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岁的赵久富是团风县团风镇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2010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移民工作启动,郧县安阳镇余咀村被定为首批搬迁试点村,村支书赵久富以大局为重,主动放弃留下来的名额,带领3722位移民舍小家顾国家,千里迢迢落户团风县黄湖新区。
迁入新家园后,赵久富和移民们调整心态,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移民村涌现出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同时,他多方奔走呼吁企业到黄湖新区投资,发展服务业、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提高移民收入,拓宽就业渠道,如今的黄湖新区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颁奖典礼上,主持人敬一丹问赵久富:“南水北调通水的那一刻,你是什么样的心情?”赵久福感慨道:“中国人民了不起!”
赵久富已成为无数为南水北调工程奉献牺牲的移民缩影。这次当选感动中国人物,赵久富坦然地说:“我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34万移民的代表,是他们的事迹真正感动了中国。”
赵久富:一片丹心为移民
5年前,作为一名村支书,赵久富以身作则,带头外迁到黄冈团风安置点;5年来,在新的环境下,他带领移民们开启致富之路。在浩大的移民工程中,赵久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承诺。
亲人眼里,做啥事他总是第一个带头
“现在在老家怎么样?”“身体现在好吗?”……大年三十儿,远在团风县新家的赵久富,仍忘不了老家的亲人和村民,一大早便拿起电话给82岁的老母亲冯国兰和老邻居们逐一打电话问候。“在新家适不适应那里的环境?你也60岁的人了,要多注意身体。”正月初一,冯国兰又接到赵久富的电话,含着泪不停地问寒问暖。“大年三十儿才打的电话,今天又打电话来给我拜年。”冯国兰说,儿子很正直,年轻时当过兵,1983年复员后没多久就被推荐为村支书,一干就是30多年。
2009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库区郧阳区移民外迁试点工作在安阳镇余咀村率先启动。移民工作难做,政府希望余咀村能为全区移民工作开个好头,赵久富顶住压力,依然接受艰巨任务。
赵久富和妻子杨秀华都是本地人,各自有兄弟姊妹6个,还有年近八旬的父母。按照移民政策,赵久富一家可以不外迁。然而,如果自己不带头搬迁,村民们会咋想?于是,赵久富决定,自己要做个表率。
然而,这一决定刚说出口,就被杨秀华否决:“年迈的父母都在身边,两个女儿都嫁在十堰,搬到千里之外住,家人要见上一面有多难?”“在这里生活了好多年,河滩上又有好田好地,谁愿意搬迁?可我不带头搬,这工作咋做下去?”赵久富苦口婆心地做妻子的工作。
好不容易把妻子的工作做通了,但老父亲坚持不愿外迁。“爹,外迁是国家工程,我肯定是要搬,如果你们不愿意搬,我也一定会尽孝心。”赵久富对老父亲说。“他啥也不图,但做事总是带头。”赵久富的儿子赵雨说,父亲性格硬朗,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有军人风范。
村民心里,他总是公而忘私
背井离乡,没有哪个人愿意。起初,村民们对移民工作很不理解,辱骂甚至殴打村干部的都有,但赵久富始终处事公正,严格按照移民政策,真心为移民办事,不贪不占。在余咀村移民的心中,村支书赵久富没有一点私心。
村民张义宝夫妇担心搬迁后生活不适应,不愿意外迁,以外出为由不跟村干部见面,只留下年迈的母亲在家。
赵久富自费带张义宝到团风新安置点实地考察,又先后十余次上门分析移民政策,并向他承诺,搬迁后收入绝对比现在高。赵久富的诚意,一点点解开张义宝的心结,他终于答应搬迁。
2009年9月,余咀村开始移民外迁实物登记。“如果赵书记能松一下口子,给我多登记一些财物,我就可以多领一些补偿款。”村民田华想到这里,便趁着夜色,提着两瓶好酒,来到赵久富家中。
开展移民工作以来,这已不是赵久富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田华刚进门,赵久富就明白田华的来意,但他啥话没说,赶紧让妻子炒菜,陪田华喝酒吃饭。“我知道你今天来的用意,但移民政策不能弄虚作假,我绝不会给你少算一点,但也绝不会违规多登记一分。”几杯白酒下肚,赵久富给田华发了一根烟后发话了。见赵久富态度坚决,田华只好提着酒回家。
村民张国华的大儿子患有脑瘫,生活不能自理,靠夫妻俩微薄的养老金生活,随着两人年事渐高,照顾儿子的压力日渐增大。赵久富一直把这家人放在心里,他主动找上门,整理申报材料,为张国华的儿子办了低保。
郧阳区移民局副局长杨文华说,余咀村作为全区的外迁移民试点村,能够顺利完成移民工作,赵久富功不可没。赵久富能说动移民搬迁,正是他刚直不阿的人格魅力所在。
离别故土时,他流下热泪
赵久富的党龄有30多年,党性非常强。2010年4月29日,余咀村移民外迁的前一天下午,家家户户收拾家当装车。赵久富整理转交了全部支部工作记录和档案,最后转交的是一面党旗。
当天下午,各项工作完成后,他把党旗挂在自家外墙上,把所有村干部喊来,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进行党旗交接。
村委会所有党员干部站在一起,举起右手,庄重地向党旗宣誓,重温入党誓词。然后,赵久富将党旗郑重地交到老党员赵吉国手中。
“走之前,我把党旗交给你,希望你们这些党员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带领余咀村没搬走的百姓一同致富。”赵久富的一番肺腑之言,让全村所有党员热血沸腾。
“他本来是想带我们老两口一起外迁,好好尽孝,可他爹死活不愿走,他只得在附近给我们租了房子,安顿好我们老两口。”至今,老母亲冯国兰清晰记得外迁的那个早上。冯国兰说,2010年4月30日,是余咀村搬迁的日子。因为害怕老母亲哭,前一天,赵久富让妹妹把年迈的父母接到她家。
搬迁前夜,赵久富拆下自家四扇门板当饭桌,拿出自酿的老黄酒,和乡亲们一一饮酒道别。
搬迁当日凌晨3点,赵久富和村干部开始召集移民上车。锣鼓喧天,简单的告别仪式后,戴着大红花的移民们踏上前往新家的路途。
然而,就在赵久富上车的那一瞬间,看到十米外,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那里,手不时在眼前抹了抹。
是年迈的母亲!赵久富再也忍不住了,他流着热泪,一个小跑冲上去,抱着母亲。“妈,你怎么来了?请放心,我一定会回来看你们的。”赵久富说完,依依不舍地上了车。
看到这一离别的场景,前来送行的乡亲和移民干部都哭了……
冯国兰说,儿子一家移民到黄冈后,曾多次来接她去玩,但因为自己年纪大,又惦记着老家的几个孩子,所以她只去过一次,住了3个多月。“那里比老家好,都是平地,住的是小洋楼,还安排工作。”冯国兰说,看到儿子一家比以前过得好,她也放心了。“今年孙子要娶媳妇,打算到时候去喝喜酒。”冯国兰很是渴望地说。
外迁5年,876户移民无一返乡
搬到黄冈团风黄湖新区,赵久富被任命为党总支书记,负责几个移民村的生产生活。搬到新家仅是第一步,要想让所有移民安心住下来、富起来,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赵久富挨家挨户走访,解决移民们在新的环境下遇到的各种问题。
60岁的张秀贤腿部有残疾,一直一个人住,想找点事做,可没有单位接收。考虑到张秀贤的特殊情况,赵久富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今后社区有保洁、绿化之类的小工程,优先让张秀贤做。“感谢赵书记,这样我的生活就不愁了。”张秀贤感动地说。
村里的路灯维护、环境卫生等公共事业开支,需要自筹资金。为了解决新区的公共经费,赵久富四处想办法,最终团风一家钢构厂的老板深受感动,赞助30万元解决难题。
搬到黄湖新区,年轻人可以在黄冈、武汉等城市打工。令赵久富着急的是,上了年纪的移民怎么办?为此,在赵久富四处奔走呼吁下,一家农业公司准备投入十几个亿,在黄湖新区建成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集水稻、龙虾养殖、果蔬采摘、花卉、旅游等为一体,可以解决许多移民的就业问题。“这里生活过得更好了,感谢赵书记。”当初拒不搬迁的张义宝而今笑得合不拢嘴,赵久富帮助他的两个儿子在团风做工程,日子过得比在余咀村红火得多。
5年过去了,赵久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当初的诺言,余咀村外迁到黄湖新区的876户移民无一返乡,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对黄湖新区的发展,我充满信心。”赵久富说,自己在一天岗,就要尽一份责,会一直带领移民们在新家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