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博士李金文:20年痴迷一根秸秆
2018-01-21 09:51:11   来源:湖北日报

1.jpg

图为:李金文在田头宣传秸秆利用知识。

2.jpg

图为:日清公司工作人员展示秸秆营养基质在蔬菜无土栽培上的应用。

3.jpg

图为:废弃的菌渣再回收利用,制成基质培育各类种苗。

  武汉日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把众人弃之的秸秆,变成生物有机肥,年销售额达3000万元,成为全国秸秆肥料化开发利用行业的领头羊。这家企业的创办人是农学博士李金文。

  一个发酵槽里藏着7项发明专利

  发酵、分解、除臭、翻泡、压缩……堆积如山的农作物秸秆“变身”为一袋袋有机肥,销往全国10多个省市。

  8日,室外30多摄氏度的高温,记者行走在武汉市东西湖区日清公司生产车间,却没有闻到一丝异味。

  公司董事长李金文介绍,他们利用生物技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分解菌和独特的发酵工艺,将水稻、玉米、小麦秸秆收集后分解、发酵,变废为宝,这一过程仅需20天左右。

  发酵工艺,是秸秆转化成有机肥的核心。在发酵车间,各式各样的新玩意令人眼花缭乱:太阳能集热板、长槽式射流通氧发酵槽、多线程堆肥温控器等。长长的发酵槽中堆积着秸秆、糟渣、饼粕等有机废弃物,温度计显示60摄氏度。高温来自屋顶的太阳能,十几块巨大的太阳能板将热量集中,传导到发酵槽,实现高温好氧发酵。“别小看这个发酵槽,里面藏着除臭、翻泡等7项发明专利。”李金文说。

  一次投料4000立方米,年可发酵腐熟秸秆堆肥15万立方米,日清的产业规模在华中地区居首位。

  在农村,农作物秸秆往往是一烧了之,污染空气。秸秆直接还田,也存在弊端,秸秆木质纤维在土壤里短期内难以分解,加之植物本身携有病菌虫害,还田后易将病菌埋伏地下,诱发庄稼再生病害。

  日清公司处理秸秆如此高效,是因为拥有先进的发酵腐熟技术。他们研发了木质纤维素的快速分解菌复合系RQ-01及秸秆快速腐熟菌剂,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农作物秸秆中,棉秆较为坚硬、难以腐烂,日清公司研发的1、2、3号复合菌剂可充分腐熟秸秆的木质纤维素,使棉秆腐烂时间从一个月缩短至半个月。

  肥药一体,是日清公司产品最大的特点,他们生产的生物有机肥在增加作物营养的同时,还能防治病虫草害。

  采访中,记者听到一个新鲜的概念,生物有机肥“防火墙”功能。李金文认为,通过增加肥料中的有机质,分解土壤内残存的有机磷、有机氯、有机苯等,消除抑制植物生长的毒素,创造健康安全的土壤环境。

  自筹千万将酵素菌技术产业化

  李金文的发明专利,基于他在日本所学的酵素菌技术。

  日本的酵素菌技术世界领先。1991年,29岁的李金文只身赴日本静冈大学留学,学习研究农用酵素菌技术,1994年,拿到农学博士学位后,李金文回到湖北,在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从事酵素菌技术研发和推广工作。

  李金文对武汉周边蔬菜基地的土壤监测发现,土壤酸化和次生盐渍化是最普遍的“疾病”,已成为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便萌发了用生物有机肥为土地“疗伤”的想法。

  日本基本上用果渣、鱼骨粉为原料发酵生产酵素菌肥料,成本较高。李金文回国后,看到农村满地被废弃的秸秆资源,触动极大。

  为何不把酵素菌技术用于秸秆肥料化利用上呢?

  2010年,李金文自筹1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在武汉东西湖台商投资区注册成立日清生物科技公司。在建厂房的同时,李金文和他的团队租住在民房里潜心研发。

  一年后,技术终于取得新突破——利用酵素菌生物技术,成功地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变为滋养土壤的生物有机肥和育秧基质。2011年10月,日清公司3万平方米一期工程建成投产。李金文成熟的技术终于可以实现产业化!

  李金文精精瘦瘦,有着非同常人的执着与专注。他把自己的实验室比作“庄稼医院”,实验室里有100多个土壤标本,什么样的土壤需要用什么样的肥改良,一查便知。20年来,李金文绞尽脑汁挖掘一根秸秆的最大价值。

  日清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多所高校展开校企合作,引进3名博士和多名硕士组成技术研发中心。

  秸秆变菌棒,循环再利用

  在日清公司的会议室里,一张示意图格外醒目。

  从图中可以清晰看出一根秸秆的变身之旅:第一种方式是秸秆被直接制成一袋袋有机肥,走向市场;另一个路径是秸秆制成食用菌基料,生产食用菌,产生的菌渣再次回收,制成有机肥或营养基质。营养基质用于工厂化育苗、无土栽培、屋面菜园。

  日清公司把秸秆制成的食用菌基料,即菌棒,供应给东西湖周边菇农,用来栽培双孢菇。目前已供应菌棒2000吨。

  日清公司百米开外,有一片葡萄种植园,目前葡萄已经成熟,施用的都是日清公司的生物肥。这个葡萄园的葡萄,每斤售价8-9元,比普通葡萄高出2-3元。“施用生物肥以后,葡萄水分多,味道甜。”农户普遍反映。

  立清公司累计推广生物有机肥3万余吨,惠及2万多农户。其产品应用在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莴笋等蔬菜生产上,平均增产20%以上。

  但在李金文看来,秸秆肥料化用途远不止如此。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减少,水稻机插秧成为趋势,工厂化育秧对基质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李金文说,用秸秆制成的基质(营养土)肥力充分,适宜幼苗吸收。日清公司制定了我省第一个《水稻育秧基质》企业标准,并获得专业化水稻育秧基质产品登记证。

  日清公司还瞄上了城市里逐渐流行的蔬菜无土栽培。一盒盒键盘大小的长方形盘子里,规整地种植着南瓜、辣椒等蔬菜苗,细细端详,发现底盘中盛的不是土壤,而是液态营养基质。李金文介绍,根据蔬菜种类调配必要的营养和微量元素,种出来的蔬菜更有机。

  产业提速期亟盼政策扶持

  然而,创业并非一帆风顺。随着规模的扩大,日清的难题也逐步显现。“优质卖不出优价。”李金文一脸无奈。据了解,我省有机肥企业多数实力不强,市面上有机肥品牌鱼龙混杂,导致相互压价。

  日清公司难破成本瓶颈,不得不亏本运转。李金文算了笔账,秸秆收购价格平均每吨在180元以上,按每3吨鲜秸秆生产1吨有机肥计算,仅原料成本就达540元/吨,加上生产成本330元,每吨肥料的直接成本高达770元,而日清公司包送到武汉周边蔬菜基地的价格不到800元,基本上没什么利润。

  秸秆回收季节性强,集中收购时间短,导致企业运营流动资金压力增大。旺季面临收储、存放的问题,淡季又面临供应不足的窘境。为确保原料供应,日清公司不得不从民间借贷。

  记者看到,公司有一块刚刚完工的大水泥场地,李金文说,这是新建的秸秆堆积场,已投资200多万元,后期需要搭设棚子和围栏,因为资金紧张,暂时搁浅。

  李金文期盼有关部门尽快出台稳定的扶持政策,设立秸秆综合利用专项扶持资金,以奖代补或贴息贷款支持技术创新;或者借鉴国家粮食收储做法,在企业季节性、突击性收购秸秆期间提供专项周转金,以解决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难题。

  秸秆粉碎耗电大,李金文还希望享受农业生产用电的价格优惠。目前日清公司生产用电价格畸高,为每度1.6元至1.8元。

  三农新语

  发展有机肥势在必行

  龙称

  我省是农业大省、畜禽养殖大省。实施秸秆禁烧后,全省一年近4000万吨秸秆如何处置?养殖场粪便直排造成严重环境污染,难题如何破解?

  长期过量施用化肥,造成耕地质量退化,我省提出了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的目标。化肥零增长,农作物要增产,怎么办?

  大力发展商品有机肥料生产,把秸秆、畜禽粪便高温发酵变成高效有机肥,是破解秸秆禁烧问题、养殖污染问题、耕地质量下降问题的治本之策。

  据专家调查,进入21世纪,农民种地几乎没有农家肥施入,秸秆被焚烧,人畜粪便被排入河渠中,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和水体污染。我省土壤有机质含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1.2以上下降到现今的0.5以下。耕地质量下降,影响到农业持续增产与粮食安全。

  在这种大背景下,扩大有机肥料生产与应用,既消除了污染问题,又可从根本上解决耕地质量下降问题,意义十分重大,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而易见。

  有机肥生产成本高,销售市场尚处在培育期,行业发展亟须扶持。企业及相关部门呼吁借鉴外地经验,尽快出台政府补贴政策,促进有机肥生产与应用。

  发展有机肥,相关部门要积极作为。农业部门要加强宣传,引导农民减施化肥增施有机肥。供电部门要给予有机肥生产企业用电优惠。涉农金融部门要给予企业流动资金上的支持。(记者 胡琼瑶)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