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吴敏:深究教研即是乐
2018-01-21 09:53:32   来源:地大之声

说起吴敏,很多人都知道他是控制与系统工程领域的“双料高被引科学家”。记者在他的办公室初次见到他时,他正在跟几个大一的学生谈心交心。亲切随和,是记者初见到吴敏时的印象。

1476768150632610.png

机缘巧合 走上从教之路

吴敏的老家在广东省化州市,1979年,16岁的他千里迢迢来到湖南,就读于中南矿冶学院自动化系。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三届学生,吴敏回想起来,至今依然自豪,“最开始填志愿的时候,我填报的是计算机应用和矿山测量专业,学校觉得我数学还不错,就把我调剂到自动化专业了。”

1983年,大学毕业后的吴敏,继续在母校攻读研究生。那时,计算机在我国刚刚兴起,并应用于自动化系统。吴敏为了弄懂计算机在控制中应用的技术,常常深夜还在阅读,一袋子资料,吴敏硬是在一个星期就全部啃完了。

毕业后吴敏留校任教。“最初我并不想当老师,觉得老师是一个艰苦的职业,想走出去闯闯。”提起这段经历,吴敏至今都觉得是那样机缘巧合。

虽然教师之路并非吴敏的初衷,但从教之后,他才认识到:原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自己在教学科研实践中竟越来越喜欢这个行业,这是一条属于他的路,走在这条路上,他是踏实的,充实的,欣喜的,平和的。

凭着勤奋和努力,25岁的吴敏任讲师,28岁晋升为副教授,31岁成为教授。“我都是一个脚印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每一个阶段我都很享受过程”,吴敏笑着说。

数十年躬耕 结下累累硕果

吴敏长期从事先进控制理论及应用、复杂系统控制与优化技术、智能系统技术及应用领域的研究。 在自动化这片沃土中,数十年如一日,他就像一个农民,每一天都在田间耕耘,寒来暑往,甘苦自知。回想起过去的这段时光,吴敏笑着说:“真没觉得苦和累,倒是觉得十分有趣……”。

1996年,吴敏作为客座研究员在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控制工程系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师从国际知名学者、重复控制的创始人中野道雄教授。在这三年异地求学生涯中,中野道雄治学的严谨、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影响了他为师、为学的理念。

1999年,36岁的吴敏,由于在复杂冶金过程控制方面的贡献,获得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每隔三年颁发一次的控制工程实践优秀论文奖,引起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在吴敏主持和参加的科研项目中,最让他自豪的有两项,除了获得IFAC优秀论文奖外,另一项就是“时滞系统鲁棒控制的自由权矩阵方法”,该项目201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而这一成果的取得竟花了整整13年。

时滞现象属于自动控制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时滞系统鲁棒控制问题一直是控制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当时,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际应用中,时滞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吴敏意识到工程控制领域时滞系统的研究意义重大。

从2000年起,吴敏与当时自己带的两位在职博士生何勇和张先明着手研究时滞问题。经过两年多的昼夜奋战,吴敏团队终于提出了一种自由权矩阵方法。不过,他们的研究成果当时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他们向国内权威刊物投了10次稿件,等到的都是退稿的邮件。 

皇天不负有心人。2003年3月,国际控制领域权威刊物《系统与控制通讯》录用了介绍自由权矩阵方法的第一篇论文,该论文多年来一直处于ESI工程领域的前0.1%高引用论文,奠定了自由权矩阵方法的重要地位。此后,吴敏团队未就此停顿时滞问题研究,并从不同角度衍生出了新思路,发掘出了一片科研创新的“富矿”。

2013年,吴敏团队总结研究成果,他们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奖的20篇主要论文中,8篇刊登在国际控制领域顶级刊物《IEEE自动控制汇刊》和《IFAC自动化汇刊》上,其余均刊登在其他IEEE汇刊和国际重要期刊,SCI他引1642次,Google Scholar他引3739次,13篇论文进入ESI工程领域前1%高引用论文,其中6篇进入前0.1%高引用论文。

目前,吴敏已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高技术产业专项等科研项目52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等。

因才施教 实现教学相长

从1986年留校任教至今,吴敏的教龄已有近30年,门下的硕士生和博士生有200余人。

他和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师生关系,更是学术上的传承关系。“一个学者如果想要追求长远的价值,不仅在于他本人的成就,还要看他带出来的是不是一支优秀的团队,能否把毕生所学发扬光大。”吴敏如是说。

他认为,科学同样需要师生相长,培养学生要勤启迪,善放手,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启迪,就是培养兴趣;放手,就是给机会、给条件、给平台。 这可以作为判断一个老师优秀与否的标准。

2014年高被引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何勇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何勇这样说:“在研究上,他对我最大的影响是鼓励我朝自己喜欢的方向去探索,由于我是从数学跨专业过来读博的,刚开始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他鼓励我将数学与控制相结合,放眼世界,与世界一流科学家合作。”

在教学中,吴敏还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喜欢跟一个青年教师搭档上一门课。在他看来,教学是需要不断琢磨的一门艺术,这种以老带的上课方式,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现在,吴敏每天进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子邮箱,回复学生的各类邮件,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是他多年来的习惯。

领航未来 深感任重道远

吴敏团队目前12名成员中,包括2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专家。这是一个很有战斗力的团队。谈起团队管理哲学,吴敏用“努力工作,享受生活”八字概况。“简单说,就是提供轻松的发展环境,让大家感受教学、科研工作的乐趣。”吴敏解释说。

去年,吴敏带领他的团队来到我校,组建了自动化学院。仅仅半年时间,学院发展已步入正轨,各项工作进展顺利,管理有序,学院发展呈现良好的上升态势。

对于学院未来的发展,身为院长的他,已有清晰的想法。在教学方面,学院将按照“实践型、创新型、国际化”理念,推进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学科建设方面,将重点加强研究团队建设、研究平台建设以及科研能力的建设;在人才队伍方面,重点要做好高水平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学院将朝着“在国内有重要地位、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这一目标而努力,身为领航人,吴敏觉得自己任重而道远。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