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夏菊花:那个时代的杂技外交家
2018-01-21 09:44:38   来源:今日湖北   分享:
0
 

 26.jpg

人物名片:

夏菊花,1937生于安徽安庆潜山。中国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在杂技界有“顶碗皇后”之美称。六岁学艺,并登台演出。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武汉杂技团演员,武汉市文化局副局长、局长、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三至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第一、二届主席,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副主席,系国际杂技评委、国家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家。1975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常务理事、湖北省杂技家协会名誉主席。

 

 

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中国的杂技在欧洲引起轰动。夏菊花,这位来自武汉的年轻杂技演员,被西方媒体毫不吝啬地称赞为“杂技皇后”。通过杂技这门艺术,新中国向西方打开了一面窗。

从贫苦的农家女儿,成长为杂技艺术大师,夏菊花用一生在不断提高中国杂技艺术的高度;载誉无数根却在武汉,夏菊花早已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627日,78岁的“武汉市功勋市民”夏菊花登上市民大讲堂,与现场观众分享她精彩的杂技人生。

 27.jpg

“武汉是我艺术源头,有很多机会都未离开”

 

夏菊花自身的经历,是杂技由流浪村落的民间把戏发展成为新中国一门生机蓬勃的艺术门类这一过程的缩影和见证,作为夏菊花的第二故乡武汉,也见证了她由一个旧中国的杂技艺人到新中国的“杂技皇后”的辉煌历程,她参与缔造的杂技厅与国际杂技节,更是令武汉闻名世界的名片之一。

“没有党和人民,就没有我夏菊花的今天”,这是夏菊花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在那时,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自己来到了武汉”。夏菊花深情地说:“武汉是我艺术发展的源头。有很多次机会可以调到北京,但是自己从来没有想过离开。”

夏菊花本姓徐,因家庭贫困,5岁就被送进马戏班学习杂技。她父亲名叫徐造钱,这个有意思的名字与他支撑的家徒四壁的家庭,恰好是一个微妙的反讽,战乱中他带着几岁的女儿到一个马戏团做挑夫,伶俐的小女孩被老板看中,收为养女,传授技艺,老板姓夏,以江湖的规矩给她改了姓,名叫夏菊花。这个名字还被李先念同志打趣过。1959年汉水丹江口截流,夏菊花刚好由国外回来,时任省长的张体学在主席台上,将夏菊花介绍给李先念副总理说:“这是夏菊花。”李先念直摇头,说:“不对,不对。”一个劲地说不对,夏菊花都愣住了。后来他说:“夏天里哪里有菊花,只有秋天里有菊花!”

夏菊花到夏家后,随着夏家班子,由安徽,江西,湖南,一路下来。年幼而羸弱的夏菊花在皮鞭和斥骂下学艺,被迫表演一些野蛮残酷的无聊的杂技节目,譬如“吊辫子”:头发被悬系在一根粗绳上,瘦小的身体在半空中荡来荡去。一次演《爬高梯》,她从几丈高的梯顶上栽了下来,当场折断了锁骨,险些送掉了性命。1949年,在长沙,适逢解放。夏菊花印象很深,当时十一二岁的她,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来到了武汉。

夏菊花和马戏班来到汉口民众乐园表演。在表演中,夏菊花开始思考和创新,她希望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节目。“我就是要做别人没有的!”她说。杂技《顶碗》,长期以来一直是男性节目,夏菊花决定试一试。她买来景德镇大瓷碗,装满沙子,再压上三块砖,就这样放到头顶压。这叫压门子,要在头顶压出一个可以托得住碗底的凹陷,表演时碗放上去才不容易掉落。她把男性顶碗中的跑步等身法也进行改良,提高了节目的难度,还增加了女性的美感。夏菊花的《顶碗》一亮相,立刻引起轰动。

“对于杂技艺术,她非常执着,早年练功的时候摔破的碗堆成了小山,她也不放弃,所以才能有那么高的艺术成就。后来她离开了舞台,依然为杂技做了很多工作,在最困难的时候对杂技的理想和信念毫不动摇,令人敬佩。这样的艺术家不是流星,她是一颗恒星。” 著名剧作家赵瑞泰如此评价夏菊花。

 

“年轻时要有梦想,面对困难要勇往直前”

 

夏菊花回忆说,当年周恩来总理告诉自己,当好一个演员,要过好五关,家庭关、社会关、劳动关、荣誉关、生活关,自己一直记在心里。在很多武汉人眼里,夏菊花就是杂技《顶碗》的代表词。作为新中国第一代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的《顶碗》将柔术与顶技结合,大胆创造了倒立夹碗过头等一系列新颖的高难度技巧,通过电影《中国杂技艺术表演》、《春燕展翅》风靡全国。

回忆起这个节目的练习过程,夏菊花的言语中掩饰不住自豪。195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夏菊花看到一部纪录苏联大马戏演出的影片。片中一个用口叼花的柔术节目引起了她极大的兴趣,演员柔似无骨的动作、优美的造型深深吸引了她。她一次两次、五次十次地钻进电影院反复看,银幕上的表演激起了隐埋在她心底的渴望,“外国人能演柔术,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能演吗?我能不能演?我能不能演得比外国人更好呢?”她决意要练成这个绝技。

练这个节目,不仅要练习下腰等身上功夫,还要口中咬花。为了达到目标,夏菊花天天咬铁头,咬得牙齿出血,疼痛难忍;还要做出下腰、掰腿等难度极大的动作。特别是练高难度的“穿裆”,将头部穿过两腿之间,要练到后腿贴背连手都插不进去方算成功。夏菊花分析说,能练成这种功夫,首先是因为她腰腿柔软天赋条件好,其次是持之以恒的刻苦练习。

但夏菊花没有停止脚步。她利用自己柔术的特长,对杂技《顶碗》加以改革创新,创演“双层双飞燕顶碗”、“双层双飞燕拐子顶碗”、“单层单飞燕拐子顶脚夹碗”等一系列高难技巧。这个节目数十次赴40多个国家或地区访问演出,走向了世界,她也因此被国际媒体誉为“顶碗皇后”。

因为长期练功,她手上长满老茧,出去开会时有人跟她握手,说你的手怎么比老太太的手还粗。“我没想过美不美的事,杂技就是实实在在的真功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不是玩笑话,一年365天,从来没有哪天不练功,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对手知道,三天不练观众都看出来了”。柔术,仅仅练了5个月,19538月,夏菊花在武汉歌舞剧院小剧场,为建设长江大桥的苏联专家首演新节目《柔术咬花》,观众无不动容。

夏菊花回忆,有一次她去朝鲜慰问演出,一位朝鲜老大妈看完演出后非要到后台亲手摸摸夏菊花的腰,“姑娘,你到底有没有骨头啊,腰怎么会这么软?”无论走到哪个国家,观众都被她的技艺震惊:“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没见过这样的表演。杂技要持续发展,就是要创新,练别人没练过的技巧,才能给观众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个时代是不同的,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自己相信总是在进步,问题总能够解决。而且,自己愿意努力,把美好传递给下一代。”当年的顶碗,也是一种创新,同样也遇到各种阻碍,然而,作为年轻人就是要在困难面前勇往直前。夏菊花非常朴实,她把一辈子都献给杂技事业,很少为自己谋私利。多少人想借她的名去做一些赚钱的事,她从来都没答应过,这是非常难得的。夏菊花很关心后辈的成长。每次有人遇到什么问题找到她,她都非常热情地帮助解答。最难得的是她可以接受争论,非常包容。她回忆道,记得在排演《英雄天地间》的时候,中途有过分歧,她甚至生气说不当艺术顾问了,但最终效果出来,她还是欣然接受了。她一直努力接受新生事物,听得进去意见,跟得上节奏。

 

“任何地方杂技表演,请带上武汉的名字”

 

夏菊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艺术的追求。她把顶碗和柔术融合创新,让杂技这门古老的艺术,开始在国际舞台闪耀。1956年,我国派出杂技团队前往欧洲巡演。8个月时间,走遍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国家。当时,大部分国家还未与中国建交,在很多西方人眼中,中国就是落后、愚昧的代名词。

夏菊花回忆,在法国表演时场场爆满,中国演员精湛的技艺让当地观众目瞪口呆。当时夏菊花要表演两个节目,《柔术》和《顶碗》。曾有外国观众在表演结束后来到后台,一定要看看道具碗,直到用手摸、用眼看,才相信中国姑娘的表演都是真的。

还有观众跑到他们住的地方,给夏菊花献花。通过翻译,告诉夏菊花,以前从来不了解中国,看完中国杂技,有一个感觉:中国人了不起,没有什么困难能难住你们。1957年,夏菊花带着《顶碗》参加了莫斯科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杂技比赛,为新中国夺得了杂技节目的第一块金牌。1964年中法建交,第二年,夏菊花再次来到法国表演。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夏洛宫,夏菊花和来自中国的艺术得到了法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连续40天场场爆满。夏菊花笑着说,法国的一些女士,进场时带着礼仪手套,自己表演时,看到她们脱下手套、站起身来鼓掌。 1963年,武汉杂技团访问古巴,受到古巴人民热烈追捧。夏菊花说,古巴后来专门向中国政府提出,希望能再次派武汉杂技团来古巴访问。如果是其他城市的杂技团来,请一定带上武汉的名字,要不然国内人民不答应。

 

“杂技厅是武汉的文化地标,要用好”

 

武汉杂技团演员李莉萍,在1983年摩纳哥第九届国际马戏比赛中凭借杂技《顶碗》,获得中国第一个金小丑奖。当时,夏菊花是评委之一,而李莉萍是她的第四代弟子。“第一个,第一个!”采访时,夏菊花晃动着手指,不停重复,激动程度超过回忆自己的成就。在夏菊花看来,能为国家和城市做点事情,是自己最大的骄傲。杂技厅是武汉一个文化地标,而这背后,有着夏菊花倾注的心血。1981年,夏菊花担任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她一直有个愿望,希望中国能有自己的国家马戏院。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建议一直被搁置。

于是,她提议在武汉建杂技厅。这得到武汉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随后,夏菊花又积极寻求中央和省的资金支持,带着设计师去国外考察。武汉杂技厅从审批到建成,一路下来,她花了不少心血。在她的记忆最深处,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当时,正赶上全国狠刹楼堂馆所建设风,国家有关部门在武汉开展调查。夏菊花听说了,忙从外地赶回来,冲进调查组的会议现场。“杂技厅不是楼堂馆所,是人民群众的需要。”她据理力争,武汉杂技厅最终落成。武汉也在此基础上办起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杂技厅作为武汉的文化地标,一定要用好、用实、用足。”

20多年过去了,中国武汉国际杂技艺术节成为连接武汉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谈起杂技,武汉夏菊花成为永远不能绕开的话题。夏菊花说,今年7月初,一次走在解放公园,一位老人拉住她说:这不是夏菊花吗?夏菊花很惊奇,这么久了还有人记得自己?老人说,当然认得,武汉夏菊花,你是武汉的招牌啊。夏菊花很感动,在她心里一直有个想法:党的信任、群众的认可,就是人生的价值。

夏菊花时常告诉媒体的一句话是:“我喜欢大家把我比喻为党的一朵红花。因为祖国的事业,就是我终身的事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夏菊花!”她感叹道:“国家正在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党中央都很支持。无论是文化工作者,还是艺术家,或是演员,都要做到对党和人民负责。你既然选择了从事文化和艺术事业,就要尽全力做好。就要把最美好的艺术呈现给人民。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脚踏实地做好每件事,没有什么做不成的。”

因为夏菊花,武汉成为中国的杂技之都,还培养了一大批喜欢杂技、懂杂技的观众。很多国际顶尖的剧团也因此来武汉演出。夏菊花荣获武汉市的功勋市民,当之无愧。

版权作品,未经今日湖北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