞台上的他总是能收获热烈的掌声。
  面对纷至沓来的赞赏,他总是显得很淡然:“好嗓音是爸妈给的”,言外之意,唯有努力和付出才是自己的东西。
  他,就是苗昕伟,我校文学院2014级本科生。进校两年以来,大型活动上总少不了他主持的身影;提起他的名字,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便是“好嗓音”。2015年MIC FLY主持人大赛第三名,“聂绀弩杯”朗诵比赛第一名,写诗、拍纪录片、表演话剧……他的生活,才不只是“好嗓音”。
  主持不是起点亦不是终点
  2016年主持人大赛现场,一身黑西装的苗昕伟出现在这个舞台上。而此时的他,不再是选手,而是作为主持人站在聚光灯下,运筹帷幄、谈笑风生。“这场比赛让人觉得很舒服,就像是在进行一场聊天”,在不少同学眼中,苗昕伟的这场主持是舒适自在的。而这样的舒适和自在,正是他追求的东西。
  做这场大赛的主持人,在苗昕伟看来,“是给去年这个时候的自己的一个答复”。

2015年,同样的时间,苗昕伟以选手的身份站在主持人大赛决赛的舞台上。“你的声音很好听,准备的内容也很好。”决赛现场,评委这样评价他。苗昕伟做的是《新闻周刊》节目,主题是独立书店。从准备到成稿,他花了一个星期左右,走访了武汉三镇几乎三分之二的独立书店——百草园、卓尔书店、物外书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有将近十天的时间,我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在做这个”。一遍遍的打磨、雕琢,却因为节目时长的限制,他硬是忍着痛把稿子从1500字减少到了800字。“字字都是血,跟杀自己孩子似的”。
  在苗昕伟看来,主持人要做的不仅仅是报幕,更需要的是丰富的内涵,“做独立书店的内容就是一种思考”。那个时期的他经常去书店,观察来来往往的人、和店员聊天询问销售情况、以及他们为什么选择来独立书店当店员。
  这种深入的了解和采访,给他的主持内容增添了不少亮色。遗憾的是,那么多想说的话却只有短短的五分钟。书店是一个城市中不可缺少的文化标识,这也是他想做独立书店故事的缘由,这样具有思考性的报道最终吸引了评委,那一年,他获得了主持人大赛的第三名。
  低沉、厚重、磁性或许为苗昕伟的主持之路增色不少,但是这样的声音是在他十二岁变声后的结果。小时候音调很高的他是校合唱团的男高音,六年级的下午,苗昕伟去彩排《茉莉花》,试唱时忽然之间发现自己唱不上去了。“当时就懵了,我就哭着自己跑回去了。”回忆起小时候的自己,他忍不住笑了起来。
  声音的变化让苗昕伟开始接一些小型的主持:班里的元旦晚会、辩论会的主持、红歌会、迎春晚会的主持,规模虽不是很大,但他都尝试过。
  直到现在,他仍经常活跃在大大小小舞台上。可即使如此,主持并不是他的归属,沉下心来,去积累、研究,最终归于文学才是他的方向。

“每个人都需要一颗子弹”
  “每个人都需要一颗子弹,他会提醒你痛感是什么样的”
  “如果有一天,陆地融化成海洋、海洋凝固成陆地,那么世界会是怎么样的”
  “琉璃瓦上的每一片白雪,都是南国所有异乡人的心凉,被衾加厚一层又一层,使我的灵魂不致在深夜归乡”
  这些短小深邃的诗歌都出自苗昕伟之手。而他和诗的缘分,则是从初中开始的。
  “题材不限,诗歌除外”,这是那些年在语文试卷上屡见不鲜的词句。但他最爱的,偏偏就是与老师所要求的记叙文、议论文背道而驰的诗歌。虽说作诗不讨好,但他还是没放下笔,“文学应该是最不具有功利性的”,诗歌也一样。
  这一写,便是从中学到大学,算来也有七年时光。

“如果有一天,陆地融化成海洋、海洋凝固成陆地,那么世界会怎么样的”
  这首《蓝色和其他》是苗昕伟创作的诗歌之一。而创作的灵感,则来自盥洗室的天花板。被水打湿的那块,特别像陆地,而旁边干燥的地方,特别像海洋。于是他就突发奇想,如果世界颠倒过来会怎样?
  写诗是一件需要想象力、需要灵感的东西。因此很多时候,苗昕伟写诗都是灵感突然的迸发,而非每日一首的刻意为之。洗衣服的时候、发呆的时候、刚起床的时候、临睡觉的时候,这些零散的时光常常能给他情绪饱满的感受,一首首诗歌也就这么流淌了出来。
  “我写诗的时候觉得自己特不一样,在那个时候才感觉自己有一个区别于别人的方面。”正如他的诗中所写的那样 “每个人都需要一颗子弹,他会提醒你痛感是什么样的”。对于苗昕伟来说,诗,就是提醒他痛感的那颗子弹,是他不同于别人的地方。
  “诗歌是最私人化的东西”常常写诗的他不像旁人似的喜欢交流诗歌。但是如果在网上看到一些年轻诗人写的诗,打动了他,他也会主动和他们交朋友。就这样,他慢慢地在这条孤独的道路上找到更多的知音,他才能继续感受生活的脚步。

“我们之所以疯狂的经历、积累,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机会重行”
  老人很容易在冬天去世,所以把冬天叫做“熬冬”。
  大一寒假放假回家,他看到巷子门口摆着花圈,想到奶奶以前讲,老人最怕这些东西了。因为从小是爷爷奶奶带大,所以他“对老人很在意”,也就是那时,他萌生了想要拍一部和老人有关的纪录片的念头。
  2015年暑假,苗昕伟将自己的想法投入实践。看纪录片、借器材、写脚本、采访、剪视频……两个月的时间,从毫无基础到最终成片,不知不觉他就瘦了八斤。
  “我只是做一个倾听者,这也是纪录片真实的地方。”他采访的第一个老人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军医。不幸的是,他的两个儿子都是残疾。老人86岁了,却很乐意分享他一生的经历,断断续续讲了一个多小时,也不会觉得疲累。“其实很多老人都想分享自己的故事,只是没有渠道倾诉”,恰好苗昕伟给了他们这样一个机会。   

他自己的外曾祖父(奶奶的父亲)也是他的采访对象。外曾祖父是一个恋旧的人。妻子在他90多岁的时候去世,他便一直固执地住在自己的老房子里。一到冬天,外曾祖父都会被家人接到城里,可无论如何,每天下午,他还是会一个人回到村子里,在老屋里坐一坐,也不说话,愣愣的仿佛看见了过去的时光,直到傍晚,耄耋之年的老人再颤颤巍巍地回到城里。

“庆幸自己拍了,因为拍完的那一年的寒假,我放假的前两天祖父就走了。”苗昕伟回去那天正好出殡。能留下一些影像资料,现在看来弥足珍贵。其实拍纪录片不难,因为老人都愿意当一个倾诉者,真正难的是后期剪辑。临近开学的半个月时光,他几乎每天都呆在一个24小时营业的咖啡厅。“有的时候会接连两三天在那儿熬夜”,以至于他和夜班店员都熟络起来。最后一晚,他从晚上八点连续剪辑到第二天十点,而这样的经历么,对他来说是少有的。
 “一个人怎么对待自己的老年就会反映到他年轻的时候。”他给这部纪录片起了个名——《老来重行》,在他看来,每个人年老之后都会面临一个选择: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是该完成一个老人的身份让别人供养,还是开始另外一个人生?
 “我们之所以疯狂的经历、积累,是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机会重行”这是他在纪录片的最后留给观众的一句话,也是他自己人生信条——年轻的时候要疯狂经历,到老了,才有机会风光重行。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