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麦立强:纳米世界逐梦人
2018-01-21 09:51:03   来源:今日湖北

□通讯员/邹星

 

26.jpg 

麦立强,生于1975年12月,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十余年来,麦立强执着探索、勇攀高峰,收获累累硕果,孜孜不倦、用心浇灌,培育桃李满园,他的身上彰显着一位学者科研报国的炽热情怀和甘为人梯的师者风范。逐梦之旅没有完成时,在科研道路上,麦立强一直在坚守、在前行……


27.jpg

哈佛大学lieber院士访问武汉理工大学,麦立强(右二)参加交流


追求卓越,坚定报国志向

 

2001年至2016年,十五年不断追寻。瞄准纳米材料,推进新能源创新发展,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麦立强教授从未停步。他说:“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尽最大的努力攻克难关……”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研究的不断深入,纳米技术在提高能源利用率、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中的作用逐渐显现出来。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不仅带来科学上的创新,同时也对能源高效利用和节能减排有着重要意义。

麦立强长期从事新能源纳米材料与器件研究,开创性地发展了一系列性能优化技术,有效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纳米储能材料与器件的发展及应用。他被誉为纳米能源材料研究的新秀,也是国内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之一。

2001年,麦立强在武汉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的课程成绩优秀,综合测评全校第一。博士毕业时,麦立强陆续收到美国、澳大利亚等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授予的奖学金和高薪聘请他作学术研究的邀请函,面对众多机会,他毅然选择了为母校效力。

2006年,31岁的材料学院副教授麦立强受邀前往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纳米科学和技术中心做访问学者。访学期间,他与合作者成功完成纳米器件组装和电池性能测试,并从本质上揭示了材料优化的机理和规律,为纳米线电极材料及纳米器件的应用开发奠定了基础。该成果发表在国际《先进材料》上,这是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首次在该刊物上发表论文。

2008年,经王中林院士推荐,麦立强来到美国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系做高级研究学者,师从世界纳米材料的先驱、美国科学院院士查尔斯·李波教授。在这期间,针对电化学能源领域容量衰减快的问题,麦立强率先提出了设计组装单根纳米线电化学器件原位研究容量衰减机制,得到了查尔斯·李波教授的肯定和赞赏。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麦立强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反复讨论修改实验方案,验证推敲实验结果,饿了就以速冻饺子和方便面充饥。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不懈努力,实验终于获得重大突破,他设计和制备出了国际上第一个最小的、仅用单根纳米线作为工作电极的全固态电化学器件,他刷新了世界纪录。

2010年9月,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纳米快报》上,并被Nature亚洲材料网站和德国Nanowerk网站进行专题报道。麦立强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瞩目,也在业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世界500强企业和一流的科研院所向他伸来了橄揽枝,他们开出诱人的年薪,并许诺完备的实验室和高额的科研经费,但是都被他婉拒了。在服务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天平上,他毅然选择了把所学知识贡献给祖国和母校,在中国的舞台上逐步实现自己的科学抱负。

#p#分页标题#e# 

求实创新,坚持科研梦想

 

回国后,麦立强并没有忘记自己最初的梦想。在他的积极推动和中美双方协商下,2009年,武汉理工大学与哈佛大学合作成立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查尔斯·李波院士受邀担任实验室主任,麦立强教授担任执行主任,这是全国高校中仅有的一个与哈佛大学共建的纳米实验室。

实验室的成立极大促进了材料学科的发展,麦立强和他的团队开展了大量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麦立强在《自然—通讯》、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50余篇,影响因子9.0以上论文54篇,30余篇论文被选为期刊封面,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课题等项目20余项,获发明专利40项,得到多位国际权威学者的高度评价。麦立强在钒系纳米线领域的论文数及被引数均居世界首位,15篇论文入选ESI 近十年前1%高引用论文,1篇论文被选为ESI 热点论文。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科技部中青年领军人才计划,并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中国青年科技奖、第十一届光华工程科技奖、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他还获得了湖北省青年五四奖章、湖北省优秀归国留学人员、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

实验室现有学生70余名,其中来自法国、巴基斯坦等国家的留学生5名,已指导研究生60余名。2009年成立至今,已成功举办第十届中美华人纳米论坛,第一届中法先进材料研讨会等重要会议。今年6月,还将与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Energy共同举办《自然》能源材料国际会议。

科研之路没有捷径可走。一系列成果的取得,离不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通宵达旦、呕心沥血的付出。实验的关键时期,麦立强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几个月,他放弃了所有节假日休息,年加班时间近千小时。麦立强说:“是我的祖国、我的母校培养了我,我只有努力做得更好,才对得起一直关心与帮助我的人。”

为了紧追国际高水平能源器件的步伐,麦立强带着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对钒系纳米线动力电池的放量生产进行深入探索,建立了产业研发基地。2012年,麦立强作为创始人,推动成立武汉理工力强能源有限公司,建成单次百公斤级钒系纳米线正极材料中试线,率先实现了新型高性能钒系纳米线动力电池的批量组装,有效推进了钒系纳米线动力电池产业化进程,湖北省以及我国在纳米新能源产业中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

 

以身作则,坚守育人使命

 

麦立强始终把“站好讲台”作为立身之本,以培养人才为己任。他的理想就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走在世界前列的新能源纳米材料技术领域的高水平优秀人才。

对麦立强的学生们而言,他既是科研路上的导师,更是人生路上的导师。实验室里的不少学生都是在大一的专业材料导论课上与麦教授结识的。“他的课从不照本宣科,讲授中融入了很多最前沿、最权威的纳米知识和自身的科研经历。

麦立强说,自己选拔成员的第一原则是人品。人格健康发展,业务学习扎实,这样的学生,不管以后走到哪里,都能撑起一片天。作为教师,他要求自己的学生在科研上要有独到的见解,要诚实、坚持原创;在科研之外,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组织开展各种文体活动,鼓励学生劳逸结合。

教学科研的严谨态度以及宽容谦逊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加入。袁润章奖学金获得者、哈佛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徐林,牛津大学博士生吴一民,袁润章奖学金获得者、日本东北大学博士生韩久慧,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郭万里,被评为2012年大学生年度人物赵云龙等,都是从他的团队走出去的学生。学生们说:“任何时候我们找麦老师,他都不会说自己忙。他不仅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敬重的好大哥。”

国内大学生会冲着学界“大牛”去考国外名校的硕士、博士,而国内科学家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也在逐渐增强。有一位留学生,从美国一直追到武汉,读上了武汉理工大学名教授的博士,还凭借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的论文获得该校首届留学生科研成果奖。

这位巴基斯坦籍留学生名叫阿米尔·可汗。2011年时,武汉“70后”学者麦立强师从纳米奠基人、美国科学院院士查尔斯·李波,在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系做高级研究学者。他在美国圣地亚哥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有关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纳米材料的报告,一下子吸引了与会的巴基斯坦空军大学教师阿米尔的注意。会后,阿米尔找到麦立强,提出想要跟着他攻读博士学位。

第二年,麦立强回到母校武汉理工大学,被聘为首席教授,同时推进建立了武汉理工大学-哈佛大学纳米联合重点实验室,并担任执行主任。其间,已回到巴基斯坦的阿米尔通过邮件联系他,了解关于到中国攻读博士学位的事宜。在麦立强的推荐和学校的帮助下,阿米尔拿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留学生奖学金,如愿考入武汉理工大学,师从麦立强。

在纳米这个微观世界里,麦立强教授正带领着他的科研团队继续攻关,努力将纳米技术发展到极致。他坚信:在未来的科学领域,中国学者一定能成为最前沿的专家,引领时代。他正迎着这灿烂曙光,肩负重任,奔向更远的目标!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