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马丁:为世界做出中国人的贡献
2018-01-21 09:52:08   来源:今日湖北

□文·图/记者  陈思炎   通讯员  蔡敏 田娟

 

3.jpg

人物名片:

马丁: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华中科技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肿瘤侵袭与转移重点实验室主任,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系主任,湖北省首届医学领军人才。从事妇科肿瘤临床31年,中国医促会妇儿专业委员会主委和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主任委员,是妇产科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0年)和“973”项目首席科学家(2002年),施行妇产科手术逾万台。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361篇,其中在Nature Genetics,J Exp Med为代表的SCI杂志发表论文131篇,总影响因子440分,他人引用3109次,被Nature Rev Cancer, Lancet等国际期刊他引2130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第一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自主研发一类新药“腺病毒-胸苷激酶基因制剂”已进入临床Ⅲ期试验。

 

温文尔雅,沉静谦和,从事肿瘤研究30年,马丁思考最多的却是如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从临床到科研,从科研再回到临床,孜孜以求、永不言弃。作为国家妇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负责人,他率领着中国妇科医学领域的同仁们,去解决中国乃至世界妇科肿瘤防治的难题,他连续三届获得国家“973”首席科学家研究项目,两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们这代人还要加把劲儿,一定要解决中国的医学难题,为世界做出中国人的原创性贡献。” 

4.jpg

不能辜负的责任 

用马丁的话说,他选择妇产科完全是偶然,考研究生的那年,报考条件必须是工作满5年的临床医生,而他是文革后第一批应届本科毕业生,如果要继续考,只能选择计划生育研究方向,也就是妇产科。那时,他还是一大小伙儿,压根没想过当一名妇产科的男医生。然而,他无心的选择,成就了导师蔡桂茹教授的求贤若渴,蔡桂茹教授如获至宝,“马丁的基本功太扎实了,妇产科太需要这样的人”。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国第一代妇产科先驱和领军人,同济医院金问淇教授就率先开展妇科癌症的研究,那时,中国的宫颈癌、卵巢癌发病率很高。1955年,同济医院整体搬迁到武汉后,金问淇教授就在国内率先开展宫颈癌根治手术,1957年,同济医院还开创性地进行宫颈癌的筛查防治,通过子宫颈脱落细胞涂片检查方法,老一辈的临床专家们一次又一次深入基层。文革后,他们又恢复筛查工作,4年时间,他们深入厂矿、社区筛查了近三万人次,目的就希望掌握中国妇科肿瘤发病现状从而进行规模性预防。

八十年代,导师蔡桂茹教授也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妇科肿瘤手术治疗的专家之一,门诊、病房、手术室,面对一个个痛苦的女同胞,蔡桂茹教授埋头苦干,内心里却在流泪。“那时,我还是未谙世事的年轻学生,跟着老教授上门诊、做手术,常常看到的都是已经挨到了癌症晚期不得不来看病的农村妇女。记得那时转诊到我们医院的晚期宫颈癌病人特别特别多,候诊室的长椅下常常是一滩血、一滩水,老远都能闻到异味,再看看病人,个个被病痛折磨得没有了人形,我的老师只能是尽力去手术,虽然明知道手术效果极其有限…… ”

正是这段经历让马丁刻骨铭心,1990年,博士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了去美国西南医学中心继续深造,研究方向仍然是宫颈癌、卵巢癌。“几代同济前辈背负起的责任,我无法辜负,不能辜负……”

#p#分页标题#e#

5.jpg

首席科学家乐当“手术匠” 

妇产科腔镜手术室,马丁教授正与其他三名女医生共同完成着一例腔镜下子宫全切手术。患者39岁,因为患子宫内膜异位症,她没能实现当母亲的愿望,而此时异位的内膜已经开始侵犯她的肠腔,无奈,医生只能切除她的整个子宫,但病人给马丁教授提出的唯一要求就是保留她的卵巢。

对医生来说,手术由此会复杂许多,从医学的理性来看,病人这个年龄还要保留那一点点卵巢功能,意义也极其有限。但马丁仍然答应了病人的请求。“不能在她失去了当妈妈的权利之后,又让她失去做女人的权利,这对她来说太残酷!”

手术十分顺利,宫腔镜下,半小时时辰,子宫完整切除下来,“干得再漂亮点!”接下来马丁更加细心,手眼配合得天衣无缝,15分钟30多针上下飞舞,显示屏上看到,子宫切除后盆腔完全还原,左右卵巢也回归到原来正常的位置,工工整整。这时的马丁教授沉着冷静,显出一种完全放松的状态。

“一上手术台就是昏天黑地一整天,手机不接,饭也顾不上吃。”马丁教授私下里,只爱“手术匠”的封号。主持同济医院妇产科工作,每天主要时间站在手术台上。科里统计显示,最多的时候,马丁教授一周做过26台手术。医院办公室称,要找马丁教授,只能在快下班时候,去他办公室蹲守。

早年文革时,因为无事可干,马丁读书之余就喜欢做木匠活,雕花家具并不时髦,但清雅古朴,为此,左手虎口位置还留有刀疤,后来还做了一年汽车修理工,动手能力很强。手工培养了马丁沉静的特质,也由此让他理解了何为“创造”。学医回国时,马丁发誓在外科岗位“认真干20年”。如今他已在手术台上干了17年,右手大拇指、无名指被手术剪磨出了厚厚一层茧,亲手救治的患者不计其数,手术为他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际病例。 

执着只因曾经深迷 

妇产科医生太特殊了,因为医生面对的是柔弱的女性,她们是为人妻、为人母并集家庭责任于一身。更有时,面对年轻的妇科肿瘤患者,天平一边是患者的生命,另一边是女性做母亲的权利和自豪,马丁必须带着这些情感逼着自己走向那条漫长的临床科研探索之路。

“手术做得越多,自己的困惑就越多”。外科手术已经发展了200年,手术术式不断改进,但为什么癌症还会不断复发,“手术中我明明把淋巴可疑组织都清扫干净了!困惑越多,我就越告诫自己不能只是当‘解剖学家',必须把这个战场向预防的前端转移。”

如何早期阻断HPV病毒诱发宫颈癌细胞癌变?如何找到癌症“痊愈者”身上潜伏的肿瘤细胞并定点清除?马丁教授主导的妇科肿瘤临床研究入列“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建设妇科肿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十年不懈的探索,马丁的团队研发“带毒导弹”寻找肿瘤细胞。癌症患者经过科学治疗初步“痊愈”,身体内仍有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可能是在“休眠”,也可能是每天增殖的细胞量等于凋亡的数量,保持动态平衡。一遇突然的外力刺激很容易复发,马丁教授的团队注意到,唐山大地震后,大量癌症“痊愈者”集中复发就是证明。

若能找到癌症“痊愈者”身上潜伏的肿瘤细胞,给它打上标识,就有可能定点清除。马丁教授的研究团队对卵巢癌进行了长期临床基础研究,初步发现了肿瘤原发与转移的机制,找到了癌变细胞许多特异的“靶点”。

根据癌细胞特异“靶点”,马丁教授的团队研制了一种“短肽”标志物。这种物质会自动寻找异形细胞“靶点”进行结合。他们试着将这种物质带上显影物质,注入实验动物体内,通过CT清楚看到了潜伏的“光点”。动物实验表明,几个月后,这些“光点”位置真的发生了癌转移。

#p#分页标题#e#

马丁教授进一步设计,将“短肽”带上毒药,就制成了肿瘤靶向药物,它可以自动寻找潜伏病灶,进行细胞级的化学治疗,定点清除肿瘤细胞,才有可能治愈癌症。目前,马丁教授主持研发的“短肽”药物已进入国家一类新药三期临床试验,参与试验的患者肿瘤转移复发率明显下降。

随后的研究里,马丁更是奇思妙想,他揣摩着“剪辑”病变基因早期阻断癌变。一种叫HPV病毒感染与宫颈癌密切相关,病毒诱发细胞癌变的原理是什么?若能找到病毒发动机制,就可能进行早期阻断。马丁教授在全国范围内搜集了大量病例标本,对比了中国人特别是汉民族宫颈癌患者的基因特征,发现了两个易感基因位点。

“只要对健康人群进行普查,找到两个基因位点相同的人群,对她们进行HPV病毒免疫,就能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马丁教授会同相关机构,迅速启动了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

“不过,仅仅发现还远远不够,我们除了提醒易感患者进行免疫预防,医学还能再做点什么呢?”

马丁试着“剪辑”变异细胞的基因序列,发现这种办法可以中止甚至逆转细胞早期癌变。有了这一发现,就可以“剪辑”易感患者的变异基因,早期阻断宫颈癌形成。目前,马丁教授的团队正就此展开临床应用研究,争取早日将这项新技术用于临床。

如今,马丁先后主持承担美国NIH基金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一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国家自然科学主任基金一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100余篇文章,SCI引用315次,出版专著6部。 

触摸医学的根本 

“医生绝不只是治疗一种疾病,每天我面对的是独一无二的人,一个个活生生、有情感、正为疾病所苦的人。这些心里所思,慢慢地成为我的信仰,我的思维和生活方式。”祝玲玲(化名)正是如花一般的年纪,但怀孕不久却发现患上了“宫颈鳞状细胞癌Ia2期”,四处求医问药,得到的答案都是要做子宫全切除手术,这就意味着,她将失去胎儿,将永远失去做母亲的权力。

玲玲十分绝望,眼泪都流干了,她慕名找到马丁教授,马丁教授细心询问病情,耐心倾听祝玲玲的哭诉,详细查阅她的病历,确定要立即手术。但手术风险很大,传统的方法是子宫全切除,把子宫和胎儿一起拿掉,如果不做子宫全切除,稍有不慎,手术也可能伤及胎儿。

面对病人如花的年纪和做母亲的渴望,马丁教授欲弃不舍,欲罢不能,一边他安慰病人,一边翻阅大量资料,组织手术组讨论病人的病情,制订切实可行的手术方案。他强烈要求手术组的每一个同志,既要考虑为病人救命,还要为病人考虑未来,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最大努力保子宫保胎儿,为病人保留做母亲的权力,两者同样是医生的天职。

马丁教授的执着深深地感染着手术组的每一个医生,在他的主持下,手术组征得病人同意后提出一个大胆设想,为病人进行子宫分段切除术,术后再考虑进行新的辅助化疗。这样不仅能够取出胎儿,保留病人的子宫和有效保护卵巢内分泌功能,而且能够根治癌症病灶,使病人有效康复。术前医生们精确设计手术方式,做好一切必要的准备。

2008年5月2日,他们为祝玲玲施行了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十分成功,祝玲玲生下一个健康的女儿。以后玲玲常来门诊看马丁教授,宝宝发育良好,她自己的宫颈癌也无异常。看着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一家,马丁教授此前高度崩紧的神经放松下来,“手术的成功才是医生最大的收获”。

这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也是对现有的教条和权威的挑战,创新所奉行的原则触摸到医学的根本“一切为患者着想”,在这个原则指导下,科学制订手术和治疗方案,使治疗效果达到了医患双方的最好预期。据此,马丁的课题组提出宫颈癌新型防治策略,采取新辅助化疗,既达到传统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甚至保留生育功能,此标准已在全国三甲医院推广应用,社会效益良好。

目前,宫颈癌、卵巢癌等妇科肿瘤国际诊断治疗指南仍然将放疗作为金标准,这个标准是以非洲的治疗经验为基准的,严重不适合中国人。通过多个大样本人群分析,马丁教授团队发现当前我国宫颈癌发病特征与21世纪初的研究结果比较已发生变化;我国宫颈癌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农村与城市之间宫颈癌发病年龄及疾病转归的差异小;随着适龄妇女对宫颈相关疾病知识认知率上升,91.2%的患者临床诊断为早期宫颈癌,适合接受以手术为主的治疗方式。中国专家提出的这种“新辅助治疗”完全改写了传统,成为国际新标准。目前,相关系列文章研究发表在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遗传学》《临床研究杂志》《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癌症研究》等国际一流SCI杂志,获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最多的病例在哪,最好的医生就会在哪。”马丁教授认为,世界医学研究的中心必将移师中国,这是一场医学对科学对生命另一番的感悟。目前,马丁教授正在带领着他的团队拼命划出一道痕,力求中国人在世界医学领域做出原创性的贡献。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