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袁贻辰:愿做新闻驿路一尘埃
2018-01-21 09:54:28   来源:华大在线   分享:
0

“中国青年报记者,这是我即将拥有的新身份。”5月24日,正式签约中国青年报社后的第三天,袁贻辰在一篇讲述自己如何“跌跌撞撞”走进中青报社的文章开头写下了这句话。“一束蜿蜒的河流”,这是袁贻辰给这篇文章拟的标题。

一名211普通院校的历史系本科生,从一大批清华、北大、复旦、人大等新闻系王牌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过五关斩六将,拿到北京东直门海运仓2号的门票,成为总数还不到十个的被录取者之一。这是袁贻辰作为一个今年毕业的普通211院校历史系本科生所走的路。


“表面镇定,内心又想笑又想哭啊!”这是5月19号收到正式录取通知的那一刻,袁贻辰的心情,看起来有点矛盾,但却很真实。“觉得大半年付出终于有了结果,又觉得这一路实在蜿蜒,好在却始终向着大海的方向。”

校媒的打磨是圆梦的开始

喜欢观察世界和用笔记录观察世界的过程,这个从小到大的爱好让袁贻辰对文字有比较偏执的热爱。高考之后的暑假,袁贻辰确定了自己喜欢的是真实的记录跟描述,所以进大学之后就向往着校园媒体。“华大在线是最合适的选择。”袁贻辰说。

 可是做新闻并没有袁贻辰所想的那么简单。“只是喜欢,并不懂”,所以在参加华大在线第一次新闻培训的时候,袁贻辰就“闹笑话”了。“刚开始连标题和导语都分不清楚,所以把标题和导语都写反了。”袁贻辰回忆说。当时的他发现,新闻不是仅仅是只有一腔热情就可以做好的。

华大在线专业的记者培养模式和考核制度,让校园记者从一开始就往专业记者的方向磨炼。2010年12月份进入记者团后,熬夜写稿和讲稿慢慢变成了他的习惯。09级的前辈常常一讲稿就是好几个小时,每一个错误和可以改进的地方都会说明地十分透彻。已记不清有多少次,袁贻辰改完稿件听完讲稿后合上发烫的电脑,身后传来的,总是室友均匀的呼吸声。尽管很多次会觉得特别辛苦,特别难熬,但挺下来之后会发现自己真的成长地非常快,这种经历会让他觉得自己能够成为一个不错的记者。回忆起在华大在线的经历,提到记者团“前辈们”帮助,袁贻辰语气里满是感激。

从校园新闻记者到职业记者的蜕变

在袁贻辰看来,自己大二时期在成都日报的实习以及大四在中国青年报的实习之所以能够进行地比较顺利跟校园记者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从一般正面的校园新闻到院系资料室不向全体学生开放导致书籍利用率低、校园黑车黑摩等负面新闻的特别报道,袁贻辰明白了一个道理:校园记者就是一个真正的记者,一方面要讴歌校园的善与美,一方面也要把那些不好的一面也展现出来,让学校变得更好。近三年校园记者的经历让袁贻辰学会以一个更贴合真正记者的标准来衡量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的专业,更加的理性,更加的符合标准。

也正是这样一段路程让他完成了从校园新闻记者到职业记者的蜕变。长时间专业的训练让自己逐渐能把握各种题材,再加上文笔的淬炼,袁贻辰已经足够有能力接受职业记者所需要面临的各种挑战。加上实习中的很多问题都是在当校园记者的之时遇到过的,所以能够“很快上手,没有不适应”,并且“一点也不会慌乱”。“如果没有校园记者的经历,很多题材我是做不动的,根本啃不下来,没办法下手。”正因为这样,短短一个礼拜的实习就让报社的老师和主任对自己有了很好的印象,袁贻辰也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机会。

在中青报实习的大半年时间里,50余篇稿件,将近十万的字数,其中仅3篇“袁贻辰”这三个字是作为第二作者出现。“最美青工”系列报道,一个人独挑大梁,外出十余省份实地走基层采访;“自强之星”专版,两个星期一个人写完两个整版的量;“振兴杯”报道团,发稿量和质量在同去的8个记者、实习生、特约通讯员中脱颖而出,得到报社总编辑周奖和当月A稿。

“他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青年报招聘中胜出,主要还是他把新闻当做自己的梦想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在华大在线记者团指导老师周健的眼中,“努力”、“悟性”、“眼界”和“坚持”是袁贻辰最值得称赞的品质,也成为他成功的敲门砖。

非科班出身并不能成为拦路石

 令人想不到的是,已经顺利签约中青报的袁贻辰是我校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方向的本科生。从一个历史系的本科生发展成为一名专业的新闻记者,这并不多见,这个专业往年的毕业生也鲜有人走这条路。

 “历史文化学院给我的感觉特别的棒,身边老师、同学,还有整个氛围特别适合自己成长和发展。”这是他热爱新闻却选择留在历史文化学院,没有转入新闻系的重要原因。“吴宁老师特别好,在大学四年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帮助,并且一直非常支持我从事自己想做的事情。”袁贻辰特别提到了自己的导师吴宁。

“当聊到很多话题的时候,我都能更快地和受访者拉开话匣子,因为很多东西我都知道或者基本了解了。”袁贻辰谈到,历史学以及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相关的知识对他人文修养的提高以及新闻采访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非科班出身,也能做好新闻工作,袁贻辰用实力证明了这一点。

 做一个坚持新闻理想的新闻人

放弃学生会的工作,袁贻辰选择了满校园跑新闻;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他选择留下来做一名专业的记者。一路走来,袁贻辰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新闻理想,而对于他来说,新闻理想并不仅仅是在新闻这条道路上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更应该是做一名“有良知,冷眼热肠”的新闻人。

“当你看到你的受访者或者当事人过地并不好,或者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的时候,你其实最迫切的想法是希望通过你的报道能够尽快去反映这个问题,然后让更多的人看到,而不是顾忌到当权者的利益,这不是我们记者该去考虑的。”袁贻辰表示,中青报是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很庆幸自己实习部门的主任和整个报社都非常支持记者去做负面新闻报道。“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袁贻辰用中青报的理念来督促自己坚持做对社会有影响力的新闻。这也正是袁贻辰想要的生活。在实习一个月之后,袁贻辰坚定了留下来的想法。大半年的实习结束之后,袁贻辰终于顺利签约了中青报。

他的理想也从他喜爱的记者中折射出来。中青报冰点周刊的记者王晶晶、《人物》杂志前任副主编林天宏、以“永不抵达的列车”为题报道过7·23温州动车事故的赵涵漠,这三位是袁贻辰非常喜欢的记者。“王晶晶的报道非常有人情味,那是我特别想要的报道。在纷繁复杂的大时代能够追寻到一些小小的温暖,能够反映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群体的变迁,我觉得这样的报道就特别特别的棒。”而林天宏的《人民会用脚投票》让袁贻辰明白了“新闻不是一页页废纸,相反,这种报道能够记录时代的变迁,让人们记起一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

“始终记住自己是一个记者,是一个理性的旁观者,不带入自己的身份,平等地位,平等对话,平等交流,保持适度应有的尊重,走进受访者内心,然后找到共鸣的点,挖掘到有效的信息,我觉得这样的采访才是有价值的。”明确了坚持的方向,袁贻辰沿着这条“蜿蜒”的路,一步步靠近了向往已久的“大海”。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