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贾冰 通讯员/杨茜茜 王怡然
李俄宪近照
人物名片:
李俄宪,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日语系主任、副院长。出生于1962年1月,现任日语专业硕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外国文学东方文学分会副会长、湖北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评审专家,日本全国解释文学学会、日本全国大学国语国文学学会、日本比较文学学会等学会会员。
初识李俄宪,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全国甚至世界知名的学者竟然如此的谦逊、朴实。长发镌刻着学者的风韵,深邃的眼睛折射出博导的睿智,那一口地道的家乡话,更让我惊诧不已,离乡四十载,竟乡音未改。
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却在谈话中不知不觉蹦出几句日语出来;他留学日本11年,变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日本通;他是中日交流的使者,在中日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交流的桥梁。殊不知,作客他乡十余载,李俄宪反而慢慢找到了“回家”的路——“我理想中的中国传统文化都在日本保留下来了”。
李俄宪教授率团赴日访问
日语是他的“初恋”
1979年,实行高考后的第三年,年仅17岁的李俄宪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广泛涉猎的过程中,李俄宪慢慢对日语产生了兴趣,特别是校园里曾经东渡日本留学、后充当“汉奸”再后来假释成为老师的那几个人。这些在日本本土学习十多年的老师一口地道的日本话。在采访中,李俄宪教授坦言,最初选择日语源自好奇。而且,非常庆幸能在学习的初始阶段就接触了日本最本土的发音,为后来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当时在全民性反日的国度里,一个人如果喜欢日语,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让人鄙夷不屑,堂堂中国人为什么要选择国人同仇敌忾的小日本的语言呢?李俄宪不仅仅对日语好奇,他更好奇日本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度。
“不精通日本语,怎能了解日本?怎能在与其交往中知己知彼?”李教授如是说。带着这种好奇,李俄宪在众目睽睽之下,开始了日语的学习。“日语是我发自内心想要学的第一门外语,是我的‘初恋情人’”
在文革刚刚结束的年代里,学习日语的环境可想而知,很多同学不理解。他们的教室被安排在学校一个偏僻的角落,尽量避开人群。学习资源匮乏,“有个收音机就很了不得了”。收音机放音,盒式磁带录音,然后李俄宪“抱着磁带来回反复听”。一次,他被日语中的外来语“one point lesson”困扰了两天,听了几十遍也不能理解意思。后来还是英文系同学无意中解了围,这让他“一辈子也忘不了”。
听不懂日本NHK国家电视台的原声带,他就用磁带录制下来,反复地收听,直至磁带发不出声来……就这样,李俄宪成为了我国最早中文、日文双修的学者并且留在母校工作。
在母校,他主要教授外国文学和日本文学。“这十年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十年,在这十年里,我完成了知识的积累”。如今,谈起母校工作的十年,李俄宪教授充满了感慨和自豪,也充满了依恋和怀念。
因为出色的成绩,李俄宪先后被学校选送到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知名院校进修,使他得以博众家之长,取众家之精。
#p#分页标题#e#
一个成功的留学人士
1993年,随着国家全面开放进程的推进,国际交流日益增多。山东省与日本山口县结为友好省市。而走在学术前沿的曲阜师范大学抓住机遇,很快与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山口县立大学开始了学术交流。李俄宪教授事业新的起点也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在日本,李俄宪教授把古老的中国文学传授给日本弟子,让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在日本生根发芽,使瑰丽的中国文化在异国他乡大放溢彩。一年的公派外教很快结束了,李俄宪教授又回到了曲阜师范大学。回来后,本应享受优雅、舒适的生活,但他时时感到自己的知识水平远远不能适应将来国际交流的需要。于是,他征求校长的意见,要求再到日本求学,爱才如渴的校长当即批准他的要求。
李俄宪教授此次远赴日本属于公派自费留学。当时,他已经结婚生子,生活压力可想而知,他必须申请免费上学。
正当他陷入经济困难时,突然接到扶轮社的通知,授予他扶轮米山纪念奖学金。扶轮米山纪念奖学金是由日本精英组成的扶轮社组织各地会员捐款成立的奖学金,专门用来资助成绩优秀的外国留学生,而这个奖学金40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才能考取。每当提起这事,他都感到无比的自豪。
1998年,本来他满腔热血,要回来报效祖国,可日本朋友对同胞的藐视让他痛下决心,坚持留下来,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他一口气报考了日本7所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考试。除自动放弃的两所学校外,同时被其余的5所大学录取。在反复权衡后,他选择了离山口数千里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新泻大学。
当他去新泻大学报到的时候,失去了申请奖学金的机会,这就意味着他又要自掏腰包支付昂贵的学费。在高消费的日本,要支付学费谈何容易。妻子没有工作,抚养孩子需要钱,一家人生活也需要钱。
李俄宪瞬间陷入了彷徨之中,而当时李俄宪教授在日本已经很有名气。清田教授得知这样情况后,为消除他的后顾之忧,让他当自己的助教。在繁重的学习、研究之余,他兼职为电视台开办专题讲座,日本水产省等专门聘请他为兼职教授,同时,邀请他做学术报告的排满了日程。
他在攻读博士的第一年就发表4篇论文,日本教授想都不敢想。第二年,他成了外国博士留学生协会会长。第三年,他拿下了文学博士的桂冠。这一年,他39岁。他的导师50岁时才取得这样的成绩,而普通日本学者,没有八、九年的时间不可能做到这一点。李俄宪——一个地地道道的的中国人,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征服了日本精英,登上了日本的学术巅峰。
在日本学术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研究中岛敦(日本著名作家),不引用李俄宪教授作品的观点,毕业论文就不能通过。由此可见,李俄宪教授在日本文学研究中的份量和地位。
博士毕业后,日本很多大专院校邀请他留下,可他全都婉言地谢绝了。强烈的民族情结、旅居海外的酸甜苦辣,使他义无反顾地回到了祖国,回到了生他养他的这方故土。“留在日本,我培养的是日本人。回到祖国,我培养的是中国人”,在很多人不理解的感慨中,李俄宪教授掷地有声……
在华师建立“私塾”
2004年,李俄宪带着沉淀了十年的信念来到华中师范大学,要把在日本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贯穿入教学。
关于李俄宪的贴吧上,有学生这样写道:“李老师是个真真正正的教育家。他把日语专业当做自己的私塾来办,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私塾弟子,把国家的事情当做个人私事来做!我们学生挨骂挨打都值得!”
李俄宪的“私塾”,规矩多、要求严,他自己也常常开自己的玩笑道:“真是个麻烦的老师啊!”说罢仍旧不愿退让一步,“不这样做,我对不起孩子们啊!”
李俄宪的课堂上不许讲汉语,不管是上课时间还是下课时间,只要在教室就只能用日文交流。刚开始时,学生一下课就往洗手间跑,“因为那里可以讲汉语”,李俄宪忍不住笑。刚立规矩的前三五年,还有“罚款”这一制度。更“不讲人情”的是,他要求学生当场交罚金,没有就找同学借,到后来,上课的学生都养成了在兜里放零钱的习惯。
李俄宪的学生必须做到“知礼仪”。课前课后,学生要轮流接送老师,为老师提包、倒茶。一路上,李俄宪用日语与学生交流,一个学期下来,班级里每一个学生的名字、基本情况就都记下了。“这样学生会投诉你的!”日语系的老师有些担忧。李俄宪非但不让步,还要求其他老师也这么做,“不是提不动包,也不是要显示我多厉害。而是一种形式上的教育,我希望他们懂‘礼’,养成一种自觉为别人做一点事情的习惯。”他说道。
多年过去,李俄宪的目的终于达到,日语专业已经形成了传统。再也没有人在他的课堂上说中文,课前课后的接送也成“寻常”,更重要的是,“礼”的意识深入人心。“传统的力量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教育意义,不需要语言说明,水到渠成。”李俄宪说。
不仅要求学生“守礼”,李俄宪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要求也很严格。研究生刚入学,他即要求他们在一年之内写两本书,看中文版的《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再用日语做读书笔记,“两本书加起来,字数不得少于50万。”李俄宪办公室门口的书架上,摞满了学生们的成果,还有学生写了80万字。“痛苦的过程,恰恰是最好的学习过程。”在李俄宪的严格要求下,不管是基础多不扎实的学生,一年之内都硬着头皮交出了作业,日语也随之有了很大长进。
李俄宪把日语系当做自己的“私塾”来教,教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为人之道。他像家长对待孩子一样看待自己的学生,气急了还会忍不住打骂,“我是真希望他们好”。打骂也好、严苛也好,这么多年从未有学生投诉的现象发生,老师的用心,学生看在眼里,体会在心上,“天地良心,最有收获的还是这个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