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楚风 楚韵 楚情
2018-01-21 09:51:03   来源:今日湖北

——专访书画家、文化学者熊海泉

□记者/陈思炎

 

30.jpg

熊海泉近照

人物名片:

熊海泉,毕业于湖北艺术学院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承张振铎、邵声朗教授。先后任《湖北日报》摄影部主任编辑、湖北日报资深美术、摄影专栏主编,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兼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中国新闻漫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新闻漫画研究会会长,中国石鼓文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奖评委。曾赴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士游学,考察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建筑、雕塑、艺术作品,赴印度尼西亚巴厘岛考察印度教和印度洋海岛土著艺术。多次在国内举办个人美术作品展览,近年来出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美术专著《彩墨楚风》、《荷塘私语》、《水墨唐宋》和编辑出版《鸟虫篆发凡》、《云梦秦简字范》等中国古文字研究著作,纪实摄影专著有《老街私语》、《出丹江记——中国南水北调工程大移民纪实》等。


31.jpg

熊海泉美术作品


资深媒体人、文化学者、书画家……7月的一天,记者走进熊海泉的画室,一幅长2米,宽0.95米的彩墨画高挂墙头,吸引了记者的眼球。画室里,展现楚神楚韵的中国画与书法作品相辅相成。多年来纵横于社会各界的丰富经历,为熊海泉披上了无数耀眼的光环,但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却只是在名字旁边简单地印着“画家”二字。“画画是爱好,更是梦想,从十几岁拿起画笔至今,这份最初的梦想一直如影随形。”在艺术圈里兜兜转转,熊海泉心中的书画情结始终执著如初,他就像他画中的梅花一样,浑身傲骨。

32.jpg

熊海泉书法作品


追求艺术真谛   寻求生命无悔

 

“现在闲来无事,我常在家里画画。时代变了,画画的风格也要变,但不能变得太离谱,我现在以传统为主,借鉴一点西方绘画艺术。”熊海泉说,他会不断“充电”,将画画得更好。

熊海泉认为,一个艺术家若轻轻松松作画,没有压力,绝不可能突破,更谈不上创新。新路是拓荒者走出来的,艺术家最艰难的工作在于不断地超越自己,一旦创作个性风格停止变化,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消亡。为此,他远赴意大利、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游学,重点考察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建筑、雕塑、艺术作品。

“欧洲是文艺复兴的起源地,在那时不仅兴起了文化热潮,也留下了许多拥有魅力色彩的中世纪建筑。”熊海泉说,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威尼斯圣马可大教堂、维也纳斯特凡大教堂、巴黎圣母院和科隆大教堂等著名的教堂在世界建筑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它们气度恢弘,身姿伟岸,是欧洲各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缩影,是各国兴衰变迁的见证。

“‘文艺复兴’运动给人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熊海泉说,达·芬奇的著名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就是那个时代典型女性的作品,画面是以风景为背景,女性形象蒙娜丽莎呈现出无尽的优雅气质,脸庞上稍有微笑,却又有着若有有无的悲伤。这已经不再是宗教题材的人物形象了,不再是神的传播者了,而是崇尚人自身美感和内心情感表达,所以,那段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饱含着艺术家的灵感,同时也是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近代美术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幸运遇良师   真心铸墨缘

 

熊海泉的父亲是一位参加过淮海战役的共和国老兵,他模糊记得儿时春节,邻里请父亲写对联,他最乐意为父亲磨墨理纸。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常在大家的赞扬中挥笔走墨,龙飞凤舞。后来父亲教他描红临帖,教他执笔,父亲要求极严,常常悄悄站到他身后,在他不经意时将笔抽起,要他坐端正,握笔要用力。这种严格的教导使他多年以后在或书或画时,握笔都不敢有半点松懈。

上中学时,熊海泉有幸到孝感参加省里年画培训班,幸运地遇到了汤文选、陈立言老师,他们教熊海泉用毛笔作画写生,成为他的中国画启蒙老师。在他们的鼓励下,熊海泉考入湖北艺术学院,亲聆张振铎、邵声朗老师的教诲,研习山水画、书法。

#p#分页标题#e#

在技术的创新上,中国画界一直是沿着两条线路在探索,一是重在“水墨”,二是重在“彩墨”。熊海泉是属于重彩墨的,他把粉、彩墨与水墨融合在一起,使画面凝重、浑厚、斑斓、响亮。“骨法用笔是国画的脊梁,有这一条就能立得住,站得稳,重彩、重墨均可。”熊海泉说。

熊海泉反对背个相机,到一处拍两张,回来搞创作,他认为这样搞不成创作。“因为照片只存其形,未会其神,没有掌握创意立法的主动权。”他说:“画家要行万里路,开阔视野,重塑自我。写生是艺术修养、人格修养的契机。画家只有通过写生,才能真正与自然与生活万象,通其灵,会其神。”用他自已的话说:“画家通过写生观察,分析比较,才能创造出既得之自然,又区别自然的形象。”

 

书法通古法   传承发扬再出新

 

熊海泉对书法更是钻得深、吃得透,践古人,取精用宏,化“他神”为“我韵”,专精一体,自成机杼。特别是进入中年以后,他在学习传统书法技艺的同时,以佛法禅意独悟书法之玄妙,日有所进,年有所改,求丽求雅,得笔得气,尤其是在中锋运笔中,以墨法的干湿、虚实和运笔的徐疾、顺逆上,更为精道、娴熟,使精细一致的线条平添了节奏感、和谐美,达到了“气韵藏于笔墨,笔墨化为气韵”。

在写意书法领域,熊海泉可谓是水墨写意书法的开拓者,他力图冲破原有格局、陈规——推出自己想象中的视觉美新样式——水墨写意书法。他在相互吸收、结合、融化中取长补短,并得以延伸、扩展、发展壮大,形成新的艺术肌体。

他把水墨写意山水画的表现方式移植到书法艺术中,极大地丰富了传统书法的用笔用墨表现形式,把单纯欣赏书法的线条结字美引导到用书法的形式再现文字的意境,把书写变为写意。在营造意境的过程中更加注重运用水墨、绘画和书法符号的结合。纵观海泉作品,这些亦书亦画、亦古亦今、飞舞流动、变化万千、意趣妙出、风韵自然的艺术精品令人叹为观止。

湖北省著名文艺评论家、国家一级美术师邵劲之教授评价:“海泉想得很多,实践不断,探索不止。虽其水墨写意书法还欠尽善尽美,但正在日益完善、丰富提高中,其对当今书法,起着推动或改变格局之功,是一种了不起的创举。”

 

逸趣洒脱   笔墨弄人生

 

“湖北人有一种热烈的追求崇高理想,不惜牺牲,虽九死犹未悔的浪漫主义精神,这应该是最宝贵的,也是楚韵的核心。”熊海泉说,传承“荆楚艺术”既要传承中国画传统笔墨技法和写意精神,也要传承楚文化的传统的浪漫精神。

翻开熊海泉的《彩墨楚风》系列组画,记者犹感楚神楚韵阵阵扑面,领略着绮思、诡秘、神奇、狂傲之大美,可感!可触!《彩墨楚风》不仅再现楚神楚韵,而在展示上有新创造、新升华,尤其揭示出丰富深厚美学意蕴。他用奇特无羁想象,加以感情助力,择墨之浓淡、红之深浅交相重叠互映,纵横笔致,放浪墨气,深得书法神髓,造成流动、变异、莫测之现实难以存在理想之美,让人从若明若暗意象中思索、寻味。

熊海泉受楚国艺术以神驭形、以意驭象观念熏陶所致,他的写意而趋抽象,“不肖”手法大胆择用。例如彩墨画《亡秦必楚》,红黑色穿插相融,渲染征战厮杀气势,其间以分解、变形、抽象法写出亦隐亦现诸多脸庞、双目组合,折射出楚人坚韧斗志、必胜信念,悲壮氛围溢溢。像这样的彩墨画,熊海泉以超人想象,建构之独特,体现了画面神秘美趣、新奇诡谲美感。

著名山水画家叶先鸿评价:熊海泉是“以书法之骨气、笔致入画”。熊海泉的水墨写意书法,不仅保持有书法的笔意书情之艺术美元素,而且还渗透着水墨画形存意在艺术美元素,展示出一种兼容书画的全新艺术特质。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