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见可,函数论专家,数学系教授、国家首批博士生导师。发表论文120余篇,著作十多部。曾任《湖北省暨武汉市数学学会》理事长,受聘美国《数学评论》、德国《数学文摘》特约评论员。
“有数学天才”
路见可,1922年11月29日出生于江苏宜兴,祖父为晚清秀才,通儒学、知算术。见可4岁,祖父以《百家姓》教识字,闲时取小石板教二位加减法,小见可极其灵性,一学就会,喜得祖父笑口常开。见可5岁入瀛园小学、文庙小学,学业优秀,数学题做得又快又好,成绩“独领风骚”。1933年,路见可考取宜兴精一初级中学,在名师钱凤绾先生培育启导下,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做题妙趣横生。钱先生指导他课外阅读,使他养成独立自学良好习惯。说来奇怪,路见可不仅数学成绩好,其它各科成绩也好,多次获得免交学费奖励。1936年考入苏州中学(江苏“四名校”之一),由于他学习用心,思路清晰、解题新颖,常受数学老师公开赞扬,班主任期末给以破天荒评语——“有数学天才”。
1937年“七七”事变,路见可由长辈安排离开宜兴赴西安与父母团聚。时值北京师范大学附中迁来陕西,成立西北联合大学高中部,他凭着那张“有数学天才”批语的成绩单入校插班高二,该校有我国著名数学教育家魏庚人和赵慈庚两位老师,路见可在二“庚师”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下,受学校优良学风熏陶,如甘露润物、潜移默化,取得各科全优成绩。回忆往事对魏庚人与赵慈庚二师满怀敬爱,终生不忘!
1939年,路见可高中毕业,时年未满17岁,参加全国大学统考,以《数学》满分成绩录取国立武汉大学数学系。当时武汉大学招生极严,录取率小,路见可进入学校时,一年级新生报到者五名,到二年级仅剩三名。那时武大名师云集,数学系有教授:曾昭安、叶志、肖君绛、汤璪真、刘正经、吴大任、李国平,以及后来到校工作的李华宗等教授,他们大都留学英、美、法、德、日诸国一流大学,且在教学一线,担任本系与外系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
路见可爱进图书馆阅览,他惊奇发现这座万科齐备的知识宝库,喜出望外!他穿梭在宿舍、教室与图书馆“三点联线”间,像鱼儿游水般欢畅,如饥似渴吸取知识营养,十分惬意。这年教育部举办全国高校一年级学生数学竞赛,他一举摘取“全国第一名”桂冠,得到一份极其丰厚的400元奖金,为全校瞩目。
良师教诲
路见可在数学系学习期间恰有众多名师授课,一年级有汤璪真教授讲授《空间解析几何学》,用英文版教材;二年级时汤先生讲授《高等几何学》,极大提升他的形象化思维;李国平教授《复变函数论》,李先生对复函数了如指掌,介绍学科发展前沿动态,使路见可深受启发,对李先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心驰神往,并以之为学习楷模,此后师生交谊50余载,受益极深。
二年级《高等代数》,由吴大任先生采取玻歇英文原版《Higher Algebra》做教材,吴先生讲课语言精炼,板书规范,像书法作品表演一般,把学生引入胜景。三年级时又由吴大任教授《微分几何》,为使高年级学生锻炼提高英语水平,在课堂使用大量英语口语,同时又以精彩板书方便同学笔记。路见可仔细笔记,期末总复习感到一学期内容成一整体呈现脑际,历历在目。吴大任对这位年纪小、学习优的路见可同学十分赞赏:评价他的笔记“中、英文皆准确表达所学内容”。笔记不久被吴先生借去交教务处刻印做下一年讲义。
路见可在校学习期间年年获得“奖金”,除在一年级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夺冠外,在二年级时,数学系根据全系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颁发全系唯一的奖金50元,颁给路见可;到三年级又是路见可得到理学院颁发的全院唯一的奖金60元。四年级时,他再次获得数学系的奖金50元。难怪他的老学长马同勋(乐山武大历史系1942届)教授由衷称赞:“路见可聪明的很,每年都得奖金,是数学系的高才生,全校闻名!”
1946年,《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在上海成立,吴大任教授即推荐路见可到上海“数研所”他的同学和挚友陈省身教授名下从事《微分几何》多维流形研究,这年7月路见可来到上海,办完报到手续,心情激动,不能平静!他满腔热忱、满怀信心地要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数学科学事业贡献毕生力量。以他在大学所奠定的坚实数学理论基础,和他极具灵性的学习研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现在又有几何学名师陈省身教授亲临指导,学业进步飞速。他十分珍惜当前学习研究机会,日夜兼程,刻苦求索。
研教双馨
在上海数学研究所工作两月后,路见可因病回家休养。此时武汉大学业已复校武昌珞珈山,这年冬路见可病情已渐痊愈,便在1947年春重回母校数学系任助教。1948年12月路见可整理总结他在导师陈省身指导下所做课题,撰写英文论文《带奇异点的二维流型分类》发表在美国数学会刊 Bull. Amer. Soc,受到美国《Mathematical Review》(数学评论)的高度评价。1949年冬,学校教师职称评定中获得一致通过,路见可被评为讲师。他深知要使教学有成就,必须以深厚的科研为底蕴。于是在他崭露头角于国际科坛的处女作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探索研究,翌年他又撰写了另一“姊妹篇”论文英文稿《带奇异线段的二维流型分类》,发表在中国《数学学报》,引起国内、国际数学界的广泛关注。1951年经数学系和学校教师职称评委会严格评审,路见可晋升为副教授,此时他做讲师工作不到两年便得晋升,在数学系无有先例!他和刚回国并获法国国家科学博士的余家荣副教授一起,成为系里两位著名优秀青年学者,他们在教学科研中作为数学系的新兴骨干力量,深受广大师生爱戴与仰慕。
上世纪50年代初期,路见可副教授担任数学系《数学分析》、《微分方程》基础课程讲授任务,他讲课语言精炼、内涵深邃,由浅入深、留有余味。常将抽象理论描绘得生动有趣;在定理推演中循循善诱,达到深入浅出,取得圆满效果。学生反映听路老师讲课就像是师生促膝谈心一般:“‘罗尔定理’从哪里来的?我们可以这样想……”随着他的思路引导学生渐渐进入“数理”胜境,自然而然又以几何意义给予简明解释,让同学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既深入又浅出!学生听路先生课觉得“轻松愉快,每堂课都大有收获”,赞不绝口。著名系统工程学者范文涛研究员曾回忆道:“路见可老师上我们的《数学分析》,讲得真是太好了,从未见过这么年轻的副教授、这么博学多才、讲得这么深入浅出,清楚明白,简直是‘绝’了”。“我们班尽遇到好老师,路见可老师讲《数学分析》,张远达老师讲《高等代数》,余家荣老师讲《实变函数》,李国平老师讲《复变函数》,齐民友老师讲《数理方程》……可说是三生有幸!”
1962年路见可发表论文《复合边值问题》,以其高质量显示其大手笔。两年后转载于《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不久后又译成英文,于1965年在《中国科学》上转载。本论文在数理学界影响深广,成为本课题研究领域之经典。
1977年冬,我国恢复高考及研究生培养制度,随之国家职称评定工作“解冻”,路见可被评为教授。1980年春迎来科学教育春天,他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决心抢回过去十余年失去的时间。正在这时系党总支通知,他已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1年国家教育部公布培养博士生全国首批导师,武汉大学14名教授入选,数学系李国平、余家荣、路见可、齐民友4人名列其中。当时武大理科尚有物理系梁伯先、化学系查全性、生物系高尚荫、孙祥钟。文科有6位,中文系黄焯、历史系唐长孺、吴于廑、哲学系江天骥、经济系吴纪先、法律系韩德培。
师德垂范
路见可对他有高干亲戚一直隐而不露,从不与人提及,又极少主动联系。1952年暑假,路见可、陆秀丽、程少兰、张正言、陈庆益等在武汉市二女中(汉口)为“调干学生”补习准备高考数学课程,中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潘梓年主任前来慰问,路见可与这位堂舅见面心照不宣,武大同事们一直无人知晓。路见可一生为人低调,不愿沸沸扬扬;保持勤恳敬业,默默奉献,为祖国科学教育事业培养建设人才以为荣,正如鲁迅所说“吃的是草,挤的是奶!”甘为一头平凡普通“孺子牛”。
他的学生蔡海涛1957年毕业于数学系,当时被错划右派“发配”抚顺煤矿夜大学“监督劳动改造”,“文革”中被分派东北农村劳动,20年后国家恢复高考,迎来春天。一天他从《数学学报》上读到路见可论文《周期 Riemann 边值及其在弹性力学中的应用》,感到十分亲切。他连读带算,发现文中有一例所列条件有问题。他便把自己的见解整理成文,投稿《数学学报》,学报将此意见反馈给路见可。路十分重视,并在下期《数学学报》上做了更正,并说明此改正意见是由蔡海涛同志指出的。后来师生保持联系数十年,蔡海涛出差来汉必拜望先生。路见可所带一茬茬博士生论文答辩常邀蔡海涛参加。《平面弹性理论的周期问题》便是路见可、蔡海涛合著。
路见可先生还有些小故事,如1984年他被选为湖北省暨武汉市数学学会理事长,这年春天,武大财务科通知他“取回近万元退款”,原来是他50年代编译出版书籍的稿费积累,60年代为支援贫下中农农业生产,将稿费以不记名方式寄赠贫协。以后贫协未使用,退回原汇款单位武汉大学,校方经几经查实,方知是路见可所寄。时任数学系主任的路见可便和夫人、生物系主任熊全沬教授商定把钱凑足一万元,申请设立“武汉大学数学、生物新星奖”,以鼓励成绩优秀学生在科学技术领域勇攀高峰。
路见可教授的弟子、高足人才济济,皆以先生崇高道德情操、博大胸怀关爱学生成长之人格魅力而衷心尊敬先生,同学聚会中回顾在母校所受教育,不约而同皆以能受到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良师李国平、路见可等师长教诲而深感荣幸与自豪。留在母校工作的学生经常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校友来电话、发Email,常对先生表示诚挚问候和良好祝愿。目前路见可熊全沬二位慈祥长者、贤达伉俪生活恬静淡雅,朴素如昨,“世事无萦怀,生活随愉安”。路见可先生桃李满门,遍布海内外,去年(庚寅)纪念李国平院士百年诞辰,数学系校友百余人,皆以敬仰爱戴之情,拜望路师见可和熊师母,祝福两位老人生活愉快、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