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在武汉一著名研究所内,该所领导以及10多名科研人员正在集中收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第一个走上领奖台的就是该研究所的名誉所长、研究员级工程师黄旭华院士。黄旭华是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88岁高龄仍坚持每天上班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武汉一研究所,研究所已贴上了黄旭华院士获评感动中国人物的喜报,并号召研究所员工收看,研究所昨晚还组织了10多名科研人员集体收看。
黄旭华出生于1926年,今年已经88岁,但他至今担任该研究所名誉所长,坚持每天上班,参加所内一些重要会议,指导一些年轻科技工作者工作。“黄院士出差经常拒绝研究所派秘书陪同,”一工作人员透露,黄旭华身体很好,喜欢打太极拳。
昨晚,黄旭华与家人一起在家里收看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面对获奖他非常淡然,他希望我国研制出性能更好的核潜艇。他的家人与亲友非常高兴,认为这是黄旭华几十年赫赫而无名的人生终于得到了社会的认知,也表明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30年隐姓埋名的传奇人生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核潜艇是高度保密的国防尖端工程,上任第一天,领导就找黄旭华谈话:“小黄,你进了这个门,就得一辈子隐姓埋名守在这里。”黄旭华牢记领导指示,此后淡化与家人联系。后来他把妻子也调到本单位,一家人在一座荒岛上安了家。平时他没时间回家,偶尔回家,女儿说他是“到家里出差来了”。
1970年,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81年第一艘核导弹核潜艇下水,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此时,远在广东老家的母亲,丝毫不知道这项震惊世界的壮举是人间蒸发般的儿子领头创造的。即使是父亲去世,黄旭华也没回家奔丧。父亲去世时都不知道儿子在什么单位,在干什么。
1988年,南海深潜试验,黄旭华顺道回家探亲,95岁的母亲终于见到儿子,此时黄旭华已62岁。而这也成为他们的永别,直到1995年他母亲去世,他都未能回家。
后来回忆这段经历,黄旭华很坦然:“比起当年那些牺牲的地下党好友,或参加缅甸远征军而未归的同窗,隐姓埋名不算什么。”
核潜艇总设计师深潜试验第一人
1988年,我国核潜艇完成多次试验后,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潜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
看出丈夫心头的重压,妻子李世英说:“你是总设计师,你一定要下去,否则这个队伍怎么带?”这话给了黄旭华力量,于是他带着参试人员一起下水。在国外,核潜艇总设计师是科研团队保护的“第一人”,而黄旭华却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他坚持上艇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巨大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响……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1994年,黄旭华当选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