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培养就是一种变革,只有舍弃旧观念才能对未知进行探索,我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弄明白。”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实践与创新教学团队主任陈厚桂感慨说。
2008年,陈厚桂接手电气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从此踏上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道路,一干就是三年。三年间,他遭遇到了很多坎坷,但是对创新教育的坚定信念和为人之师的责任意识支撑他一路走来,最终取得了丰硕成果。2009年至2011年,实验室连续三年获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辅导的学生先后获“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多名学生到中国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虽然注重创新人才培养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但是在现行教育体系下,创新培养却面临着“学生不愿参加、教师不安心教学、学院不愿提供经费”的窘境。“虽然从表面上看,放弃创新教学对学院、教师和学生三方面是无足称道的,但是实际上学生却承担了最大的损失,因为他们失去了接受创新训练教育的机会。”陈厚桂说。
秉承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陈厚桂开始接手创新实验室工作并开始大刀阔斧的进行改革。“没有教学、没有成绩,实验室迟早会被解散!”为了提升实验室人气,陈厚桂一边筹划新的教学项目,一边找来十几位熟识的学生加入实验室。陈厚桂还牵头组织了第一届“电气学院大学生创新预研项目”,这一举动不但为实验室带来了教学项目,也赢得了周文俊、刘开培、胡钋等众多教授的大力支持,同时学生中也造成了很大影响。
从那以后,实验室有了项目,多了人气,但是繁重的工作量给陈厚桂带了巨大的压力。陈厚桂说:“那段时间,学生只有休息时间才有空,所以我们的交流只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外。别的老师上班,我在上班;别的老师下班,我还得上班,几乎天天连轴转。”繁重的工作量使得陈厚桂身体严重透支,不到四十岁、正值壮年的他头发越来越稀疏,还长出了许多白发。2009年,陈厚桂还患上了高血压和心脏病。
然而好事多磨,即便付出如此辛劳,创新实验室还是破产了。2009年,电气工程学院进行资源调整,创新实验室实质上解散了。呕心沥血的努力化为泡影,各方面的压力也骤然出现,一年多没有从事科研项目,陈厚桂开始面临经济危机,年底职称评选落选更是对他造成严重打击。“我的经济破产了,我的事业破产了,我的理想也破产了。”陈厚桂彷徨不知所措。
正如《浮士德》中的那句话,“善良的人在追求中纵使迷茫,但终将意识到有一条正途”,在近乎绝望边缘的陈厚桂依然没有放弃创新教育。在学生崔华锋的帮助下,创新实验室重新开展。“我坚信,大学生创新的春天一定会到来!”陈厚桂踌躇满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陈厚桂和他的创新实验室通过不懈努力,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2010年,学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教学改革,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被提到非常重要的地位。2009年到2011年创新实验室连续三年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资助,辅导的学生先后获得“挑战杯”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湖北省优秀毕业论文,多名学生被中国科学院吸纳为研究生继续深造。
三年的创新培养实践中,陈厚桂不断总结经验,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创新教育理念。陈厚桂说:“创新教育的开展必须以科研成果为引导,以科研项目为载体。课外科研与学生培养计划在时间上是冲突的,但是在内容上确相互依赖。正确处理这个矛盾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制定课外科研支持体系的时候,延长课外科研实践、精心设置科研内容,使之与培养计划紧密结合。”
陈厚桂将创新培养分为好奇、兴趣与质疑和探索三个阶段,针对不同的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创新科研活动,从而拉长了创新项目的实施期。例如,针对大一学生,开设了“电气汇智创新课堂”,激发学生创新好奇心,针对大二学生设立“创新预研项目支持计划”培养学生创新兴趣,而“创新性毕业论文设计支持计划”的设立着力于培养大四学生质疑与探索的创新能力。
此外,针对课外科研教学组织松散的问题,陈厚桂还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松散与紧密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实验室内指导与实验室外调研相结合,这解决了课外科研的业余性与科研行为严谨性的矛盾冲突,将学院高质量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零散时间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高效的课外科研教学新模式。目前,创新实验室成功构建了一个20多人的高质量教学团队,教学对象覆盖了电气工程学院大二至大四三个年级200余名学生,创新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并成功与美国NI公司合作建立了“武汉大学LabVIEW俱乐部”。
“我们已经申报了湖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在未来几年中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首创全学程创业计划支持体系,完善实验室与企业共建俱乐部项目,争取把“电气工程创新与实践”打造成为省级精品课,扩大创新教学的社会影响力,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谈及未来发展,陈厚桂意气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