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频道: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三楚人物
敦良之质育桃李 仁厚之心系平生——曹一平
2018-01-21 09:47:38   来源:江汉大学

1466330684903925.png

  实验室的第一盏灯,是他为学生开的,多少年如一日的坚守,从未改变。

  他是一名老师,可学生却叫他“平哥”,因为,在学生眼里,他既像一位大哥,可更像一位父亲。他的辛勤付出,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他,就是曹一平。

1466330612121220.png

曹一平(左二)荣获江汉大学第九届“感动江大人物”

  实验室的第一盏灯,是他为学生开的,多少年如一日的坚守,从未改变。

  他是一名老师,可学生却叫他“平哥”,因为,在学生眼里,他既像一位大哥,可更像一位父亲。他的辛勤付出,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

  他,就是曹一平。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大地的时候,化环学院的曹一平老师就已经伴着晨曦来到了实验室打开电灯。

  曹老师是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光控多功能形状记忆材料。他是中科院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他和自己的团队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研究项目,并在第三届世界高分子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带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扎实的科研能力,曹老师来到了江汉大学,投身到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坚信,只有成为灵魂的工程师才能培养更多有志的学者,只有教育才能兴国。抱着这种信念,他开始了筚路蓝缕、兢兢业业的教学之路。

  “严字当头、爱在其中”,是曹老师的写照。从阅读文献,实验操作,到撰写论文,他都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科研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为了解决实验中的难题,他经常陪伴学生做实验到深夜,他把全部心思倾注在学生的专业成长,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职称评审……

  在曹一平老师的实验室,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温馨的小名,让实验室的学生倍感亲切。作为指导老师,曹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在学习上细致指导,在生活中也是关怀备至。学生生病,他将学生送到医院,挂号、付费、忙前忙后;学生累了,曹老师请学生们到自己家中聚餐,他亲自下厨。为了调节实验的枯燥,曹老师会尽力地组织活动去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曹老师渊博的理论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实验技术深深地折服和影响了他的学生。学生王娟、吴明在国际化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其影响因子分别为8.535和6.169,这间普通的实验室,先后走出了五名国家奖学金和数位国家级奖项的获得者。

  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在学子的心中传递知识的薪火。曹老师厚积所有辛劳,穷尽一切智慧,用无怨无悔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为学生谱写着灿烂的人生!

  化环学院曹一平老师指导学生再次在国际期刊发表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曹一平老师指导研究生王娟同学近日在国际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发表学术文章《A Bottom-Up Approach to Dual Shape-Memory Effects》(译:“自下而上”法构建双重形状记忆智能薄膜),其影响因子为8.535。

  此论文以我校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交叉学科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在江汉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在曹一平老师以及交叉学科研究院陈勇团队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应用“从下到上(bottom-up)”的自组装方法搭建了连接微观的分子识别性能和宏观形状记忆性能的桥梁,并成功地应用不同的刺激控制了分子记忆行为。首次将宏观和微观的形状记忆效应巧妙结合,并可作为多功能药物释放涂层应用于生物医药和传感器等领域。

  曹一平老师为化学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对研究生的培养期间,无论是从实验的展开,还是到论文的修改润色,曹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研究生深刻而细致地指导。2012年,在曹老师的指导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09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吴明同学,在国际化学领域权威杂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讯》(2011年影响因子 6.169)发表论文Double “plug and play”templates technology for photo controllable drug release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s(译:基于双“即插即用”模板技术制备的光控聚电解质多层膜药物释放体系)。这也是我校本科生首次在此类专业顶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

  化环学院高度重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这个新专业的建设,积极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指导学生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是该院坚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探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之一,也是该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结出的硕果。(2015年3月26日校园网)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亮大地的时候,化环学院的曹一平老师就已经伴着晨曦来到了实验室打开电灯。

  曹老师是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光电功能高分子材料及光控多功能形状记忆材料。他是中科院博士,北京大学博士后。他和自己的团队承担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其它研究项目,并在第三届世界高分子大会上作主题报告。

  带着深厚的学术背景和扎实的科研能力,曹老师来到了江汉大学,投身到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坚信,只有成为灵魂的工程师才能培养更多有志的学者,只有教育才能兴国。抱着这种信念,他开始了筚路蓝缕、兢兢业业的教学之路。

  “严字当头、爱在其中”,是曹老师的写照。从阅读文献,实验操作,到撰写论文,他都手把手地指导学生,科研的道路总是充满荆棘,为了解决实验中的难题,他经常陪伴学生做实验到深夜,他把全部心思倾注在学生的专业成长,甚至无暇顾及自己的职称评审……

  在曹一平老师的实验室,每位学生都有一个温馨的小名,让实验室的学生倍感亲切。作为指导老师,曹老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在学习上细致指导,在生活中也是关怀备至。学生生病,他将学生送到医院,挂号、付费、忙前忙后;学生累了,曹老师请学生们到自己家中聚餐,他亲自下厨。为了调节实验的枯燥,曹老师会尽力地组织活动去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

  教书育人,润物无声。曹老师渊博的理论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精湛的实验技术深深地折服和影响了他的学生。学生王娟、吴明在国际化学权威期刊发表论文,其影响因子分别为8.535和6.169,这间普通的实验室,先后走出了五名国家奖学金和数位国家级奖项的获得者。

  在科学的世界里探求真谛,在学子的心中传递知识的薪火。曹老师厚积所有辛劳,穷尽一切智慧,用无怨无悔甘做人梯的奉献精神为学生谱写着灿烂的人生!

  化环学院曹一平老师指导学生再次在国际期刊发表高影响因子学术论文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曹一平老师指导研究生王娟同学近日在国际期刊Chemistry of Materials发表学术文章《A Bottom-Up Approach to Dual Shape-Memory Effects》(译:“自下而上”法构建双重形状记忆智能薄膜),其影响因子为8.535。

  此论文以我校柔性显示材料与技术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和交叉学科研究院为第一单位,在江汉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等项目资助下,在曹一平老师以及交叉学科研究院陈勇团队的指导下共同完成。应用“从下到上(bottom-up)”的自组装方法搭建了连接微观的分子识别性能和宏观形状记忆性能的桥梁,并成功地应用不同的刺激控制了分子记忆行为。首次将宏观和微观的形状记忆效应巧妙结合,并可作为多功能药物释放涂层应用于生物医药和传感器等领域。

  曹一平老师为化学与环境学院硕士生导师,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对研究生的培养期间,无论是从实验的展开,还是到论文的修改润色,曹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研究生深刻而细致地指导。2012年,在曹老师的指导下,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2009级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吴明同学,在国际化学领域权威杂志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讯》(2011年影响因子 6.169)发表论文Double “plug and play”templates technology for photo controllable drug release polyelectrolyte multilayers(译:基于双“即插即用”模板技术制备的光控聚电解质多层膜药物释放体系)。这也是我校本科生首次在此类专业顶级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

  化环学院高度重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这个新专业的建设,积极鼓励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指导学生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是该院坚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科研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卓有成效探索所取得的突出成绩之一,也是该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建设结出的硕果。(2015年3月26日校园网)

技术支持:湖北报网新闻传媒有限公司

今日湖北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0021375号-2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备案号:42010602003527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